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于美育、德育的渗入做出深化的改革,而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名著中富含各种美的元素,应该成为教师实行审美教育的一大主要载体。本文主要分析高中语文文学名著教学中关于审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巧设导语、诵读指导、深入理解、有力拓展、多维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解读,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审美教育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智慧的传承,蕴含着人类思想发展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有效的解读,可以启发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确立坚定的责任信心,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代审美教育之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认为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而审美教育又是完善人格的最好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审美教学将会使语文教学不再只停留于课堂本身,而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比如《离骚》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人所需要的高洁品质,为当代人铸就生命典范;《寡人之于国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辩才需要的逻辑和智慧,让我们在思辨的路上点亮方向;《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红楼梦》、《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哈姆莱特》等等作品则带领我们去探索中外壮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于学生境界的提升、灵魂的净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存在对名著阅读兴趣不大、能力较差、阅读量少、品味不深等问题,制约了教师课堂教育的效果,究其根源,首先,学生大多为考试而阅读,并未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当然更无兴趣可言;其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实现升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教育,只是通过美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并未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传统的教学更加倾向于归纳和总结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审美个性的追求。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重塑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增强审美能力,是启发学生发现和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美的关键。教师在重塑教学观念上应注意:1、应具备系统的美学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有意识的把语文教学同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一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2、提升教师文学素养,挖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理念,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文美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习兴趣;3、优化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抓住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4、深入理解并解读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抓住学科特点,考虑学生学情,确定阅读定位,拓展阅读空间,丰富阅读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人,但传统的教学往往采取老师“满堂灌”的方式,这使课堂无形中变成了“一个人的精彩,一群人的寂寞”。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模式化的注入给学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思想的创新,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纪,应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利用教材中文学名著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启发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体会作者情感并引起自身的共鸣,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通过文学名著阅读,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三、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传播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文学名著丰富多姿的内容,为教师传播美和学生接受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因此重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发觉文学宝库中巨大的财富,使学生热爱美的生活,追求美的理想,建立美的情操。
(一)巧设导语
学习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语设计部分就该注重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设置具有新意的导入语,投其所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于导语的设计还需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千篇一律。
1、情景导入。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课前可以补充一些和课文相关,并且有趣、有情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投入调动情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问,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故乡,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中去寻找答案。
2、名句导入。诗文名句式文学浓缩的精华,用诗文名句进入课堂,在陶冶情操和唤醒学生的基础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这样的熏陶,不仅利于学习本身,更有助于学生心灵乃至人格的完善。如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说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不要走太远,不要让父母太挂念。唐代诗人孟郊则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把母爱比作春天温暖的太阳,孩子是无法报答的。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关爱,孩子对父母力尽孝道。那么在西方,人们又是怎样来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篇相关的文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
3、多媒体导入。教师应善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播放录音、视频、PPT教学等,让学生感受更加直观具体,是学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势转入课文阅读中。如教学《荆轲刺秦王》之前,可播放节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让学生更易理解文本内容,教学《短歌行》之前,可播放《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更易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晓了本事的创作背景,更便于感悟作者对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担忧之情。 4、悬念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會越积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5、标题导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还能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如《故都的秋》,“秋”是中心词,“故”就是老,就是历史悠久,年湮代远;就是旧,繁华褪尽,一派荒凉。时值秋天,故都更给人落寞的情绪。那么故都的秋天有怎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跟着郁达夫一起来走进老北京,品味故都秋的特点吧。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并且重点突出。
6、启发联想导入。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像明月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法非常多,可谓各有千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用心总结、归纳,并且加以运用,那么这些好的导入方法就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情趣盎然,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也一定由此而大幅度提高。
(二)诵读指导
文学名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美的语言文字运用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把握,而这些,都可以通读朗读的方式获得。“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特别是文中的优美片段,更应该花时间和心思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体会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间的独具匠心。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读书时要做到“美读”,即是要通过对文章音韵节奏的把控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美、语言美、情感美,以期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南宋的朱熹在《熟读精思》一书中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感悟文章传达的深层内容,以愉耳悦目,获得一种审美的快感。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正如我轻轻的来”,《诗经·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等,采用比喻、复沓等形式,在美化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也注意到了作品音乐美和节奏美的体现,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感。
(三)深入理解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怎么通过作品抒发的情绪,都是需要深入品读才能感悟。“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学习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品位、揣摩、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成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真正让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语言、作品情感和行文结构等有所理解和分析。
深入理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情感美。
如苏轼的《赤壁赋》,文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借助描写美丽月色和开怀畅饮后,巧遇琵琶女,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优美的笔调中,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超然物外、翩翩欲仙的人间仙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虚写心境开阔,在逆境中逐渐摆脱束缚,怅然物外的心境。学生随着教师设置的问题,慢慢一层层对文本进行剖析,才能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2、品味语言,悟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超出文本的言外之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笔细腻,向读者展现了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婵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从清、静、悲凉的氛围中慢慢倾诉对落寞秋景的情有独钟。正所谓“文如其人”,从这些语言文字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感悟郁达夫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深入思考,读到文本背后的故事,养成对文字美的敏锐感。
3、品味语言,析人物形象美。
人物形象是具有作者鲜明性、独特性的典型代表,往往可以从中窥探出作者关于人生的体验、理想和内心世界,因此,要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学习作品中关于艺术构思的巧妙布局,那么欣赏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4、品味语言,探寻意境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从而把握意境美,展开对审美的想象,深入体会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真实感情。意境美更多体现在诗歌鉴赏中,学生由浅层感受向深层体悟动态发展,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品味感受诗句中,带来审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在鉴赏意境美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李商隐的《锦瑟》,便可以做出多种解读,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可以是一首悼亡诗,表现出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悼念,又可以是一首恋情诗,表现出作者思念恋人而不能相聚的痛苦,还可以是一首感伤诗,抒发作者对自身身世的自伤。学生在通过对诗中哀怨、惆怅的基调,凄迷、朦胧的意境,华美、婉丽的语言进行理解后,应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以此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有力拓展
早在1956年的課程标准(教学大纲)里就提出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中,可以加入知识拓展,例如编写人物评价、续写情节发展、开展讨论、辩论等开放型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布置些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题目,发散学生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境界。
如在《声声慢》中的拓展作业可以这样设置,作者的“乍暖还寒”是一夜沦为难民的惆怅心绪,“三杯两盏淡酒”是难解漂迫流离之愁,“满地黄花堆积”勾起无奈生离死别之伤,“梧桐更兼细雨”引起多少共鸣,留下无奈离人泪?本文中包含了作者太多的愁绪,最终,她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轻描淡写带过一生无助,却留给大家回味无穷的情绪,情同学们总结自己的经历,以“怎一个字了得”为题,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词。
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对情感进行了体悟,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实现作者审美历程,体验一番获得美的经历,激起同学探寻美的语言表达。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觉养成从生活中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文学名著阅读过程。
(五)多维实践
文学名著的学习是学生培养语感、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而阅读的审美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能让学生能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这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交流。”但在课堂审美教育中,教师往往只着重于阅读理解能力,而忽视通过阅读促进其他能力的共同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最为典型。常态化的课堂中,教师基本都是为阅读而阅读,虽然理论上阅读能够带动写作,写作能够促进阅读,但真正成功的实践读写相结合的模式却微乎其微,将四者相互有机融合更是凤毛麟角。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审美实践中,都倾向于掌握知识、解答试题、总结模式等,并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及时结合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材料,也是在读历史、科学、数学和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写,而是通过写来表达他们的知识和观点。”[5]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文体感、语体感,以及对于文学名著阅读的兴趣,才能形成学生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可以多样化,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如能依据教材实际、学生特点等设置,能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审美教育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智慧的传承,蕴含着人类思想发展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有效的解读,可以启发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确立坚定的责任信心,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代审美教育之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认为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而审美教育又是完善人格的最好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审美教学将会使语文教学不再只停留于课堂本身,而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比如《离骚》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人所需要的高洁品质,为当代人铸就生命典范;《寡人之于国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辩才需要的逻辑和智慧,让我们在思辨的路上点亮方向;《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红楼梦》、《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哈姆莱特》等等作品则带领我们去探索中外壮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于学生境界的提升、灵魂的净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存在对名著阅读兴趣不大、能力较差、阅读量少、品味不深等问题,制约了教师课堂教育的效果,究其根源,首先,学生大多为考试而阅读,并未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当然更无兴趣可言;其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实现升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教育,只是通过美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并未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传统的教学更加倾向于归纳和总结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审美个性的追求。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重塑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增强审美能力,是启发学生发现和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美的关键。教师在重塑教学观念上应注意:1、应具备系统的美学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有意识的把语文教学同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一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2、提升教师文学素养,挖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理念,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文美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习兴趣;3、优化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抓住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4、深入理解并解读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抓住学科特点,考虑学生学情,确定阅读定位,拓展阅读空间,丰富阅读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人,但传统的教学往往采取老师“满堂灌”的方式,这使课堂无形中变成了“一个人的精彩,一群人的寂寞”。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模式化的注入给学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思想的创新,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纪,应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利用教材中文学名著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启发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体会作者情感并引起自身的共鸣,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通过文学名著阅读,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三、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传播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文学名著丰富多姿的内容,为教师传播美和学生接受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因此重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发觉文学宝库中巨大的财富,使学生热爱美的生活,追求美的理想,建立美的情操。
(一)巧设导语
学习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语设计部分就该注重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设置具有新意的导入语,投其所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于导语的设计还需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千篇一律。
1、情景导入。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课前可以补充一些和课文相关,并且有趣、有情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投入调动情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问,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故乡,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中去寻找答案。
2、名句导入。诗文名句式文学浓缩的精华,用诗文名句进入课堂,在陶冶情操和唤醒学生的基础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这样的熏陶,不仅利于学习本身,更有助于学生心灵乃至人格的完善。如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说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不要走太远,不要让父母太挂念。唐代诗人孟郊则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把母爱比作春天温暖的太阳,孩子是无法报答的。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关爱,孩子对父母力尽孝道。那么在西方,人们又是怎样来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篇相关的文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
3、多媒体导入。教师应善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播放录音、视频、PPT教学等,让学生感受更加直观具体,是学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势转入课文阅读中。如教学《荆轲刺秦王》之前,可播放节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让学生更易理解文本内容,教学《短歌行》之前,可播放《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更易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晓了本事的创作背景,更便于感悟作者对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担忧之情。 4、悬念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會越积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5、标题导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还能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如《故都的秋》,“秋”是中心词,“故”就是老,就是历史悠久,年湮代远;就是旧,繁华褪尽,一派荒凉。时值秋天,故都更给人落寞的情绪。那么故都的秋天有怎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跟着郁达夫一起来走进老北京,品味故都秋的特点吧。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并且重点突出。
6、启发联想导入。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像明月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法非常多,可谓各有千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用心总结、归纳,并且加以运用,那么这些好的导入方法就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情趣盎然,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也一定由此而大幅度提高。
(二)诵读指导
文学名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美的语言文字运用以及铿锵有力的节奏把握,而这些,都可以通读朗读的方式获得。“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文本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特别是文中的优美片段,更应该花时间和心思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体会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间的独具匠心。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读书时要做到“美读”,即是要通过对文章音韵节奏的把控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美、语言美、情感美,以期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南宋的朱熹在《熟读精思》一书中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感悟文章传达的深层内容,以愉耳悦目,获得一种审美的快感。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正如我轻轻的来”,《诗经·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等,采用比喻、复沓等形式,在美化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也注意到了作品音乐美和节奏美的体现,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感。
(三)深入理解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怎么通过作品抒发的情绪,都是需要深入品读才能感悟。“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学习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品位、揣摩、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成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真正让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语言、作品情感和行文结构等有所理解和分析。
深入理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情感美。
如苏轼的《赤壁赋》,文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借助描写美丽月色和开怀畅饮后,巧遇琵琶女,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优美的笔调中,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超然物外、翩翩欲仙的人间仙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虚写心境开阔,在逆境中逐渐摆脱束缚,怅然物外的心境。学生随着教师设置的问题,慢慢一层层对文本进行剖析,才能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2、品味语言,悟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超出文本的言外之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笔细腻,向读者展现了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婵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从清、静、悲凉的氛围中慢慢倾诉对落寞秋景的情有独钟。正所谓“文如其人”,从这些语言文字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感悟郁达夫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深入思考,读到文本背后的故事,养成对文字美的敏锐感。
3、品味语言,析人物形象美。
人物形象是具有作者鲜明性、独特性的典型代表,往往可以从中窥探出作者关于人生的体验、理想和内心世界,因此,要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学习作品中关于艺术构思的巧妙布局,那么欣赏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4、品味语言,探寻意境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从而把握意境美,展开对审美的想象,深入体会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真实感情。意境美更多体现在诗歌鉴赏中,学生由浅层感受向深层体悟动态发展,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品味感受诗句中,带来审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在鉴赏意境美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如李商隐的《锦瑟》,便可以做出多种解读,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可以是一首悼亡诗,表现出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悼念,又可以是一首恋情诗,表现出作者思念恋人而不能相聚的痛苦,还可以是一首感伤诗,抒发作者对自身身世的自伤。学生在通过对诗中哀怨、惆怅的基调,凄迷、朦胧的意境,华美、婉丽的语言进行理解后,应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以此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有力拓展
早在1956年的課程标准(教学大纲)里就提出对学生作业的布置中,可以加入知识拓展,例如编写人物评价、续写情节发展、开展讨论、辩论等开放型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布置些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题目,发散学生思维,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境界。
如在《声声慢》中的拓展作业可以这样设置,作者的“乍暖还寒”是一夜沦为难民的惆怅心绪,“三杯两盏淡酒”是难解漂迫流离之愁,“满地黄花堆积”勾起无奈生离死别之伤,“梧桐更兼细雨”引起多少共鸣,留下无奈离人泪?本文中包含了作者太多的愁绪,最终,她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轻描淡写带过一生无助,却留给大家回味无穷的情绪,情同学们总结自己的经历,以“怎一个字了得”为题,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词。
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对情感进行了体悟,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实现作者审美历程,体验一番获得美的经历,激起同学探寻美的语言表达。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觉养成从生活中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文学名著阅读过程。
(五)多维实践
文学名著的学习是学生培养语感、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而阅读的审美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能让学生能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这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交流。”但在课堂审美教育中,教师往往只着重于阅读理解能力,而忽视通过阅读促进其他能力的共同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最为典型。常态化的课堂中,教师基本都是为阅读而阅读,虽然理论上阅读能够带动写作,写作能够促进阅读,但真正成功的实践读写相结合的模式却微乎其微,将四者相互有机融合更是凤毛麟角。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审美实践中,都倾向于掌握知识、解答试题、总结模式等,并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及时结合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材料,也是在读历史、科学、数学和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写,而是通过写来表达他们的知识和观点。”[5]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文体感、语体感,以及对于文学名著阅读的兴趣,才能形成学生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可以多样化,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如能依据教材实际、学生特点等设置,能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