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婚姻走向落幕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fx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不该介入儿子的家庭生活,出轨是绝对可能性、避无可避,性是解决婚姻冲突的手段……这些观点你能认同吗?观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婆媳关系、第三者、性,这几个困扰中国数代人的婚姻脓包,要如何才能戳破使之痊愈?今天,我们邀请著名心理专家贾晓明女士,从专业角度以热播电视剧《我们俩的婚姻》为例,剖析这三个对婚姻质量影响巨大的问题。
  
  婆媳关系恶化了夫妻关系?
  
  《青年心理》:婆媳关系是中国人婚姻里的“老大难”,而这部电视剧也将婆媳关系刻画得很“可怕”,婆媳不和导致男女主角的婚姻出现问题,最后甚至差点儿离婚收场。婆婆、媳妇、丈夫,每个人都不快乐,都在彼此伤害着。站在您的立场,更认同哪个人呢?
  贾晓明:我可以理解婆婆,但不赞成她介入儿子婚姻的做法;至于妻子也谈不上对错,因为她追求的婚姻中的二人世界本来就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丈夫的角色我是一定不赞成的,他想让母亲跟妻子彻底变成“一家人”,结果弄得更糟。因为他弄错了亲子与婚姻的关系,让每个人错位,甚至可以说是他让很多问题恶化、扩大。
  这里面有一个错误的假设,那就是我的幸福美满必须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表现在婚姻里,就是儿女的婚姻幸福以老人的孤独为代价,这其实是个特别荒谬的逻辑。错在哪儿呢?就是没闹清家庭关系中,人和人的界限在哪里,每个人在什么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摆正确了,那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了。就拿电视剧里的家庭来说,丈夫孝敬自己的母亲没有错,但要首先分清楚,哪部分是她的生活,哪部分是自己的生活,在各自独立的生活下再找连结,找相互的支持和关心。而不是我们是母子,我是你生的,所以我是属于你的,我的婚姻也是属于你的。一旦我要追求独立的生活,那就是伤害。
  
  《青年心理》:这种介入子女婚姻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控制。电视剧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绝对控制权。女主角第一次去丈夫家吃饭时,就感受到了压抑,而这种压抑感一直持续到全剧结束。
  贾晓明:这也是危害中国人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压抑,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攻击。其实每个人都有愤怒,都需要表达,但是他们不直接说,而是像火山一样在心里暗涌,最后爆发的威力比吵一架还要糟糕。
  
  《青年心理》:其实有很多可能爆发的点,但是丈夫都将怒火压了下去,好像忍辱负重,周旋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搞得婚姻给了他巨大压力似的。
  贾晓明:其实说起来似乎是个沉重的话题,中国许多男人似乎被阉割了。阉割他们的是谁呢?父亲母亲都有。你说是集体无意识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这是一个整体现象,就像中国男足整天冲不出去一样。
  首先从父亲说起,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儿子永远是儿子,不可能超过老子。于是,无论你长到多大,成就多高,一回家还是有个人管着你、压制你。这就是束缚,他们的成长就不可能自由而充分,就像你在一棵树苗上压了块石头,它可能长得健全吗?也许西方的父子关系看起来更加平等些,他们甚至可以对父亲直呼其名,这其实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个人发展空间,他就会更自信。
  再从母亲的角度讲,妈妈的爱似乎是你永远摘不下的紧箍咒。一直活在妈妈的呵护中的男孩,是长不大的男孩,是永远活在青春期里的男孩。其实你看中国男人的青春期延迟得比较严重,都四五十岁了跟老婆吵架还是青春期反应:“今天早点儿回来吧。”“我就不回,就不回!”像是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表现。
  所以说,难以完全人格独立的人,经营成熟的婚姻就会面临许多问题,《我们俩的婚姻》中的男主角,可以说把中国部分男人的退缩、不成熟都表现出来了,完全活在母亲的羽翼下,长不大,更无从谈起什么责任感。也许在许多男人看来尽孝就是有责任感,但对于他们作为丈夫的责任又如何承担呢?
  
  《青年心理》: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吗:并不是婆媳关系恶化了夫妻关系,而是夫妻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没有成熟起来,没有摆正父母与婚姻的位置,让两代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才导致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问题。
  贾晓明:可以这么说。中国人一直都比较纠缠,讲究亲密关系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是没有独立的自己。西方人讲究you and me,我们可以连结在一起,但我们又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维、想法、生活态度,但这不等于我不能跟你发生连结。即使是亲子、夫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我也会表达我的想法,而不是压抑它,因为我必须以一个真实的自己面对你。当然,在这个前提下,我也要求你这样做,你可以表达你的想法,我也说我的,然后我们探讨怎样调和才是最佳效果。《心灵鸡汤》的作者讲过一句描述爱情的话,我觉得特别经典。他说:“什么是爱?两个独立的人,他们选择了彼此在一起的生活,这就是爱。”爱的前提是要强调独立,然后他们又是在一起的。寓意深刻。
  当然,就中国的传统以及现实生活的状况来说,婚姻是很容易被侵入的。比如像电视剧里的婆婆以“打扫卫生”为由来他们家,或者有的婆婆总是从“今天吃什么、穿什么”的琐事上介入儿子的婚姻。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把一种理念传达给长辈:不管怎样,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也要有你的兴趣和属于你的生活。这是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坚守的,是应有的边界。但这不等于不善待老人,不孝敬她。作为晚辈你要照顾她,关心她,但不能让她侵入你的生活。
  
  第三者是离婚的真实原因?
  
  《青年心理》:《我们俩的婚姻》也涉及了时下很敏感的一个话题:第三者。而剧中的“小三”不仅是女主角的闺密,而且还是他们婚姻的见证者。女主角肯定特别受伤害,不光丈夫出轨,对友谊的信任也没了。
  贾晓明:这个妻子当然会体验巨大的失败感,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在此之前,她的闺密可能也是喜欢男主角的,但其实是这个妻子胜利了,因为她跟男主角结婚了,她自然有优越感。现在,她的朋友破坏了这种关系,但这里面可能有一种微妙的心态就是:他再出轨,法律上也是我的丈夫;你再占有,他也还是属于我的。那么,妻子想要维持这种优越感的话,就只能息事宁人,维持“他还是我的”的状态。事实上,剧中的妻子也是这么做的。其实,任何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都遵循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婚姻中也适用这条经济学原则,只是这种“利益最大化”讲的不是金钱,而是心理的利益平衡。
  
  《青年心理》:是的,电视剧里妻子选择了原谅丈夫,迎接他回归家庭。但是,从后来妻子的情绪爆发,甚至闹到离婚来看,她心里这件事并没有真正过去。
  贾晓明:这种问题肯定没有过去,不是简单一个原谅就能抹煞的。最有意思的是,只有他们两个人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也必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存在。在这里可能有个爱情与尊严的抗争,但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对每个人来讲意义众多。你可以做出任何一种选择,但起码知道每种选择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比如这个妻子觉得丈夫出轨让她很没面子,很受伤害,那么,她可以选择离婚,但她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婚姻丧失、独自生活等等;她也可以选择原谅他,接纳他,但她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自尊感。两种选择都可以,都没有对错,只要她考虑清楚哪种代价是自己所能承受的。
  
  《青年心理》:不光电视剧里,近年来社会上的“小三事件”也愈演愈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
  贾晓明:这话得反过来说:不是想避免的办法,而是要意识到谁都有可能遇到这种事。事实上,这里又有一个对人性的错误假设上,或者说是对爱情的一厢情愿的错觉。人们总是认为:既然我们相爱了,你怎么还能爱上别人呢?既然你表达了对我的忠贞,你怎么还能出轨呢?这是两回事,心里的信念跟实际行为绝对是两回事。人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想象,以为只要这么想了就一定能做到,一定不会出轨了。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大家普遍认为“只要你做了出轨的行为,就等于推翻了你爱我的假设”,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
  人的一生很漫长,三十而立之时跟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喜欢的人的标准肯定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交际圈的扩大,你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被打开了,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以前你喜欢甲,那是因为乙没有出现。而且,就算甲再符合你的标准,他能给你的也是有限的,总有不能满足的情感需要。而此时恰恰乙出现了,哪怕只是一点点满足,也足以导致你产生一些想法——有没有行为且不说,起码心动是会有的。所以说,人生非常复杂,想让路途完全按照人的理想去走,那也只能是人的理想罢了。
  
  《青年心理》:也就是说,第三者谁都可能遇到,也别想什么办法避免它了。
  贾晓明:越避免越可能出现。其实婚姻有个前提:你是相信伴侣会忠于你,还是一开始就认为他会出轨?如果你想避免出轨事件,那说明你已经假设他会出轨了,还是不信任他。要知道,人际间是有感应的,也许你会说你没表现出来,但是有些深层互动却将你的这种想法都体现出来了,所以说这根本不是防的问题。
  活得比较好的人就是要先接受这个现实:可能会有,但也不一定会发生。心态上先比较坦然,不焦虑,不会为了预防这件事情而生活。不要把生活目标确定为“防止出轨”,而是定位在“我们一起活得更好”,那么很可能就不会遇到出轨这样的事情了——你的生活怎么样,关键就在于你看到的目标是什么。
  
  性是解决冲突的手段?
  
  《青年心理》:电视剧中还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性是否是解决婚姻冲突的手段”。夫妻间出现争吵、裂痕,可以靠性生活来弥补吗?
  贾晓明:我认为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性,在夫妻关系中本来就是正常的,不因是否发生问题而决定是否有性。如果这样说就把性完全工具化、手段化了。
  但是,性在婚姻中会不会被变成工具?有时会。如果把性本身在婚姻中的意义给异化了,它就会变成工具。性本来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是爱的最高境界,是身心相融。一个是身体的快感,同时又有心灵的契合:这是你所爱的人,能够提供给你最大的安全感、亲密感。
  为什么说夫妻关系应该排在亲子关系之前,就是因为亲人间不能发生这种亲密行为,不能达到如此高的身心契合度,只有夫妻才会。它有许多别的情感中达不到的感受,爱也好,愉快也好,亲密也好,它都是婚姻生活提供给人最独特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有个中国女孩嫁了美国人,她说,中国人的婚姻慢慢就变成亲情为主了。但是她的丈夫马上否定:那是不可以的,那是乱伦。是呀,亲人间是不能有性的。所以,性是婚姻所独有的。
  
  《青年心理》:这又引出了电视剧里的一个矛盾:丈夫认为“婚姻中没有爱情,只有亲情”,而妻子认为“婚姻中仍需要浪漫的爱情”。
  贾晓明:我不赞同丈夫的观点,如果只有亲情,那就不应该有性。爱跟性必然是连在一起的,爱必须有生理基础,而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
  事实上,我们对性的理解过于狭窄。什么是性?只有性行为才算吗?当然不是。路上瞅见美女被吸引就是性。在婚姻中,被对方吸引也是性的表现。如果有和谐的性关系,那就有利于建设一个好的婚姻关系;如果性关系不和谐,那么婚姻的幸福指标本身就会很低。但是回到“性是否是工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性也只能是婚姻的一部分,如果完全靠它维持婚姻关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满的性必然有爱的部分,不能只是行为。事实上,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们的性生活能和谐吗?所以,性也很难变成一种手段。
  编辑/张鸣
其他文献
今年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推动各地完善应急准备,增强应急救援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促进提升现代化抗震救灾能力水平,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于5月14日在四川省雅安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三年来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实兵检验性演习.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近7万同胞罹难,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有人居的地区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将近半个中国有震感.四川省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阿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受灾严重.汶川特大地震,成为每个中国人记忆中抹不去的一道伤痛,无数的声音让我们铭记至今:女主播播报新闻时的哽咽、伞兵惊天一跳时的“灾情就是命令”、默哀仪式结束后响彻天空的“中国加油”……
期刊
期刊
青年心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人遭遇到了降薪、调岗甚至是被辞退,这样的遭遇势必会影响到情绪,而有些人会把这些情绪带回家,导致整个家庭氛围受到破坏。  吴娟瑜:是的。这就是所谓的“踢猫效应”。某个人在公司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着火,看见自己家的猫,就狠狠地踢一脚;猫疼了,抓伤了妻子,妻子一生气,又把丈夫骂了一通……负面的情绪,在家庭里很容易形成链条
期刊
“当时的灰尘很大,让人喘不过气来,楼上的师生还在往下跑……教学楼门厅塌了,整个教学楼瞬间倒塌……一下子变得好安静……”映秀小学的苏校长说到这里,哽咽着难以继续.rn这是发生在汶川地震十周年时本刊赴汶川采访的一幕,转眼又是3年过去了.时光的流逝难以抚平烙在心底的伤痛痕迹,对汶川地震亲历者来说如此,对每一位华夏同胞来说亦如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赋予“5·12”这个特殊的日子另一重含义——代表着不能忘却,代表着重振
期刊
人类每每打开一扇窗,无不都是从爱心开始,一个人在替别人打开一扇窗时,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你要是到了南京长江大桥,你就会看到矗立在大桥上的许多很不一般的版画,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标语,甚至你还会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干预计划之一:庄子镇静剂》、《大桥、南京、天下》等大型艺术作品展览。  当第一次看到这些时,我脑子闪现出的就是“心灵之窗”四个字。是的,这一幅幅画,一条条标语,既是被死神困扰着的
期刊
我们常因害怕承担后果而放弃选择,随波逐流。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一种选择都蕴藏着机遇,选择的结果其实靠自己塑造。    人生无处不选择。  电影《猜火车》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吗要做这些?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
期刊
大家认识他是因为《武林外传》里的酸秀才,那句“子曾经曰过”的名言透着文人的酸腐与单纯。现实生活中,这种文人式的单纯亦可以在喻恩泰身上找到:他因为读书太久而被当成留级生,因为顾及学业而放弃了很多戏约。  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喻恩泰告诉我们:错过亦获得,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它无穷的可能性,只要你心态坦然地去发掘。    错过不等于没有机会    《青年心理》:演员的学历普遍不高,更别提读到博士了。当
期刊
安全感是不是人生存的必须?  金钱是不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在这场经济危机里,我们如何才能打好安全感的保卫战?    金钱保障安全感?    钱,学名货币,我们用来交换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以及服务的一般等价物。事实上,从钱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伴随着漫长的社会演变,逐渐超越了它本身的角色,而变成了人类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尤其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将它看成了实现成就、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期刊
有一家地方青年报辟出专版,让读者学习《弟子规》,怕别人误解是“镜子对外”、“硬性灌输”那一套名堂,继而以醒目标题指出:“不是修理别人,是修理我们自己的!”以此潜移默化倡导“尊重与帮助”之风,一举中的,深受读者欢迎。  青年报对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份“关心不多、关注不少”的报纸,一开始辟出整版刊登孔孟之道的《弟子规》,别说常人看着扎眼,就是报社的编辑记者也不甚理解。可时日一久,自己的言行规范、举手投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