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怀旧不感兴趣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北京青年》周刊
  Z=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P=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lk Schumacher,建筑学者,扎哈事务所合伙人)
  
  “我们对怀旧不感兴趣”
  
  BQ:1981年您第一次到中国,现在再来中国,你感觉到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Z:变化很多。1981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最震撼的是千人一面的景观,每个人都穿着中山装,几乎没有车辆,只有自行车,除了自然景观之外,惟一有颜色的就是儿童。现在中国发展很快,而且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是在所有层面上的。
  BQ:你认为中国是不是过度发展了?
  Z:把传统全部丢失是很悲哀。但是中国需要与世界其他城市竞争,需要成为国际城市的一员。像威尼斯那样一直维持旧貌的城市是很美,但只有在旅游或艺术节时才有活力,年轻人不一定想要这样的城市,他们对社会生活空间有需求。因此发展或者是必须的。
  BQ:有些建筑师会试着把传统风格或元素融进西式现代设计里,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Z:对这样的尝试要很小心,成果可能很有趣,但也可能是很俗气,很容易会变成迪士尼乐园。平衡很重要,可以引用传统元素或主题,但不能变成古城的粗糙模仿品。
  P:我们对怀旧不感兴趣,现在新兴的强大国家都不把当代的东西看成西方文化,而是看成一种世界文化,这些文化有来自中国500多年,中东五六百年,日本200年以来文化的贡献,我们都在这种世界文化里竞争。比如现代派建筑是在欧洲兴起,但也受到日本建筑师很大的影响,吸收了简洁,开放式空间等元素,所以这不该称之为西方文化,应该叫做世界文化。强调怀旧和虚假的历史身份是没有好处的。在欧洲,我们会保护一些历史遗产,或者作为记忆,或者是因为一些建筑还很实用。这不是为了作为一种形象而存在的。其实这个矛盾不只出现在中国,在中东也是,人们想要现代生活,但又想在视觉上与过去联系。在欧洲也会有这种怀旧情绪,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建造很小的窗口,不能盖大楼,这是很不舒适的。
  
  原创在建筑里不是惟一重要的
  
  BQ:你的学生马岩松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Z:他很天分。他很好,但他抄袭所有人。他有很优秀的双手,画图又快又好,我认为他是个好的建筑师,如果能有自己原创性的东西,那就更上一个台阶。
  BQ:你的风格被归类为“未来主义”,但如果这种风格已经普遍可见,你要怎样去维持自己的原创性?
  P:我们相信,原创性在建筑里不是惟一重要的。建筑的需求是分不同的时段的,在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时候,或许会需要前卫,求新求异的建筑,但过了这段时候,就不会那么要求标新立异了,而是更要精细化,规范化,大众化,你不能在每个星期一早上都发明一个全新的概念——那是时尚,不是建筑。
  Z:这是德国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你确实不能每次都能发明新的东西,但如果你不走进未知里,你就不会有所发现。
  P:这就是艺术和建筑的差别,艺术家总想脱胎换骨创造新的东西,所以一个著名艺术家总是在他20多岁的时候出作品,但建筑不一样,建筑不是为了挑衅、娱乐,而是为了支撑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在建筑领域里并不比较谁更创新谁更激进,好的作品一定是要有意义的,合理的、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建筑未来的发展不一定需要多大的创新——过去的创造在未来的20年会延续下去。
  BQ:在中国有“Zero-maintenance”酒店式公寓这样的概念,你有什么看法?
  P:在现今中国,尤其是年轻的中产阶层之间,有一种对人工化奢华的追求,但这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是基于很多人生活在贫穷中,为你服务,给你开出租车,伺候你洗手……所以,说到这种不需要做任何家务劳动的奢华酒店式住宅,我不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对全国普及化。
  Z;我倒是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生活不是单一,有很多方式,我觉得这种概念能给人多一些生活方式的选择,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
  P:说到Zero-maintenance,我认为中国正好相反,是super hjgh maIntanance(超级管理),如果你去欧洲的酒店,一般是一人服务20人,但在中国是三个人伺候一个人……
  Z:你已经离题了。我觉得这种项目很有趣。北京很难设计
  BQ:你设计的银河SOHO使用了曲线和螺旋状,与北京方方正正的格局完全不同,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你对北京的建筑有什么看法?
  Z:在这样的城市做一个大的项目很有意思,我想的是,在不把它分割成一块块的情况下,怎么让它看起来不是一个庞然大物。
  P:曲线的使用,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复合的建筑群,有很多层和空间,曲线能更清晰地把这些空间连接起来,让人去理解、去使用。所以在大建筑里,我们更喜欢用流动性强的曲线,而不是扰乱人的直线和角落。北京有很多格子式的大建筑,马路很宽,建筑很庞大,你到哪儿都要开车,对行人很不利,所以北京建筑有“孤岛”这样的概念,就像银河SOHO,你可以把车子一放,就可以把一整天耗在里面,哪儿都不必去,这就是北京跟纽约等大城市的区别。纽约的楼要小得多,城市要紧凑得多。北京是一个很难去设计城市生活的城市,比较起来,香港和上海对行人来说要更友善。
  BQ:你的设计很独特、有很多曲面,这对施工的要求非常高,中国的施工质量是否能满足你的要求?
  Z:在世界各地,施工都很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复杂的曲面,是需要很多尝试和实验的。中国施工质量并不坏,或者应该反过来说,中国这里有更多实验性强的项目,所以经验更充足。我们事务所也有人在现场做具体的监督和参与。
  BQ:你在伦敦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Z:很糟糕,哈哈。天气很差,每天一睁眼第一个想法就是:天气很差。但伦敦很美,生活也有意思。我有时要参加很多会议,这是我很不喜欢的,会耗费很多时间。晚上会去看朋友,还有要各处跑,旅行现在是最消耗我的事情。我讨厌旅行。
  BQ:你怎么放松自己?尤其是在承受很大压力的时候。
  Z:我无法放松,我放松的时候同事会看着我确保我在工作。我一旦要离开的话就会不停地给我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发传真,发短信叫我回来,我不小心打个盹也会把我叫醒,我无论在哪儿他们都有办法找到我。开个玩笑……在伦敦工作的时候我放松的方式是这样的,花时间去看个演出,或者走访老友,或者去海边,当然伦敦没有好的海滩。总之在度假的时候手机也必须开着,以免办公室有事情发生处理。
  BQ:如果不做建筑师,你会做什么职业?
  Z:歌手或者政治家。
其他文献
在乔布斯55岁生日的当天。他收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iTunes音乐商店歌曲下载量达到100亿首。面对日渐衰落的唱片业,也许这样的数字会给挣扎中的音乐产业带来一些希望。然而,数字音乐的出现,对整个音乐产业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根据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十年是音乐产业最窘迫的十年,而2009年更是这十年中情况最差的一年,音乐行业总收入63亿美元,收益较2008年衰退了13%之多,音
期刊
法国早期艺术家、文学家、电影演员在一起把酒言欢的地方叫做沙龙,那些沙龙联姻了很多文化界的盛事,现在北京有了“De Club”,希望更多好事情也诞生在那里。要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目的地,是有目的而来的。不是快餐店,不是累了歇脚的地方。“我今天没有事情干,我去‘De Club’会碰到想要碰到的人。”  在今日美术馆的后身藏着一个神秘的俱乐部,不大的门脸,白天的时候门口架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新
期刊
米兰·昆德拉乃至更早的阿尔蒂尔·兰波都说过:生活在别处。说了也白说,我们的生活没别处,能有个地儿呆着,就不错了。  我有时躺在“大东海”或“海阔天空”洗浴中心的沙发床上,周围一片昏暗,有些男人的鼾声,有一只女宾的白腿静锁光阴,有一串脊背被拍击的急促声音,这个夜晚,内心空荡。  长发女技师的手在打磨我的足底,我的足底曾经浪迹天涯,曾接近三万英尺的距离,曾踏进三万英尺的云底,却在她的拿捏之下,不堪一击
期刊
我有一个哥们儿,和我关系很铁,在观影数量上,我们也都相差无几。但他极为推崇的两部电影,都是我看不下去的,一部是《机器人瓦力》,另一部就是奥斯卡大热电影《社交网络》。前者是我在必须要交作业的情况下,强打精神分两次看完的,后一部,在看到三分之二时,就放弃了,隔了很多天,才鼓足勇气把剩下的三分之一看完。  我问他,《社交网络》好在哪里?他回答:凌厉的剪辑,暴风骤雨一样的对白,还有,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剪辑
期刊
读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  数杏仁,  数数苦的让你醒着的,  把我也数进去  脑子里想到的,竞一直是南北杏。脸色苍白的策兰捻着它们数过去。痛苦的牙痕,那样的一弯白。却白得结实,它轻而无法穿越的质感,就是你绕不过去的痛苦。  痛苦未必大喊大叫,浓墨重彩。经历纳粹劳动营痛失双亲的犹太诗人保罗·策兰,这句诗写出其痛苦隐忍的存在。策兰的诗,往往因隐忍,而有钢的色泽一  “神啊——我们来了——”  不是
期刊
The stiletto,英文的原意是短剑,也成了人们比喻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那么多名媛名人趋之若骛,要了命都要蹬上一双细高跟女鞋的代称。细高跟女鞋有多细有多高?至少是10cm开外吧?细高跟女鞋有多热?请看看红毯上从来没有消失过的一双双鞋跟高到吓人、细到可怕的stilletto,完全可以扭断脚脖子,真是要了人命,可越是这样,穿出来的效果越出彩,虽然也有倒霉鬼失去平衡摔倒在红毯上的尴尬,但stilet
期刊
李立群是个高产演员,在各类电视剧中驾驭正反角色都驾轻就熟,他早年间与赖声川合作的舞台剧更被文艺爱好者一直奉为经典。他并不帅气逼人,也不是让人第一眼可以认出来的明星,可从台上到台下,他全然没有演艺明星的浮华,举手投足间都能透露出实打实的内在底蕴,也许这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舞台有关。从2002年起,自打为孩子上学移居加拿大以后,每年的一部舞台剧便是李立群给自己充电的法宝,“我每次回台湾都需要演舞台剧,我
期刊
2010年3月,世界最顶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造访广州和北京,各地媒体大标题写着:建筑女魔头来了!扎哈·哈迪德是谁?其实,她的作品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广州大剧院已经被称为广州新文化地标,而她为北京设计的望京SOHO也一度因为潘石屹和宋丹丹的骂战而引起高度关注。  今年1月,宋丹丹在微博上炮轰潘石屹在北京盖廉价楼,用独特的“丹丹体”调侃说,“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
期刊
只要我们不仅仅有肉体,那么注定会生活在别处。只要肉体被闭锁在单一的时空,那么希望总在异域和远方。不过,即便是肉体本身,终归有机会去游荡、去漂流,“在路上”的飞翔状态不只属于凯鲁亚克,不信,读读《寂静玛尼歌》吧。  没错,《寂静玛尼歌》讲的是肉体的故事,但如果想在其中找到所谓。用身体写作”的惯常刺激,你就错了。柴春芽贯彻的,是截然相反的故事模式,或者说价值取向。《寂静玛尼歌》讲的不仅仅是肉体,虽然其
期刊
刚开始接触建筑时,我非常喜欢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她的建筑突破了九十度垂直的墙和立面的关系,很有力量。但看的东西越多,就越能分辨哪些东西有价值,好的建筑应该是适度的。套用老前辈关肇邺先生的话,“重要的不是兴起,是得体”。  扎哈特别有趣,别人问她女性建筑师有什么特质时,她说,我是女的吗?女性建筑师会不自觉地忘记性别特征。我自己也是特别刻意地避免穿高艰鞋,穿有蕾丝的花衣服,我想表现一个很中性的状态。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