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温存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su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提起北京的冬天,总让人不寒而栗。从历史上看,老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十三,天气剧寒,甚至在南郊参与祭祀的皇家仪仗人员和乐官都被冻死。至于普通人冬天被冻死的记录更多,最多时城内一日竟冻死170多人,甚至出现了轿子中坐的人和轿夫一起被冻死的惨剧。到清代时,北京一年中有150多天属寒冷天气,据估计,城内最低气温曾达零下20-30摄氏度,只是那时还没有现代测温仪器。
  其实,老北京忌惮严冬,也与取暖条件比较差有关,普通人家只能烧煤球,无家可归者就更艰难了,夜里只能“抱火锅”,即蹲在墙边睡觉,把身体缩成一团,怀里揣个小暖炉,里面只有很少的炭,靠它的那点热量过夜。遇到特别寒冷的天气,体质差的人就很可能被冻死。即使是普通人家,冬季也很难熬,家家少不了三大件:挡风的棉门帘、苫白菜的蒲草帘和小孩的屁股帘,这被戏称为“岁寒三友”。
  北京冬天的回忆,首先是冷。这种冷,在凛冽中透着踏实感,如老舍所言——“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种冷,在萧索中透着温存,如郁达夫感慨——“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北京的冬天,凝结了北京人对寒冷的记忆。而冬天里的一条条胡同,则承载了人们对温暖的向往。烧着水壶蜂窝煤炉子、热腾腾的白菜馅儿饺子,围坐在火炉旁暖手聊天的一家人,无不透着那股实实在在的热乎劲儿。当你走进胡同的院墙,一踏进屋里,扑面而来的一团春气会使你立马忘记屋外的一切苦楚。
  如今北京的冬天,似乎不像过去冷得让人印象深刻。偶尔下点雪,过不了三五天,便化作黑乎乎的雪水流走了。少了大雪封门、少了积煤成山,冬天的味道淡了。从北京籍摄影师李江树的这组胡同影像中,我们能够透过北京人传统的生活细节,重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胡同变迁和北京人冬日的生活情趣。那些年的冬天如同胡同里土灰色的斑驳院墙,阴冷却不单调,破旧却流露着人情味儿。时过境迁,当时的胡同范儿已伴随着拆迁和改造而消失殆尽。少了胡同、少了自由市场,没了蜂窝煤炉子和搪瓷痰桶,自然也抹掉了平淡充实的生活韵味。幸有灰白的影像记忆,让我们站在冬天的尾巴上,怀念冬天。
  【冬暖】“京华忆,最忆是围炉,老屋风寒浑似梦,纸窗暖意记如酥,
  北京金、元两代就有煤。当时的煤是用骆驼从门头沟拉到城里零售。黄土多是从蓟门桥外拉来的元大都城墙土,当年修城墙时这里的土都被筛过,所以比较细,杂质少。清代始至民国,煤末加1/5黄土制成的煤球是京城百姓的主要燃料。小康人家从煤铺买煤球,煤铺用直径1米的大荆条筛子,两个工人一天可摇1000斤煤球。城市贫民买煤末,加上黄土、水和成煤泥,摊平切成小方块,放在簸箕里自己摇煤球。当20世纪60年代有了轧煤球机,煤厂不再人工摇煤。再后来,多数人家从烧煤球改烧更方便的蜂窝煤。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冬天的胡同里随处可见一堆堆的蜂窝煤。当时一块煤卖7毛钱。一个炉子一天要添上6~8块,一冬天下来,省着烧也要烧八百多块蜂窝煤。烧煤的程序是拢火、擞火、添煤、封火,还得不时地清理炉灰。大清早,经常能见到穿着秋裤的人哆哆嗦嗦地捧着一脸盆炉灰渣去当街倒炉灰。没烧透的煤末子可别糟践了,得把它倒在墙根,活了水压平,拿菜刀一条一条线地划开,晒干后自然形成一块一块的,待来年再利用。如今大多数平房已由政府统一安装了电取暖设备。但在21世纪初,北京的一些四合院仍使用煤炉取暖。
  


  【冬食】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饺子》
  冬至·饺子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北方的冬至讲究吃饺子。相传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御寒方子 ——“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下锅煮,吃了不会冻烂耳朵,张仲景将其取名为“娇耳”。老北京还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如今民间流传北京人讲究“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天“茫茫寰宇,天地浑沌如鸡。”饺子形似鸡卵,所以冬至要吃饺子。
  在冬天干冷的空气中,一丁点儿带着热乎气的香味儿就能飘得很远。冬天是饱口福的季节,冬天的美味离不开饺子。一碗热乎的饺子能驱赶一切孤独寒冷。冬至一过,转眼到年根儿,老百姓家里得屯上过年期间的蔬菜粮食和鱼肉禽蛋。几张木条案和几辆移动的板车构成了胡同里的自由市场。老百姓挎着菜篮子,买上几条带鱼和十几斤肉,还得来上几斤新鲜肉馅。忙碌了一年,年夜饭可不能含糊。
  


  


  


  【冬趣】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梁实秋《北平的冬天》
  雪景·雪人
  谈到冬天最大的快乐,李江树说,“我最喜欢的是北京冬天的雪。现在冬天的北京不那么寒冷,雪也没那么常见了,野趣没有了。过去一下雪,整个北京都变得漂亮起来,特别是北京的胡同里更是好看。雪把胡同里的煤渣和灰尘都掩盖住了,胡同变成了一条狭长的白色甬道。孩子们堆雪人,点灯笼,白雪映着红门帘,洁净中显得特别喜庆。”雪是赏心悦目的。银装素裹的修饰让干冷空寂的胡同增添了几分素净与灵气。裹上围巾走出家门,去街上溜达溜达,迎着雪花,呼吸着新鲜空气,也别有一番风味。
  老北京一入冬,有 “猫冬”的说法,意思是冬天要少运动、多保养,减少热量散发。可是离开了户外,哪儿还有冬天的韵味呢?当满城飞雪,遍地流银,“猫”在屋里的孩子们掩盖不住兴奋,急着奔入雪中,追寻着冬天赐予他们的妙趣。雪是百玩不厌的。光是打雪仗,就有很多玩法。除了攒雪球的玩法,孩子们还将竹竿破成两半,用竹条上雪,用脚磕出“雪弹”。第一场雪下完了,一定要在家门口堆个雪人纪念一下,如果能偷个胡萝卜作鼻子就更好了。要是家里有大人会木匠活,用木板和粗铁条给孩子做个小爬犁,那是冬天里最令人羡慕的玩具。大人用绳子拉着爬犁在雪地里前行,孩子的脸冻得红扑扑的,高兴地喊着“快点,再快点!”——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而如今,飘雪的胡同已成了“丢失的从前”,只留存在人们缤纷的记忆里。当罕见的雪花朦胧北京城时,胡同中赏雪戏雪的景象却难得再见了。
  李江树,1954年出生,曾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除了从事纪实摄影,他还进行摄影评论、摄影美学、文学方面的写作。
  1985年,报告文学《林莽,浩瀚的林莽》在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中国区征文中获金奖。1995年,专题摄影《儿童孤独症的拯救者》获全国纪实报道大赛一等奖。
  1996年,摄影作品《人民音乐家王洛宾》获“全国新闻人物肖像大赛”铜牌奖。
  曾在第一届“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首展的摄影作品《画家石鲁》,1988年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优秀奖,1999年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并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
  2003年,中篇散文《向北方》获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一等奖与《中国作家》“好百年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2004年,《北京·东四七条》等5幅照片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2007年12月,以图片与文字的形式呼吁全社会对残存的、正在和继续遭受破坏的老北京做最后的抢救性保护的专题《老北京》,获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同月,对两位摄影家的长篇评论《中原厚土》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8年5月,摄影作品《茶馆》被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入选由《文明》杂志社主办并评选出的“中国60位杰出纪实摄影家”。
  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湿地》、《向北方》,中短篇小说集《沿着额木尔河的划行》,摄影随感集《瞬间的跋涉》、《手感》,摄影美学《象征摄影》,摄影评论集《有狼的风景》,图文书《说吧,北京》、《老北京》,个人纪实摄影集《滴水流年》等。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暑期将至,与孩子共同的时光该去哪里度过?图书馆无疑能够让你和孩子得到最丰富的文化熏陶。拥有1000余座博物馆的荷兰无疑是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地方。而首都阿姆斯特丹更是博物馆最密集的城市,全城拥有50余座博物馆。  国立博物馆 Rijksmuseum  看点:镇馆之宝伦勃朗《夜巡》  国立博物馆位居阿姆斯特丹乃至荷兰博物馆之首,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十大博物
期刊
近些年来,每一年春节过后,央视春晚都是大家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谈资。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关注度,众口难调一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每一年的春晚导演都会绞尽脑汁,力求创新,但往往因为涉及众多原因最终还是回到传统套路上来。此次哈文导演率领这支全新的年轻团队制作龙年春晚,可谓破釜沉舟,无论是舞台美术的华丽炫目,还是零广告植入的清新;无论是明星携家人拜年,还是开心麻花团队以及曹云金、刘云天等新人亮相春晚。总体来说
期刊
众多世界名画中,窃贼最偏爱谁的作品?设在英国伦敦的艺术品遗失登记局统计显示,已故西班牙绘画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的画作最受窃贼“青睐”,现有1147幅作品登记失窃、失踪或有争议。  艺术品遗失登记局是一家艺术品犯罪追踪机构,自1976年开始记录世界范围内丢失的艺术品,是全球最大的失窃艺术品资料库,向警方和艺术品买家提供资料。2012年1月9日,毕加索于 1939年创作的《女人头像》油画在希腊首都雅典的
期刊
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首次正式露面,Giorgio Armani先生于5月30日在享誉中外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众学子会面。Armani去年开始与这所代表着中国顶尖学术水准的著名学府展开合作,资助一项名为“全球化条件下的时装及纺织设计研究”的研究项目。在当日上午举行的校园活动期间,举办了一场由《Vogue 服饰美容》编辑总监张宇女士主持的“与大师对话”的时尚活动。  Q:Giorgio Armani的风
期刊
“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你的拥有超过你意识到的)这是二战前比利时一所教堂墙上的铭刻,后来成为库尔特·哈恩所建高登斯顿的信条,也是他教育哲学的主旨。他希望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不必通过真实的艰险、自我怀疑、厌倦、受嘲笑经历,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遭遇纳粹迫害,犹太博士流亡英格兰建校  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捧读
期刊
星光璀璨 饕餮盛宴  2012年,正值格蕾丝首登银幕60年之际,万宝龙于北京三里屯概念店倾力打造摩纳哥格蕾丝王妃系列高级珠宝发布庆典,将到场嘉宾带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身临其境感受格蕾丝的绝世风华。作为万宝龙摩纳哥格蕾丝王妃系列高级珠宝发布盛典的前奏序曲,万宝龙将摩纳哥公国的神秘丰饶生动还原于三里屯VILLAGE中心地带。金碧辉煌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大赌场,上世纪中叶黄金摩纳哥的独特景致,在意蕴典雅
期刊
希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是一位探索生命与灵魂的电影诗人,他获得过威尼斯的金狮奖、最佳导演奖,戛纳的金棕榈奖。他用饱满的长镜头语言、溢满诗意的影像以及浓厚的哲学底蕴开启了希腊电影的新篇章,一如馥郁的诗歌,惊世而恒久。2012年1月25日,希奥·安哲罗普洛斯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地后致脑部大出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耳边还响彻着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鞭炮声
期刊
他曾经是开车族们的最爱,他的幽默和大实话让开车族们在路上充满了欢乐;他也曾经是《首都经济报道》里那个轻松道财经的脱口秀主持人,而如今的他,又是央视法制频道《热线12》栏目里甘当绿叶的主持人。他便是名嘴高潮东。不管是哪档节目,他内心深处对人文的追求从未改变。  不“安分”的他一步步地突破自我,向着他的新闻理想步步迈进。  “每一天都有长进”——这正是潮东最喜欢的状态。  “我一直在追求人文的核”  
期刊
陈佐湟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  陈佐湟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同年夏,应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之邀,赴美国学习,1982年获音乐硕士学位。1985年获密西根大学颁发的第一个乐队指挥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  龙年到来前夕,曾执棒2010年“龙凤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的陈佐湟又一次站在乐团面前,为音乐厅场内观众乃至
期刊
我们在创造上,不应该安于平凡;而在“普通一兵”“普通劳动者”这一类的生活风格上,不但要安于平凡,而且要热爱平凡,以平凡自豪。能够热爱这样的平凡的人,才是真正具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摆脱了剥削阶级的不断向上爬的思想影响的心。  秦牧:中国著名作家,广东澄海人。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