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事变后的父亲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父亲是个犯了错误的人。1954年,我升入北京101中学,在政治或历史课上,总是讲述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父亲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对党还是作出一些贡献的,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父亲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与国民党反复谈判,折冲樽俎,最终组建抗日统一战线,功莫大焉。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是张学良打电报邀请共产党代表前往。中央决定先让周恩来一个人去,随后由我父亲任团长的中共代表团才去。那时叶剑英也从陕西过去,协调红军和国民党部队联合抗日的问题。
父亲在其中主要做党的工作,当时形势很乱,要做通党员的工作,还要做通民主党派的工作,这样才能和平解决。父亲在西安还决定成立红中社西安分社,后改为新华社西安分社。
我父亲在1937年又到了南京,和国民党继续谈判,解决部队、解放区的改编问题。
我认为那时候我父亲之所以还能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和国民党谈判,是因为他当时还是政治局常委。只是交出负总责的权力,并不是交出了所有的工作。
1937年,陈独秀被国民党从南京监狱释放后,很想再回党内来,要罗汉(陈独秀的学生)和中共驻南京代表博古、叶剑英、董必武等接触。大家觉得此事重大,必须向中央请示,所以要罗汉直接去延安跟中央领导面谈。但罗汉到了西安后,因为大雨受阻,未能成行。
罗汉走后,陈独秀与我父亲及叶剑英见了面,表明了他的立场,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他不肯公开声明反对托派,问题就卡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陈独秀又托人来谈,希望再见一面。
这时,延安来了电报,张闻天和毛泽东在电报里提出了陈独秀回来的三个条件:1、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申明与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2、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3、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陈独秀得知后很不满,他写了一封信和七条抗日纲领要罗汉转交给我父亲等人,我父亲看了以后,认为陈的观点与中央的条件“并无不合”。
但后来又出了意外。当年11月,王明和康生从莫斯科回到延安,12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时,毛泽东觉得中国托派不可与苏联托派论同,可以考虑与陈独秀形成合作关系,联合抗日。但王、康大为恼火,认为斯大林正在反托派,我们怎么能与托派联合呢?王明甚至还说陈独秀每月拿着日本人的300元津贴,是为日本人工作的汉奸。这下闹崩了,形势急转直下。
眼睁睁看着王实味挨整
1941年,为了打破新闻封锁制度,将中共的主张毫无保留地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父亲向中央请缨筹办《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最初,因为没有房子,父亲只能住在杨家岭,每天清晨都骑着马,到几公里外的报社办公,风雨无阻。在清凉山,所有人都知道,博古熄灯最迟,休息最少。每天凌晨4点,博古便来到办公室审稿。抽空,他还用砖头压一本马列原著,翻译上一段。就这样,在父亲的感召和带动下,当年《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许多编辑记者成长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
父亲领导《解放日报》时,正好发生“王实味事件”。当时丁玲是《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我父亲是社长,陆定一是总编辑。1942年3月9日,丁玲在副刊发表文章《三八节有感》。3月13日、23日发表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文章对延安的供给制提出批评,发了一些牢骚。
在当年4月举行的一个高级干部学习会上,8个人发了言,有7个人对文章提出了批评。毛泽东在总结时说,《三八节有感》虽有批评,但是也有建议。最后定性为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那个时候人人自危,我父亲在延安整风时已经停止中共常委工作了,而且康生在会上点名《解放日报》、新华社是特务成堆的地方,一定要抓典型出来。所以我父亲日子也很难过,他对丁玲也只能是精神安慰了,对王实味挨整更是爱莫能助,因为他自己也在挨整啊。解放后,王实味总算平反了,这对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多少也是个安慰。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父亲是个犯了错误的人。1954年,我升入北京101中学,在政治或历史课上,总是讲述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父亲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对党还是作出一些贡献的,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父亲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与国民党反复谈判,折冲樽俎,最终组建抗日统一战线,功莫大焉。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是张学良打电报邀请共产党代表前往。中央决定先让周恩来一个人去,随后由我父亲任团长的中共代表团才去。那时叶剑英也从陕西过去,协调红军和国民党部队联合抗日的问题。
父亲在其中主要做党的工作,当时形势很乱,要做通党员的工作,还要做通民主党派的工作,这样才能和平解决。父亲在西安还决定成立红中社西安分社,后改为新华社西安分社。
我父亲在1937年又到了南京,和国民党继续谈判,解决部队、解放区的改编问题。
我认为那时候我父亲之所以还能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和国民党谈判,是因为他当时还是政治局常委。只是交出负总责的权力,并不是交出了所有的工作。
1937年,陈独秀被国民党从南京监狱释放后,很想再回党内来,要罗汉(陈独秀的学生)和中共驻南京代表博古、叶剑英、董必武等接触。大家觉得此事重大,必须向中央请示,所以要罗汉直接去延安跟中央领导面谈。但罗汉到了西安后,因为大雨受阻,未能成行。
罗汉走后,陈独秀与我父亲及叶剑英见了面,表明了他的立场,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他不肯公开声明反对托派,问题就卡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陈独秀又托人来谈,希望再见一面。
这时,延安来了电报,张闻天和毛泽东在电报里提出了陈独秀回来的三个条件:1、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申明与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2、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3、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陈独秀得知后很不满,他写了一封信和七条抗日纲领要罗汉转交给我父亲等人,我父亲看了以后,认为陈的观点与中央的条件“并无不合”。
但后来又出了意外。当年11月,王明和康生从莫斯科回到延安,12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时,毛泽东觉得中国托派不可与苏联托派论同,可以考虑与陈独秀形成合作关系,联合抗日。但王、康大为恼火,认为斯大林正在反托派,我们怎么能与托派联合呢?王明甚至还说陈独秀每月拿着日本人的300元津贴,是为日本人工作的汉奸。这下闹崩了,形势急转直下。
眼睁睁看着王实味挨整
1941年,为了打破新闻封锁制度,将中共的主张毫无保留地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父亲向中央请缨筹办《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最初,因为没有房子,父亲只能住在杨家岭,每天清晨都骑着马,到几公里外的报社办公,风雨无阻。在清凉山,所有人都知道,博古熄灯最迟,休息最少。每天凌晨4点,博古便来到办公室审稿。抽空,他还用砖头压一本马列原著,翻译上一段。就这样,在父亲的感召和带动下,当年《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许多编辑记者成长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
父亲领导《解放日报》时,正好发生“王实味事件”。当时丁玲是《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我父亲是社长,陆定一是总编辑。1942年3月9日,丁玲在副刊发表文章《三八节有感》。3月13日、23日发表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文章对延安的供给制提出批评,发了一些牢骚。
在当年4月举行的一个高级干部学习会上,8个人发了言,有7个人对文章提出了批评。毛泽东在总结时说,《三八节有感》虽有批评,但是也有建议。最后定性为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那个时候人人自危,我父亲在延安整风时已经停止中共常委工作了,而且康生在会上点名《解放日报》、新华社是特务成堆的地方,一定要抓典型出来。所以我父亲日子也很难过,他对丁玲也只能是精神安慰了,对王实味挨整更是爱莫能助,因为他自己也在挨整啊。解放后,王实味总算平反了,这对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多少也是个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