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述略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inc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包含修身、立志、持家、治学、养生、带兵等等诸多方面,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重教育方法,并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其家庭教育硕果累累,是现代家庭教育借鉴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教育方法
  曾国藩虽一生显赫,对子侄的教育却时刻不肯放松。后人对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推崇备至,梁启超曾经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很值得我们深刻的
  借鉴。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
  (一)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曾国藩无论是在京为官、外放地方还是身处戎旅,他都时时处处想到对子侄的教育问题。他认为要对后辈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后辈不至疏漏。他在京期间挂念家中子侄的教育,曾多番写信劝导答疑,甚至在回乡为母丁忧期间,亦时刻不忘对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好友欧阳牧云的信中说:“弟于京中一切,不甚挂念。所最挂念者,惟念纪泽儿年少,恐其学坏。敬求老兄大人时时教诲,时时防闲,总须多讲多解,令其神不外散,乃为有益,千万千万。”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是何等重视自己子侄的教育情况。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亦不忘家中子侄的教育问题,“余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即使身处战场、军情危急,曾国藩也要写信对家中子侄诸多劝告,他在家信中说:“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這是曾国藩在经历靖港战败和湘潭大捷后,对于“耕读之家”的再次强调。到了晚年,他疾病缠身,切感来日无多,更加念念不忘子侄的教育,亲手订立了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家训,用这四条自我警醒,并且要求子侄们共同遵守,互相考察。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可谓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关于读书,他谈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关于持家,他谈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关于修身,他谈到“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关于交友,他谈到“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关于养生,他谈到“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凡此种种,曾国藩都不厌其烦的叙述教导。从一千五百余封家书来看,曾国藩对子侄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心血。
  (二)以身垂范
  曾国藩认为空洞的说教容易引起后辈的反感,在教授道理之前,家长要做好表率。他认为“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 曾国藩要求子侄过朴素节俭的生活,他自己便能做到为官多年,不沾染官宦习气,家中除衣物及书籍外,别无他物。“一代疏懒,二代淫佚”,长辈若是做了不好的表率,后辈必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影响下,曾氏子侄的衣食起居皆如同寒门,并无骄奢之气。而家中的女子也在欧阳夫人的带领下,每日纺纱下厨,衣着简朴。他教育子侄要立志高远,认为“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至于自己的得失,世俗的荣辱贵贱,他是没时间考虑这些的。在他的教育之下,其兄弟儿子除四弟在家主持家事外,都能许身报国,其六弟季弟战死沙场,得到了作为军人的最高荣誉和最好归宿。他教育子侄要刻苦读书,他自己做到虽疾病缠身,“夜坐略久,次日即昏倦”,仍然每日用楷书写日记,每天看十页史书,记录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一直不曾间断,甚至晚年右眼失明,他仍然每日读书写日记,直到生命终结,他的两个儿子后来也是博学鸿儒,甚至精通西学和算学。曾国藩对子侄不仅良言相劝,更是以身作则,子侄们皆以他为楷模,良好的家风便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了。
  (三)注重教育方法
  曾国藩认为对后辈的教育方法是很重要的。从曾国藩的家书来看,他的教育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因材施教。曾国藩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他的长子曾纪泽读书记性不太好,但是悟性很好,所以他认为“纪泽儿记性极平常,不必力求背诵,但宜常看生书,讲解数遍,自然有益。” 然而这并不是曾国藩对儿子的放任,相反这是一种因材施教,可见曾国藩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旧。
  2、责人先责己。在批评别人的过错之前先检讨自己,这样能使别人更易于接受批评。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跟随他在京城读书,兄弟相处融洽,当弟弟突然提出要回湖南老家,曾国藩再三开导挽留弟弟。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做兄长的责任,故而弟弟不愿久留,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父亲寄谕来京,先责男教书不尽职,待弟不有爱之罪,后责弟少年无知之罪,弟当翻然改悟。男教训不先,鞠爱不切,不胜战栗待罪之至。伏望父母亲俯赐惩责,俾知悛悔遵守,断不敢怙过饰非,致兄弟仍稍有嫌隙。” 曾国藩望父亲在责备弟弟年少无知之前,先责怪自己不尽心不友爱的过错,希望弟弟能翻然改悟。
  3、欲抑先扬。曾国藩很重视表扬的激励作用,表扬能使人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更能让人感觉到鼓舞,这样再对其提出要求,更能凸显效果。曾国藩教育六弟要以身作则,先表扬六弟“天分绝高,见道甚早,可喜可爱”,后再说“然办理营中小事,教训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令谕众”。 在赞美的激励作用下,要想达到目标要求必能事半功倍。
  4、慈严相济。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对儿子的教育很严格,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又很慈爱。长子纪泽读书不精进,曾国藩便批评他说:“尔今年十八岁,齿已渐长,而学业未见其益。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虑尔之过于佚也。” 其言辞激烈,让人读而生畏。然而曾氏在多封家书中都谈及纪泽的学业、身体情况、甚至择偶情况,细心为纪泽挑选老师,其言语中充满了对纪泽的舐犊之情和殷切希望。   (四)朽木不可雕
  曾国藩认为,响鼓不用重锤敲,有潜力的人只要经过提点教育,自然能成有用人才,而有些人无论怎样教育,终究是无用的,所谓朽木不可雕也,即是如此。曾国藩认为他的四弟于诗书上实在没有天分,便劝他放弃功名,“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弟’两字上用功?” 没有天分的事,再朝这个方向努力亦是徒然。曾国藩说“由于天分,吾不复责”,表明他深切的知道再责怪说教,也是枉然,而我们对“朽木”也不应该过分要求。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来源
  1、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精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源头。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后到湖南岳麓书院求学,更进一步的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一生信奉孔孟之道,对于孔子推崇备至,尤其是仁孝思想贯穿于他的家教思想始终,但是对于儒家学说,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接纳,而是体现了一种发展和创新。在湖南,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而又注重经世致用,湖南的这种学术风气,对曾国藩的影响很大。他认为读书“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2、祖父的教育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在家里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对长子曾麟书要求严苛,“往往稠人广坐,壮声呵斥”。曾国藩对他的祖父很是崇拜,他认为祖父的威仪雄伟,他虽然位居督抚,但还远不如祖父。可以说曾玉屏的言行举止对曾国藩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成为曾国藩日后家庭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曾国藩说:“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别家无好榜样者,亦须自立门户,自立规条;况我家祖父现样,岂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堕落之乎?” 由此可见,祖父对曾国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自身经历的感悟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最终成因。曾国藩生于乱世,虽是文人出身,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披甲上阵,其思想是随着他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曾国藩从一介布衣,到封疆大吏,他觉得自己身沐皇恩,“慚悚何极”,教导弟弟要“拚命报国,侧身修行”;然而他久居官场,深知伴君如伴虎,教导弟弟“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劳浮于赏,才浮于事,从此三句切实切实做去,或者免于大戾” 他于宦海多年,深谙官场险恶,“吾近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 ,“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劝诫诸弟应当隐居山林,不要干涉军政,怕使家里白白受损。可见曾国藩对弟弟的教育,都是来自于他自身经历的感悟,曾国藩自身经历的感悟与生活经验,充实了他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是现实的写照,颇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珍.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J].许昌学院学报,2007(6).
  [2] 李剑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述略[J].教育评论,1992(5).
  [3] 张秀峰.曾国藩家教思想探微[J].赤峰学院学报,2011(5).
  [4] 李倩雯.曾国藩家教思想之探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
  [5] 王佩良.曾国藩家教思想探源[J].文史博览,2007(7).
其他文献
在《发须爪》一书中,江绍原试图从前科学时代人之发观、须观和爪观中来窥测前科学时代人之宇宙观、道德观。在他看来,“所谓宇宙观,人生观也仅是瓶儿观、罐儿观、大小两便观、须发爪观之和,再加某物或无物。本书的探讨,虽以关于须发爪三件小事物的言行为限,然这些言行,处处与古今人的药物观,治疗观,病因观,身心关系观,祭观,刑观,时观,死观,死后生存观,(中略)故发须爪观的研究,实在是关于那些较大的‘观’的研究之
期刊
【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欧洲发达国家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紀6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资源相互依存的整体性以及一个流域水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流域作为一个以江河干支流水系为纽带,把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资源综合体,同时也是支撑和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水环境。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和意大利波河流域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必将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诸多借鉴经验。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升级,传统中小旅行社发展受限,必须转型,旅行社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旅行社;转型  一、中国传统中小旅行社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约有 2.6 万多家正式注册的旅行社企业,加之承包或开设分社,预计总数约在30万~40万家,其中,相当多都是“散、弱、差、小”的旅行社。“我们旅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小学语文学习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他们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在文字学习、阅读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表现差强人意。造成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有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成因,如教师缺乏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单一的教学方法、不科学的学生评价都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转化学困生,也应首先从教师自身进行提高,综合多种教学策略
期刊
【摘要】:应用一款好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将能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本文在Visual Basic6.0情况下对图书馆监管体系开展计划,它经由过程自上而下的计划,自下而上的开辟,终究计划获得实现,并用可以开端投入到图书馆监管体系的运用中。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引言  传统的图书馆监管方法是用手工的方法,这类方法的运行效力低下,并且对各类图书馆信息难以做到知足即时查阅与即时更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唐山市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唐山文化旅游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唐山;旅游文化;高校图书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在旅游所在地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地方高校乃至所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之一,这种优势为加深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旅游与作为集
期刊
【摘要】:汇率问题是和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国际金融问题,汇率升值或贬值都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根据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情况,我国曾多次调整人民币汇率。加入W
期刊
【摘要】:现如今各式口号都在呼吁“民主”,而职工民主作为基层民主的具体体现形式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社会的发展呼吁着进一步的民主的出现,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职工民主管理的实现形式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但是现在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政策方面的缺失,也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遵从规定按部就班,导致职工的利益的无法得到好的保障,在转型期的中国职工民主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摘要】:社会物流总额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繁荣稳定的一个总要指标。目前,很少有文章对我国社会物流的发展趋势有过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函数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我国后2年社会物流总额的一个预测。实践证明,该模型编程简单,还能克服常规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存在的模型复杂、训练时间长等缺点。  【关键词】:社会物流总额;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社会物流总额的预测,就是利用历史的
期刊
一、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给予了很多关注,积累了大量有关西南民族的文献资料,王建民老师首先对中国古代对于西南的著述予以了回顾,其中包括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常璩的《华阳国志》,唐代樊绰根据在南诏实地生活的亲身经历撰写了《蛮书》十卷,明代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是记载少数民族习俗的上乘之作, 清贵州巡抚田雯著《黔书》两卷,书中记述广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