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原因的考察分析,从学生、教师和高校三个方面提出摆脱教学困境的对策,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胡陈铭(1970- ),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江西吉安34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25-02
  
  每当学期结束,常有学生问:“下学期还有大学语文课吗?”面对学生的询问,我往往惶惑不解、支吾踌躇。希望其无,也许学习大学语文是一种负担,一种煎熬;希望其有,也许学习大学语文是一种兴趣,一种快乐。前者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它或许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真实处境。改革开放以后,在匡亚明、苏步青和徐中玉等学者专家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基础性作用。时过境迁,当前高校大学语文不仅没有能够在强化汉语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和提升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遭遇现实的尴尬。
  一、现状分析
  1.学生漠然处之。大学语文作为学生课堂母语教学的终结,就像谢幕前的演出和告别前的聚会。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和母语亲密接触。道理上说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珍惜。可是,语文对人的作用是间接性的、隐性的,况且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于将来,他们自认为不是足够也算凑合,即使遇到问题,“拿来主义”也很管用,尤其是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轻轻敲击一下键盘问题便迎刃而解。语文课程自然而然从中学教育的中心地位沦为大学教育的边缘。
  2.教师苟且为之。大学语文属于通识课程,与专业无关,因而也就算不上什么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缺乏系统性,往往一叶障目,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滞后。这是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和大学语文课程的真实状况。老和尚撞钟——得过且过,按部就班,也就成了大部分教师的实际心态。教师只问“耕耘”,不问学生收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当然也就只是响亮的口号而已。
  3.学校等而下之。大学语文课程被纳入各高校通识课程之列,其宗旨明确,意义重大。但是,与各高校的计算机、大学外语等课程相比较,孰轻孰重,孰主孰次,一目了然。教学时长大大缩减,教学大纲不规范不科学,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等。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教师只能一声叹息,学生则无可无不可。于是大学语文被抽空了灵魂,只剩下空壳。
  二、原因探究
  1.实用功利主义的思想。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导致他们大多尚物质轻精神、尊实用抑价值。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物质第一、时尚即美、流行则酷等新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他们耻于谈文化,不屑讲精神,怠于人生修为,而热衷于经世致用。对专业技术性学科趋之若鹜,孜孜以求;对非专业性人文学科却淡然处之,敬而远之。由此,重科学贬人文、重实用技术轻德行修为的学习风气大行其道。大学语文从属于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它并不传授具体的生存技能,而是关涉“人之为人”理念的引领,它能够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阔,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被冷落、被荒疏就不足为怪了。逃课、睡觉、心猿意马等现象也就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的常见风景。
  2.观念守旧,内容空疏,缺乏创新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他们或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路子,对文章进行解剖学式的分析与讲解,或将大学语文等同于文学史,偏侧于概念化、历时性的文学知识的讲述,全然不顾语文教学的本质,脱离实际生活。大学生经过高考制度的筛选,基本上能够用汉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也大体上感受到语文带给他的精神领悟。但是他们的汉语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写作表达上。翻阅历年大学语文的试卷,大学生的写作状况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立意陈旧,视野仄逼,主题开掘深入不下去,浅尝辄止,思维单一僵化,似乎天下事物只有因果联系,而没有其他逻辑关系。人们将其喻为新时代的“八股文”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思想精神的陶冶净化也只能“情动于中”,未能形诸实践,洋溢出不拘于时的风标。所以,提升大学生汉语工具性能力和人文性素质就成为大学语文的迫在眉睫的使命。沿袭中学语文,或者完全游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规律,都将失之偏颇。因材施教,既能区别于中学语文,又遵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兼顾语文的工具属性,突出语文的人文属性。这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正确出路。
  3.不科学、不规范的教学体制。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母语教育的延续和提升,和大学外语相比较,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大学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不是对母语的诵读,而是对外语单词的记忆和背诵。大学语文不具备像大学外语一样的体制优势,因此,教学时间大大缩减,考核方式缺乏完善的机制,也没有稳定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大学语文也被各高校的教育部门纳入必修课程或者通识课程,但不是独立学科。大学语文教学时长一般只有36个学时,考核也是沿用传统语文的方式。师资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大学语文教师往往学历低,职称低,科研能力低,自我评价也低。因为教学课时不足而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情形非常普遍,大学语文教学成为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一种被动选择。此外,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粗制滥造,选择教材随心所欲,使用教材断章取义。缺乏体制保障的大学语文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又怎么苛求我们的大学生呢?
  三、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汉语教育和学习不是加强而是弱化了,大学语文教育表面上普及,实质上是名存实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依然停滞在应试教育的水准,人文素质也仅仅停留在感性层次,未能上升到理性阶段,更遑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重视汉语的教育和学习,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成为各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时务”。走出大学语文目前的困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全面自由的人才。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应用在内的全部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根基。”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自由的合格人才。他不仅具备“析万物之理”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判天地之美”和“明明德”的鲜明的辨别力。正如,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但更要有一颗美丽、善良、正直的心灵。前者是专业教育的范畴,后者是人文教育的范畴。引领学生扬人性之善,惜万物之美,求宇宙之真,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属性,也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
  2.走进经典,塑造心灵。北大温儒敏教授谈及大学语文教学时说,大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兴趣的激发和信心的树立,首先要解决好大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言文字是生活的实录,文化的载体。语文之美,在于文字,在于思想,在于情感,在于境界。语文之美集中体现于代代传承的文学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意味着与作品产生共鸣且更深刻广大,更清晰厚重;重读像初读而有所发现,意味着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强大的张力和空白。阅读经典是心灵的历险,“让学生置身于种种具体的人生情境、面对种种独特的生命状态,并由此引发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索,同时它还通过对美的独特发现和生动描绘,使人们对美的事物更为敏感”。阅读带来发现,发现又促使你更进一步的阅读,如此反复,形成积极的互动循环,最终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以经典为教学基本内容,跨越时空距离,和人类历史上那些高贵的心灵对话交流,从而反躬自省、濡染默化、心会神通,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3.贴近生活,点亮人生。大学语文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严重脱离生活,沾滞于字词句段的释义和分析。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适时传道,正确解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他们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他们的观点或现代或传统,或偏废或中庸,或从众或叛逆,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生活,恰如其分地教育和引导,促使他们精神和人格上的成长与完善。同时,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座洁净的象牙塔,同样充斥着物质的或者情感的诱惑,迷茫和彷徨之情绪也因此而滋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念,见贤思齐,见利思义,向善弃恶,走出迷茫与彷徨,积极奋斗与呐喊,大学语文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以现实的或文学的真善美,传播正道,解决疑惑,开启心灵,从而让生命的诗意汩汩流出,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4.正其名,方能副其实。近年来,不断改革的高等教育确实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汉语能力严重滑坡,人文素养严重缺失。比如,一般应用文体的撰写不伦不类,文学性写作则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语言的匮乏,思维的趋同,视野的狭窄,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达的共性。而思想不端、感情不真、诚信不足、随俗不雅,则是人文素质缺失的结果。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近忧”,更是高等教育的“远虑”。变则通,通则达。改变重科学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尊重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具体而言,切实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教学时长,一般不能少于4个学分。其次,遴选全国通用的权威性规范教材,避免自编自撰、滥竽充数、自欺欺人。比如选择复旦大学陈思和主审、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等优秀教材。再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立高校大学语文学科,激励教师创新进取。第四,改革当前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借鉴大学外语的考试方式,在高校试点并推进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制度,大学语文的教学将不可避免地边缘化和形式化。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术业须专攻,闻道不可废。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关于“闻道”的课程,对于理工农医类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必须从学生、教师和高校三方面强化大学语文的教学,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经典的作品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启心灵之门,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真正名实相得。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C].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文,袁明,唐汛,等.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科技,2007(4).
其他文献
准许异地高考,多年来都是民众的呼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和规定,为高考地域松绑,无疑顺乎民心、顺应民意,是一大利好。然而,“三大準入”表态,又像一盆冷水从头浇下,让准许异地高考的政策有了些许“逗你玩”的意味。  推行异地高考政策,各地从思想意识本身,大多都还没有想通,没有达成统一认识。比如在高考各自为政、考题不同、难易不同、录取分数线不一,以及教育水平、资源配置本身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地区间都有地方
双这个名词源自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开启的一场线上购物节,而随着这几年各方面的变化,淘宝商城也早已改名为天猫,品牌性质的新定位、提升专业配送环节、商家入驻门槛限制,一系
曾经有个品牌的手机,在移动电话刚刚出现的时候,呼风唤雨,引领世界潮流,打造超级个性化的手机。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鲜硬件的出现,这个品牌逐渐没落,最后甚至被卖给了一家
文章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出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课程体系。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
体验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须理论上的指导。文章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其中实施体验教育的意义、方法及途径,并将其与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两方面。文章从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
提到“再学工农兵”,很自然让人想到20世纪那一段“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一提到那段历史,“蹉跎岁月”四个字就会映人许多人的脑海。当然,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重新认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