循名责实与树立品牌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h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出版社纷纷更改社名,对此,本文从“循名责实”与“树立品牌”的角度出发,用典型例证分析出版社更名的原因,总结其作用,评价其得失,供相关出版人参考。
  关键词:出版社;出版分工;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与出版业的日新月异相适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出版社就陆续开始变更自己的名称。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出版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在转企改制、组建出版集团,由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树立品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出版社扎堆儿更名的现象。对此,时贤关注的并不多。本文拟从出版社更名的现象说起,分析其原因,总结其作用,评价其得失,供相关出版人参考。
  一、更名之缘
  我国向来有循名责实的传统,凡事讲究“名正言顺”“名实相副”。作为文化传播单位,出版社的名称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比如地方出版社的命名,大多冠以“人民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等通名,再在前面加上省区的名称,就组合成一个标准的出版社名。见了这样的社名,出版社的属地、出版范围等要素就能一目了然,这就达到了循名责实的效果。
  同时,作为一个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出版社以经营图书这一特殊商品为主业,这就决定了在名实相副之外,出版社的名称还须承担起树立品牌的责任。在讲究营销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出版社想在读者中留有好的口碑,除了出精品图书之外,取一个印象深刻的社名也非常重要。
  综观新时期以来的出版社更名,自觉或不自觉地,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循名责实”与“树立品牌”两个目标展开的。具体来讲,出版社的更名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大学出版社因学校更名而更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大学纷纷更名,先是由“某某学院”改为“某某大学”。在世纪之交,更是迎来了大学合并、大学更名的高潮。大学出版社由大学主办,主办方更名后,所属出版社更名,也是情理中的事。比如,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其出版社也随之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等四所院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也随之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大学更名也好,合并也罢,大学出版社随着主办单位更名,客观上是对循名责实、名实相副原则的最好注解。
  第二,中央部委所属出版社因部委更名而更名
  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在几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因管理职能的改变,或更名,或合并,或撤销。相应地,这些部委所属出版社的名称,也随着主管主办单位的更名而做了相应的调整。这种追求名实相副的更名方法,与大学出版社的更名非常类似。比如,文化部主管、北京图书馆主办的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为与主办单位看齐,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200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也由此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这些部委出版社的更名,是为了与部委的新名称和新职能一致,突出部委属社的特色。
  第三,少儿社为树立品牌更名
  就如少年儿童天真活泼、想法多多,少儿社是出版社里最活跃的一股力量,在图书选题、市场运作、树立品牌诸方面,一直走在各出版社的前列;在变更出版社名称方面,自然也不甘落后。与大学社、部委社因主管主办单位更名而被动更名不同,少儿社的更名是主动的,不为名实相副,为的是树立品牌。1979年恢复的“天津少年儿童美术出版社”,没有按照“地区”加“出版类别”的常规取名,而是采用了新的名字:新蕾出版社。用刚长出的花蕾来象征少年儿童,比起以前的天津少儿社的品牌来,自然要别致得多,达到了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目的,在树立品牌上,取得了成功,也为后来少儿社的更名树立了范例。这之后,少儿社的更名便纷纷效仿新蕾社的方法,选取能象征少儿的词语来做新社名。各地少儿社选取的“未来”“明天”“新世纪”“二十一世纪”“海燕”“海豚”“希望”“接力”“阳光”“晨光”等字眼,抓住了少年儿童含苞待放、大有可为的特点。聪明的出版人将其提炼出来,用作出版社名称,用其去树立品牌,开拓市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出版社为树立品牌,在转企改制中乘势改名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1世纪头10年完成的出版社转企改制过程中,一些出版社为树立品牌,在转制的同时,乘势也进行了更名。这些出版社有地方社,也有中央部委主管主办的出版社。地方社方面:2007年,借改制之机,上海世纪出版社高等教育图书分社更名为格致出版社。部委社方面:借改制之机,2011年,文化部主管、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出版社更名为故宫出版社。转制中更名的出版社,都希望借转制的契机,树立品牌,打开市场,加快发展步伐。
  第五,出版集团为树立品牌而更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组建出版集团。在为出版集团取名的过程中,除了“地区名”加“出版集团”的传统模式外,一些出版集团纷纷改用超越地域的词语作为集团名称,以此来树立品牌。这里引用一段时贤对此的精彩记述,借以说明情况:“1999年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开改名‘高大威猛’之先河;2001年9月,江苏出版集团改组成立,接着改名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可能想的是涅槃;2004年,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成立;2006年8月,辽宁的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个北方,意思上就覆盖中国大半;2007年12月,河南的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成立;2008年11月,安徽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12月,湖南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以地域命名倒也恰当,此前在那块土地上,已经诞生了中南大学;2009年8月,宁夏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成立,齐了,有长江也有黄河;2009年12月,福建的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成立,和中南一样,地域特色;2011年1月,江西的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叫法好像中国其他地方是外文天地一样;2011年10月,吉林的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成立……可能搞得黑龙江无地自容。”行文中虽不乏调侃,可出版集团更名的现象,被作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归结起来,出版单位更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目标是追求循名责实、名实相副,上述的前两种更名属于这类情况;第二层次是更进一步的,目标是为树立品牌,为扩大宣传效应,上述后三种更名属于这类情况。
  二、更名之用
  新时期以来出版社的更名,在去除地域和出版范围的限制、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正在产生着持久的效力。
  其一,消除壁垒,转型之便
  出版社更名的一个积极作用,就是通过去除社名里表示“地区”与“出版类别”的要素,为消除图书销售的地域壁垒,为出书范围的调整或扩大准备了条件。
  就突破地域性色彩来说,以前文提到的少儿社与出版集团的更名最为典型。这些出版单位更名时,纷纷拿掉了标志着地域色彩的省区名称,借此来突破图书跨省销售的限制。这种销售渠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以前,主要是市场方面的;在今天,主要是读者心理上的。对一些读者来说,本省区出版的图书,要比对外省区的来得亲切些,感情上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心理上的芥蒂,若隐若现、时弱时强,个体一般很难觉察得到,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影响不可小觑。更名时去掉社名中的地区名,就能争取到这部分读者。当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这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后会越来越少。
  就增加“出版类别”来说,出版社调整或增加出书范围,除要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外,在一些出版社新改的名称中也体现出来。比如专门出版棋牌类图书的蜀蓉棋艺出版社,随着出书范围的扩大,更名为成都时代出版社;1992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因扩大出版范围的需要,更名为上海远东出版社等等。对此类配合图书出版范围调整或扩大的更名,从循名责实的角度来考虑,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其二,市场细分,各有专攻
  出版社更名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体现出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体现出文化创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是经由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结果。
  在改革之前,出版业长期受计划经济支配,在计划思维的指导之下,为方便管理,给出版社命名时,过分追求整齐划一。除文艺社与古籍社外,地方社通行的命名方式,形成一个个简单直白、略显呆板、缺乏灵气与内涵的出版社社名。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市场成了配置出版资源的主要手段,与过去的习惯于将思维定于一尊相比,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解放,这就要求出版业提供更加细致的内容,去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文化需求与图书内容的多元化,还会反作用于出版单位,影响到出版社的名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版社选用更加有特色有内涵的新社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事实上,从20世纪末开始,就陆续出现了一些不以地区与出书范围来命名的出版社。因跳出了计划经济的框框,它们的社名显得个性十足,多姿多彩。比如北京的文津出版社(取自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津阁),上海的学林出版社(取“学术界”之意),河南的文心出版社(取《文心雕龙》之意),等等。这种出版社更名方式,形式自由活泼,内涵深远悠长,与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相协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值得肯定。
  三、得失·评价
  最近出版社特别是出版集团扎堆儿更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是受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与成熟,社会价值取向与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出版社更名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对出版单位集中更名的评价,还得套用上文提出来的“循名责实”与“树立品牌”两条准则。
  简单地说,循名责实式的更名,是被动适应出版社主管主办单位与出书范围变更的必然结果,是对出版社名称的最基本要求。相比于原来的社名,新社名的改动并不是很大,有时只是局部的改动,且与主管主办单位的名称保持一致。这样的新社名,借助于主管主办单位更名时所做的密集式宣传,不会在读者心中造成新旧社名衔接不上的心理落差,自然而然地就被读者接受了。对此类型的更名,因为更改得中规中矩,可供讨论的余地不是很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树立品牌式的更名,是出版单位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与成熟的情况下,为加强营销、扩大品牌效应而主动采取的措施。这样的新社名,超出了命名学中“循名责实”的基本范畴,其命名原则,花样繁多,并无一定之规,具体如何评价,就是见仁见智了。下面仅就树立品牌式的更名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版单位为树立品牌而更名,在今天这样的提倡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其主观动机再正常不过。要评判其优劣,只能看其客观效果,看其对树立品牌所起的作用。如果更名有助于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有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在读者群中形成持久的影响力,那这个更名就是值得肯定的,反之则不然。用这种功利的方法去衡量,虽然有成王败寇之嫌,却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公允的、最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方法。
  出版社的名称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凝聚着命名者的全部智慧,既包含了出版产品的功能与特点、企业的抱负与追求,又综合了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文化的取向和价值”。在选取新社名时,树立品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循名责实的基本功能。如果用字一味追求时尚另类、追求与众不同,丝毫不顾及出书范围与社情社况,不考虑读者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的审美观念,脱离了图书产品的实际,超越了读者的接受程度,那么不管新名字如何响亮、如何惊天动地,这种更名也是徒劳的,对树立品牌毫无作用。
  过犹不及。光想着以“高、大、全”为美,不仅不能争得市场,还有可能让读者望而生畏、产生疏离感,反不如循名责实的普通社名来得自在。因此,出版社选用新社名时,当事者要心态平和,抛却好大喜功的念头,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做到“平实而不平庸,别致而不怪异,响亮而不亢奋”。新社名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既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徘徊止步,更不能过劲儿。
  作为一个出版单位,固然可通过改用一个新潮的名字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更名时还是要考虑周全,尤其不能频繁更名。不加慎重地更名是“漠视累积和延续性,轻易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品牌价值,往往也是极度不自信的标志”。不顾实际情形而贸然更名,不仅不能树立品牌,也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在一些资深的读者看来,出版社更名,“好像看见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忽然‘变脸’或‘变性’似的,有点儿不愿接受”。
  对出版社来说,更名只是暂时的,只是表层的,它更应该做的,是要练好内功,做好内容为王的主业,用富有原创的、有自己特色的、编校印装质量上乘的精品图书,去赢得读者的支持,去提升品牌的持久影响力。
其他文献
摘要: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体制改革来缓解编辑、发行矛盾,提升图书产品的市场命中率。  关键词:编发矛盾;绩效考核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要求除少数几家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其他出版社一律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维持原有的优势和地位,编辑和发行的职能都与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编辑,已不再坐等来稿上门、凭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功底“为人作嫁衣”,而是改做
期刊
笔者曾于近期有幸到位于英国牛津的爱思唯尔接受了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培训。爱思唯尔为笔者量身定制了丰富、紧凑的培训安排,使笔者得以与编辑、市场、期刊、版权、印制等部门的十几位员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还参加了选题论证会,受益匪浅。  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出版的实际经验证明,学术和专业出版不但是能够盈利的,而且其利润率还可以较高。以爱思唯尔与国内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CW为例,该书国内版的主要着眼
期刊
摘要:专业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与特色,从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人文视角介入建筑类图书出版,不仅形成了新的建筑图书板块,而且为其他专业出版社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
期刊
摘要:在百度文库等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始终是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我国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避风港”规则,致使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在认识“避风港”规则的合作导向、把握数字出版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相关法律,才能够有效防范、解决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  关键词:“避风港”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法律  
期刊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①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
期刊
1937年1月1日,就在大型综合性文摘刊物《文摘》创刊号面世的同一天,开明书店在《申报》上作了《月报》创刊与预定的广告。广告词是这么说的:“现代生活的诸方面,人类活动的诸形相,政治社会的新趋势,学术文化的新潮流,在这里面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看了《月报》好比看了所有的日报,因为它把各种日报重要的新闻,都编成正确而有系统的情报了;看了《月报》不必再看其他的杂志,因为全世界杂志文字的精华,都已精选搜集
期刊
《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署为金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是一本好书。作者曾敏之是著名的作家、报人,曾任职于《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并在暨南大学任教。他经历丰富,交游广泛,勤于笔耕,写下了大量人物通讯、专访和回忆文章。收在《晚晴集》中的文字,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一些篇目颇具史料价值。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出好,原因是编校方面的失误太多,多得令人难以卒读,错
期刊
摘要: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数字出版是另外一种极佳的可选择的走出去路径。  关键词:学术出版;“走出去”;目标;路径  一、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意义与目标  当前,加快建设世界
期刊
在拿到《普通编辑学》一书时,我看到《编辑之友》最新一期的专题策划是《编辑学路在何方?》,向学界提出编辑学研究陷入困境的疑问,并发出如何推动和深化编辑学研究的号召。与此同时,《出版科学》最新一期的编辑学研究栏目也有作者对当下编辑学的研究提出批判,认为编辑学研究问题重重,毫无建树。正在此时,我看到了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织撰写、几位编辑学界领军人物集体合作,共同完成的《普通编辑学》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普通编辑
期刊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出版发展的繁荣时期,其时书坊林立,刻家蜂起,竞争激烈。书商为了宣传图书,促进销售,精心设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广告。本文拟从扉页、识语、书目等方面,就图书促销术略陈己见。  一、扉页设计  扉页亦称护页、副页,是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扉页往往是读者阅读或购买书籍时首先接触到的,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具有较佳的广告效果。清代书商对扉页刊语精心设计,招徕读者。  其一,强调图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