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文化之黄河号子探索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号子是中原人的文化艺术,是国家的艺术瑰宝之一。作为九曲黄河的黄河文化,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和“文化自信”,但现在黄河号子出现了传承人少、传承人年长、传承环境困难等问题,社会的快速发展反而制约着传承,具体操作更加困难。本文针对黄河号子的传承新的探索,通过学习昆曲、河南坠子等好的传承方式,借鉴学习好的方法,试图将黄河文化带入黄河沿岸的河南地区高校做试点运行。从青年学生做起,从黄河号子的文字及歌曲等出发,结合实践和大学生的劳动课、鉴赏课,将黄河号子结合音乐剧、诗朗诵、绘画等方面进行传承,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务实创新的实践相结合,使黄河号子传播的新途径、新形式更具首创精神。
  关键词:黄河文化  黄河号子  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38-03
   黄河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中原地区是黄河文明繁荣发展的中心。关于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也有很多的诗词文学,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将进酒》了,它描写的是黄河的雄伟和壮丽,此外还有王之涣的《凉州词》以及《登鹳雀楼》等描写黄河的诗篇。
   一、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最早出现是在宋朝,起初是人们在集体劳动的时候通过呐喊的方式从而达到合作和减轻疲惫的作用。黄河号子遍布各个区域,用于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以它的特点是即时性、随创性。“黄河号子”形成了一种歌载体系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宋史·河渠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杂唱”一词的出现,“杂唱”这个词代表的就是“黄河号子”。
  响彻千年的“黄河号子”目前登上艺术的殿堂,迸发出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生动再现了经久不衰的“黄河精神”。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把长期坚持收集整理的黄河号子口述史、音频、视频等文献资料进行再创作,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黄河号子,通过模型展示、道具表演、传承人讲述、视频画面展播等方式,使黄河船工号子、黄河硪工号子、黄河河工号子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黄河号子的独特魅力将百折不挠的中原精神进行更深刻、更广泛的传播。
   二、黄河号子艺术特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一直都是我国的经济带和文化中心,八大古都,四个在中原。在文化的传承中,中原文化是具有历史性和厚重感的,新乡、郑州、开封是河南重要城市,紧邻黄河,黄河文化融入城市骨髓。“黄河号子”流传至今,它已经是地方民歌的一种声乐体裁了。
   它不仅是为了激发劳动人的干活热情,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现今,它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将继续发展和传承。描写黄河的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的《黄河船夫曲》就有“黄河号子”里的音乐元素,将工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套声乐大曲非常深入人心,震撼心灵,体现了中原文化团结奉献的精神。
   三、黄河号子传承价值
   (一)创新程度
  黄河文化以河南文化为中心,在河南省内以高校为传承主力军,幼儿园和中小学为传承的基础点,以河南师范大学为先锋,首先推出“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母亲文化”,继而推出“黄河号子”;其次以“特色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来推出“黄河号子”;最后总结学校实施传承黄河号子的探索过程以及新乡黄河号子的发展。
  黄河号子的传承可以通过地方综合类大学歌曲创作人员进行黄河号子歌曲的创作,或者是进行情景剧及音乐剧创作。在大学生中间可以掀起学习查阅、传承黄河号子的活动,学习三门峡黄河号子传承的形式,把黄河的声音唱出来,也可以结合黄河岸边的景点进行黄河号子的实景演练,把旅游和音乐联系起来,传承精神财富,让广大群众都能接触到黄河号子。也可以通过美术产品、美术设计,用美术形象的具体画作及一些资料图片的展示。布置展厅或在一些博物馆成立黄河号子的展览馆,进行画作与音乐的结合,更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二)应用价值
   在河南中小学进行黄河号子的欣赏课,针对大学生开展黄河号子合唱比赛等活动,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对黄河号子进行专业学习,开展有关黄河号子的主题音乐会,继承和发扬黄河号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号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黄河号子,在大学中传扬,培养黄河文化传人,在河南打造黄河号子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
   四、黄河号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
   黄河号子是中原人的文化艺术,是国家的艺术瑰宝之一。2008年“黄河号子”正式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志着黄河号子这类村生泊长的艺术精粹在历经长期的积淀发展之后,脱去质朴的外衣,蜕变成为了国家级文化瑰宝。
  黄河文化象征着九曲黄河,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和“文化自信”,代表了一代代黄河河工、黄河船工最真诚、最质朴的声音与呐喊,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把千千万万的黄河儿女联系在一起,凝聚气壮山河的黄河力量,也展现了中原百姓从不屈服于悲苦的命运,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黄河号子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民族精神。
   在河南省“非遺”上,需要紧抓保护黄河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点放在黄河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方向上。深入贯彻开展传承保护黄河号子的精神文明和实践探索,不断挖掘黄河号子新时代下的文化价值,继承和弘扬黄河号子,使其在新时期、新阶段重绽光芒,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使黄河号子经久不衰,使黄河文化历久弥新。
   (二)黄河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困难   1.黄河号子消亡原因——生存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劳动人民素来有踏实能干的“老黄牛”著称,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都是靠人工、手动,广大的劳动人民只能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劳动。所以,当时的劳动人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河边,与恶劣的环境做着斗争,他们需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他们的生产方式都极其落后,只有共同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把工程做完。因此,就有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船工号子来激励劳动者。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取代了人工,这也是“黄河号子”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黄河号子消亡原因——日渐缺失的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在流传了这么多年后,现在会“黄河号子”的老艺术家已经为数不多了。一些比较知名的艺术家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比较分散,而且他们年纪比较大,他们对“黄河号子”的感情尤为亲人一般,但是对于现在“黄河号子”的发展,这些老艺术家们是比较难过的。机械化的社会慢慢淡化了人工劳动,所以“黄河号子”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发展千年的“黄河号子”如今已经到了快要失传的境地了。
   3.黄河号子消亡原因——落后的传播方式
  黄河号子产生于宋朝,由于当时社会的不发达,导致作品无法准确的记录下来,都是靠人们的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所以在流传的时候难免会有“不准确”。古时候的教传方式比较落后,没有纸张,没有笔录,只有师傅讲述,徒弟复述的方式,没有文字曲谱。现在“黄河号子”的师傅大多数年岁已高,而且大都在农村,由于记忆力越来越差的缘故,想要去恢复“黄河号子”无疑是增加了难度。
   4.黄河号子消亡原因——资料统计困难重重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黄河号子”普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各地的语言和对话的方式各不相同,加之记载的文字也不一样,所以在整理的时候需要请各地域懂得当地文字的人进行翻译,这样就加大了难度。
   在黄河号子文化中,按照功能、流派的不同,它有许多的名称,不同的“号子”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抢险号子和硪工号子就代表了地方特色;不同节奏的号子也有着不同的名称,有着不同的作用,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如骑马号的节奏流畅轻巧,在疲惫时可以有唤醒的功效;小官号节奏先慢后快,用于休闲娱乐之中。
   (三)黄河号子的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黄河号子保护价值
   流传千年的“黄河号子”传承的是劳动人民的热情,是工作时积极的状态,体现了团结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体系,具有多重价值。对于“黄河号子”的保护适用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集体团结意识和传统文化,对于它的价值保护分为五个部分:
   历史价值中,“黄河号子”的历史文化是不容置疑的,在每个时期都有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篇章,传承了民族传统。
   社会价值中,“黄河号子”是国家的瑰宝,是珍重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保护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和发展“黄河号子”,也是为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价值中,“黄河号子”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体现了黄河河畔千百年间的民俗文化,确立了以“黄河号子”为题材的地方性民歌,具有极高价值。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它独特的艺术曲调以及艺术魅力将“黄河号子”推向了音乐的巅峰,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通俗的词、朴实的曲、变化的节奏使得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除此之外,根据所处环境、心态变化和经历事物的不同即兴编唱,这是黄河号子特有的技艺,淋漓尽致的反映了黄河号子的美学艺术。
   2.传承的思路
   (1)借鉴其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式
   昆曲的传承先锋是著名文学家白先勇先生,他在高校开创昆曲研习社,进行高校巡回演出和宣讲。
  借鉴河南坠子的典型传承创新模式,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选修课,学生选课爆满,开设近十年间反响较好。
  黄河号子可以在河南中小学或者高校先开始鉴赏课学习,借鉴其他非遗的传承模式,逐渐深入高校课堂。
   (2)通过实践进行宣传
   著名的音乐家、琵琶家涂善祥老师改编的《白帝城幻想曲》,其中乐曲借鉴的也有劳动号子,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经常演奏室内乐《白帝城》,作品中能感受到诗歌、文学及音乐与劳动号子的融合,这是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唯美意境。
   借鉴不同劳动号子的作品,在实践中推广传承。如:地方综合类大学歌曲创作人员进行黄河号子歌曲的创作;在大学生中间掀起学习查阅、传承黄河号子的活动,进行黄河号子情景剧及音乐剧创作;结合黄河岸边的景点进行黄河号子的实景演练。
  河南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实验班,还有省内几所高校都可以进行黄河号子课堂教学实验,可以将劳动号子的节奏融入视唱练耳课堂中和民族音乐学课堂中,以及大学生的音乐实践课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可以按照专题或者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省内几所高校也可以策划黄河号子的专业比赛活动。
  现在大学开始开设劳动课,普通院系学生和音乐学院学生学习黄河号子,参与劳动课、实践课。
  (3)做好宣传的使者
  时代环境在变化,传播方式因而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多媒体时代,在传承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入新鮮的元素融入到“黄河号子”中,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和推广。传播方式直接决定着传播速度是否高效,掌握和运用新科技,转变传统想法和保守形式,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要创新黄河号子文化传播就要坚持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科学结合,为黄河号子的传播创造新的途径和思路。
   青年一代要了解传统和特色文化,大学生要做好宣传工作,对黄河号子进行创新,在不影响黄河号子原滋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传承宣传。以各个幼儿园、中小学为基础点;以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先锋;推出“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对河南传统文化尽心尽力、献计献策。
   五、结语
   “黄河号子”自宋代以来就开始流传,千年以来“黄河号子”已经成为了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现如今已经纳入到我国的音乐宝库中。因为它亲民、近民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使其深入人心。黄河号子作为黄河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历代黄河人民的悲情豪迈。它是黄河汉子在进行劳动时一起喊出的号子,气势磅礴,现场感十分震撼,充分体现了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展现了特有的黄河文化。在处处都实现了工业化的今天,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劳作,因此也再没有机会享受这豪情万丈的“黄河号子”。为了让“黄河号子”重现生命活力,人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唱响“黄河号子”,将“黄河号子”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人们还需要深入了解它的新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内涵,使黄河号子永不消失,使黄河文化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李富忠.黄河号子[M].西安: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2]姚向奎,梁珊.黄河号子.民间船歌的生命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3]王楠楠.正在远去的黄河号子[J].文化月刊,2015(25).
  [4]刘成恩.唱响黄河号子 弘扬黄河文化——黄河号子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探索[J].文化月刊,2020(11).
其他文献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加入到互联网内容创作当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三农”自媒体创作者。他们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通过互联网讲述了精彩的乡村故事,传播了乡土文化,推动了当地的产业融合,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三农”自媒体领域还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创作者及平台建设不够完善、人才技术落后发展需要等问题,这些“疑难杂症”的解决,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高效赋能。
中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逐渐多样化。这一时期产生了教会圣咏和世俗音乐两种音乐体裁,其中教会音乐占主要地位。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复调形式的经文歌都成为了礼拜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西方教会礼仪音乐的发展。
摘要:历史悠久的中国画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传承中国画,以此来表达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想。中国画在中华文化艺术领域一直处于首要地位,被中华民族人民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所以理应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分析传承中国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文化传承现状,并从学校、社会以及国际三方面探讨中国画传承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 传承
摘要:音乐以其艺术性、特异性、专业性等特点,深受各领域人士的青睐,因此,打击乐和电子音乐结合产生的组合音乐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器乐的种类,推动着当代音乐的发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音乐艺术追求。为此,本文对电子音乐与组合打击乐的结合及其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打击乐 电子音乐 结合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成长成才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多次给青年群体回信,对青年成才提出了系列要求和希望,形成了指导青年成长
摘要:江西永新盾牌舞作为当地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受到更多人员的重视,因此针对这一文化体系内部所含有的所有文化特征,都必须要能够经过全面化的管理和传承。基于对江西永新盾牌舞音樂文化分析意义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江西永新盾牌舞的音乐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针对这一艺术体系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模式。  关键词:江西 永新盾牌舞 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
绘画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和艺术家视觉观看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不同的透视手段就会体现出中西方各自的文化形式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中西方民族和传统的绘画中
摘要:音乐由人类所创作,又服务于人类,但对于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却无从得知。正因为没有确切答案便在学术界引起无数争辩,自古以来对于音乐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内容大多都是从一位作曲家或一种音乐体裁为切入点进行论述,但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免有些狭隘。本文有别于这一主题的其他论文,主要从心理学、中外音乐美学等学科来看待这一问题,故形成“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性”这一观点。  关键词:音乐起源 音乐形
摘要:演唱者在声乐演唱时不仅需要充分掌握作品的节奏、音准及对歌词的理解,还需要穿透乐谱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故事,将自己彻底融入到作品之中,感受作品,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诠释作品灵魂,使之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品。只有这样,歌曲的演唱才能够将其内蕴的情感和故事通过歌词和音符完整传达给听众,将乐谱转化为可以为听眾带来视听感受的艺术形式。本文从声乐演唱基本要点入手,分析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和情感
部编版教材中的“长课文”明显增加了,这些“长课文”的一个显著特质就是“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应该说,“长课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力、信息提取力、抽象概括力等语文重要学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寻“长课文”的教学策略,探寻“长课文”教学路径。  一、抓住长课文“主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