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不用说,一线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单单把探究活动组织好、把知识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必定造成这样的现象:优等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中等生成了课堂上的听众,后进生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一、课前活动的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
2、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如教学六上《斜面的作用》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课前活动出现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为了搞好课前活动,孩子们会深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做大量的调查,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借此,很多孩子会走进自来水厂了解污水的处理,走进超市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走进田野、高山去了解植被及土壤等,使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深入社会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科学素养。
2、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信息,特别是在上网浏览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新奇的事,如科普信息、科普故事等科学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有,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观察研究、体验活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娱乐两不误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与技能,当课上老师提的问题能对答如流时,孩子们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对自己课前还没弄懂的问题,在课中就会更专注地去听,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
一、课前活动的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
2、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如教学六上《斜面的作用》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课前活动出现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为了搞好课前活动,孩子们会深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做大量的调查,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借此,很多孩子会走进自来水厂了解污水的处理,走进超市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走进田野、高山去了解植被及土壤等,使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深入社会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科学素养。
2、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信息,特别是在上网浏览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新奇的事,如科普信息、科普故事等科学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有,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观察研究、体验活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娱乐两不误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与技能,当课上老师提的问题能对答如流时,孩子们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对自己课前还没弄懂的问题,在课中就会更专注地去听,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