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医学、天文等方方面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在古建筑方面,保存着世界一流、不同时代的古建筑成果,这些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成果,滋养着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与社会风貌;这些古建筑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巡回、岁月的消逝,凝聚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中国传统古建筑村落是推进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解决当前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建筑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中国传统古村落建筑日渐消逝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鲁中地区石头村落建筑群为例,保护与传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同时,在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的基础的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实现对古村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村落;石头村落;传承;创新;生态
一、选题来源与调研
随着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有些地区过意追求现代化,忽视了地方的本土文化,致使大量的传统土著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对古村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任何一个村落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当地历史的发展规律,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发展的产物,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对过去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存储与记忆功能。
文化内涵丰富、朴实无华的原始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忆着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凝聚着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村落人文景观,反应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古村落文化现象。在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召的大背景下,在面对古村落日渐衰弱的残酷环境下,传承与创新古村落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将当前的设计手应用到对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已成为必要手段,在设计中形成“旧材”与“新物”的空间对话,以艺术之名实现对古村落保护、传承与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选题通过分析古村落建筑保护的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古村落聚集区的地形地貌、文化特色、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社会经济形态及综合人文景观;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因素,提炼当地古村落建筑元素,分析影响古村落变迁的主导因素,为古村落建筑适应当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探索一条适合特定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古村落建筑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古村落特色文化书店,将古村落建筑中旧的材质应用到新的构筑物设计中,在顺应生态发展的前提下,让沉睡百年的古村落建筑”活”起来;有利于顺应建设美丽乡村、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时代号召。
三、设计方案
3.1区位介绍
本次选题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泰安肥城市鱼山村。此村中有座形似鲤鱼的山坡,因而故名鱼山村。村中的老房子全用石头建成,村子东、南两面靠山,东高西低,房屋依山而建,院落选址因地制宜,依坡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半山坡上。山上石料资源丰富,建房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街道胡同上崖下坡,蜿蜒曲折,由青石铺就,既能顺畅排水,又能起到保护路面的作用,鱼山村内的建筑主要是传统建筑,房屋、院落、街巷、公用设施,全用石头建成,体现出北方山村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
3.2“旧材”与“新物”的对话题目来源
“旧材“是指传统石头村落中的破旧的材质——石头元素,将传统村落中破旧的元素提炼升华,应用到“新物”——构筑物乡村文化书馆建筑设计与古老村落生态环境景观设计之中,在空间上形成“过去”与“现代”、“旧”与“新”的时空对话,通过这种艺术表现手段,实现对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
3.3“新物”中“旧材”的应用
室内流线设计主要体现在交通流线与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中国古代传统“九宫格”功能分区,“棋盘式”路线。各个功能分区的相互联系,以“棋盘式”路线贯穿其中,融汇贯通,增强空间的联系性。室内空间布局,在“九宫格”基础上,分割空间,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使空间与环境、空间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生感,传达人与空间的共鸣,运用上升、下沉互相配合,营造空间的趣味性。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建筑也不例外。建筑通过被赋予不同色泽、肌理的材质,来提高三维空间的层次感与协调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空间内与外观的审美性,通过物质手段营造一种美的环境。传统石头村落建筑中的石头元素作为一种主要材料与原木材质在色泽和质感上形成一种对比,材质的粗糙与细腻、色调的冷暖对比,从而对读者进行感观上的刺激。从美学角度看,石头材质刚硬、原木材质则柔和,二者相互配合,从肌理效果和色彩效果来讲,可以为空间碰撞出不一样的美学氛围。
3.4“新物”——乡村文化书馆室内空间点、线、面元素的应用
人们所觉知的点元素,与几何学中的点元素是有所区别的。在本方案中,具有点元素的特征的表现手法如部分小窗户设计和室内墙体装饰等。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的起点,具有点动成面、面动成线、线动成体的说法,线具有位置和长度,而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本方案中具有线要素的物质如:部分墙体装饰、下沉空间两用的阶梯,室内“棋盘式”路径。面是由线不延原有方向移动时所形成的,在几何学中,面有长度、宽度而无厚度,具有位置及方向的性质,它是体的外表。面可分为几何形面,有机形面,在本方案中,面作为室内空间要素之一,给人一种界面感,本方案中面元素如墙面、地面、书架大面积遮挡、玄关造型等等,增强空间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体元素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各种各样,既可以用面的实体搭建,给人坚实感和厚重感;又可以用虚体围合,形成灰空间。在书馆空间表达中,实体与空间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本方案利用部分墙面,打造开敞性空间,利用实体或虚体,分割空间,丰富空间的多样性,使空间具有整体性的同时,也富有规律和节奏感,自然光透过透明玻璃,自由的散落在空间中,折射在室内的墙体和地面上,使空间氛围舒适、安逸。
四、设计总结与体会
总而言之,一切合理的古村落建筑传承与创新设计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为主”的原则,“旧材”与“新物”对话——鲁中地区石头村落的传承与创新,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尊重当地的地理因素,塑造自身建筑的同时,又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推敲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活水将室外与室内相连接,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空间。从当代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出发,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物质的审美性,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实现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艺术手段保护乡村文化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社会,做环境与人、建筑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2]肖希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建设,2006(1):1-3.
[3](西)岗萨雷斯·加西亚.社区设计[M].第1版第1次印刷.宋佳鑫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張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美)程大锦. 室内设计图解[M].第1版第1次印刷.陈冠宏,李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村落;石头村落;传承;创新;生态
一、选题来源与调研
随着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有些地区过意追求现代化,忽视了地方的本土文化,致使大量的传统土著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对古村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任何一个村落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当地历史的发展规律,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发展的产物,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对过去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存储与记忆功能。
文化内涵丰富、朴实无华的原始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忆着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凝聚着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村落人文景观,反应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古村落文化现象。在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召的大背景下,在面对古村落日渐衰弱的残酷环境下,传承与创新古村落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将当前的设计手应用到对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已成为必要手段,在设计中形成“旧材”与“新物”的空间对话,以艺术之名实现对古村落保护、传承与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选题通过分析古村落建筑保护的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古村落聚集区的地形地貌、文化特色、地域特征、民风民俗、社会经济形态及综合人文景观;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因素,提炼当地古村落建筑元素,分析影响古村落变迁的主导因素,为古村落建筑适应当代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探索一条适合特定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古村落建筑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古村落特色文化书店,将古村落建筑中旧的材质应用到新的构筑物设计中,在顺应生态发展的前提下,让沉睡百年的古村落建筑”活”起来;有利于顺应建设美丽乡村、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时代号召。
三、设计方案
3.1区位介绍
本次选题位于山东省鲁中地区——泰安肥城市鱼山村。此村中有座形似鲤鱼的山坡,因而故名鱼山村。村中的老房子全用石头建成,村子东、南两面靠山,东高西低,房屋依山而建,院落选址因地制宜,依坡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半山坡上。山上石料资源丰富,建房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街道胡同上崖下坡,蜿蜒曲折,由青石铺就,既能顺畅排水,又能起到保护路面的作用,鱼山村内的建筑主要是传统建筑,房屋、院落、街巷、公用设施,全用石头建成,体现出北方山村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
3.2“旧材”与“新物”的对话题目来源
“旧材“是指传统石头村落中的破旧的材质——石头元素,将传统村落中破旧的元素提炼升华,应用到“新物”——构筑物乡村文化书馆建筑设计与古老村落生态环境景观设计之中,在空间上形成“过去”与“现代”、“旧”与“新”的时空对话,通过这种艺术表现手段,实现对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
3.3“新物”中“旧材”的应用
室内流线设计主要体现在交通流线与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中国古代传统“九宫格”功能分区,“棋盘式”路线。各个功能分区的相互联系,以“棋盘式”路线贯穿其中,融汇贯通,增强空间的联系性。室内空间布局,在“九宫格”基础上,分割空间,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使空间与环境、空间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生感,传达人与空间的共鸣,运用上升、下沉互相配合,营造空间的趣味性。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建筑也不例外。建筑通过被赋予不同色泽、肌理的材质,来提高三维空间的层次感与协调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空间内与外观的审美性,通过物质手段营造一种美的环境。传统石头村落建筑中的石头元素作为一种主要材料与原木材质在色泽和质感上形成一种对比,材质的粗糙与细腻、色调的冷暖对比,从而对读者进行感观上的刺激。从美学角度看,石头材质刚硬、原木材质则柔和,二者相互配合,从肌理效果和色彩效果来讲,可以为空间碰撞出不一样的美学氛围。
3.4“新物”——乡村文化书馆室内空间点、线、面元素的应用
人们所觉知的点元素,与几何学中的点元素是有所区别的。在本方案中,具有点元素的特征的表现手法如部分小窗户设计和室内墙体装饰等。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的起点,具有点动成面、面动成线、线动成体的说法,线具有位置和长度,而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本方案中具有线要素的物质如:部分墙体装饰、下沉空间两用的阶梯,室内“棋盘式”路径。面是由线不延原有方向移动时所形成的,在几何学中,面有长度、宽度而无厚度,具有位置及方向的性质,它是体的外表。面可分为几何形面,有机形面,在本方案中,面作为室内空间要素之一,给人一种界面感,本方案中面元素如墙面、地面、书架大面积遮挡、玄关造型等等,增强空间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体元素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各种各样,既可以用面的实体搭建,给人坚实感和厚重感;又可以用虚体围合,形成灰空间。在书馆空间表达中,实体与空间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本方案利用部分墙面,打造开敞性空间,利用实体或虚体,分割空间,丰富空间的多样性,使空间具有整体性的同时,也富有规律和节奏感,自然光透过透明玻璃,自由的散落在空间中,折射在室内的墙体和地面上,使空间氛围舒适、安逸。
四、设计总结与体会
总而言之,一切合理的古村落建筑传承与创新设计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为主”的原则,“旧材”与“新物”对话——鲁中地区石头村落的传承与创新,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尊重当地的地理因素,塑造自身建筑的同时,又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推敲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活水将室外与室内相连接,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空间。从当代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出发,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物质的审美性,营造一个美的环境,实现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艺术手段保护乡村文化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社会,做环境与人、建筑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2]肖希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建设,2006(1):1-3.
[3](西)岗萨雷斯·加西亚.社区设计[M].第1版第1次印刷.宋佳鑫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張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美)程大锦. 室内设计图解[M].第1版第1次印刷.陈冠宏,李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