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建立和谐关系、培养探索研究、体现创新乐趣、运用变式训练,以及对营造和谐环境培养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课堂 和谐 创新 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教学来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潜能不断激发出来,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和谐关系,焕发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2008年春节晚会上,某报记者用仪器测量到掌声最响亮的一次音量达到了90.1分贝。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度相对大小的单位,物理学家用声压级(spl)来描述声音的大小:把一很小的声压p =2×10 帕作为参考声压,把所有测量的声压p与参考声压p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20得到的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分贝值在60以下为无害压,60—110为过渡压,110以上为有害压,那么分贝y与声压p之间能建立怎样的函数关系呢?我先引导学生探索,组织合作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创新的欲望。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建立和谐关系,培养探索研究
目前的课堂教学,受升学率的束缚,课堂气氛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不想质疑问难,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不同想法,随时随地同大家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保证。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研究: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1)著名的科学家;(2)某校2007级在校的所有高个子男同学;(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 -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对于此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知道所给对象是否具有确定性,就必须弄清一组对象构成集合的唯一标准。经过探究讨论同学们知道:著名的科学家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人是否“著名”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著名的科学家不能构成集合,同样(2)题高个子男同学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也不能构成集合。只有(3)、(4)题能构成集合。
三、建立和谐关系,体验创新乐趣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合作交流、集智取长,协作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干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我设计了这样开放探究型问题情境:设实数集S是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①1不∈S;②若a∈S,则1/(1-a)∈S。(1)求证:若a∈S,则1-1/a∈S;(2)若2∈S,则在S中必含有其他的两个数,试求出这两个数;(3)S能否是单元素集?若能,把它求出来,若不能,说明理由。
学生经过研究很快解决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无法求,怎么办呢?我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经过一番争论,学生知道须多次使用条件②才能得出结果,则两个元素为-1∈S,1/2∈S。第三个问题是开放探究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对有的小组作适当引导,过一会其中有一同学说:“我会。”我让他到黑板上书写:设S={a},则有条件②得1/(1-a)∈S,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1/(1-a),即a -a+1=0,由于△=1-4=-3<0,故方程无实数根,因此集合S不能为单元素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新的创意,课堂也给了他们成功的喜悦,进取的动力。
四、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例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求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设计问题:已知x ∈{1,0,x},求实数x的值。
这题是应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来解题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既要用元素的确定性,又要用互异性检验解的正确与否。初学者解题时易忽视元素的互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另外,本例问题往往涉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在完成例如之后,教者随即进行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1,x,x 三个实数构成一个集合,求x应满足的条件。
变式2:已知集合A={1,x,x -x},B={1,2,x},若集合A与集合B相等,求x的值。
这两变式题,无需教师多说,学生在思考中就有了自己见解及想法,思维得到拓宽,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琦.从高考新题型——开放题引起的思考.北京:数学通报,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课堂 和谐 创新 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教学来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潜能不断激发出来,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和谐关系,焕发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2008年春节晚会上,某报记者用仪器测量到掌声最响亮的一次音量达到了90.1分贝。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度相对大小的单位,物理学家用声压级(spl)来描述声音的大小:把一很小的声压p =2×10 帕作为参考声压,把所有测量的声压p与参考声压p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20得到的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分贝值在60以下为无害压,60—110为过渡压,110以上为有害压,那么分贝y与声压p之间能建立怎样的函数关系呢?我先引导学生探索,组织合作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创新的欲望。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建立和谐关系,培养探索研究
目前的课堂教学,受升学率的束缚,课堂气氛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不想质疑问难,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什么不同想法,随时随地同大家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保证。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研究: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1)著名的科学家;(2)某校2007级在校的所有高个子男同学;(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 -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对于此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知道所给对象是否具有确定性,就必须弄清一组对象构成集合的唯一标准。经过探究讨论同学们知道:著名的科学家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人是否“著名”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著名的科学家不能构成集合,同样(2)题高个子男同学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也不能构成集合。只有(3)、(4)题能构成集合。
三、建立和谐关系,体验创新乐趣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合作交流、集智取长,协作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干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我设计了这样开放探究型问题情境:设实数集S是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①1不∈S;②若a∈S,则1/(1-a)∈S。(1)求证:若a∈S,则1-1/a∈S;(2)若2∈S,则在S中必含有其他的两个数,试求出这两个数;(3)S能否是单元素集?若能,把它求出来,若不能,说明理由。
学生经过研究很快解决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无法求,怎么办呢?我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经过一番争论,学生知道须多次使用条件②才能得出结果,则两个元素为-1∈S,1/2∈S。第三个问题是开放探究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对有的小组作适当引导,过一会其中有一同学说:“我会。”我让他到黑板上书写:设S={a},则有条件②得1/(1-a)∈S,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1/(1-a),即a -a+1=0,由于△=1-4=-3<0,故方程无实数根,因此集合S不能为单元素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新的创意,课堂也给了他们成功的喜悦,进取的动力。
四、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例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求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设计问题:已知x ∈{1,0,x},求实数x的值。
这题是应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来解题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既要用元素的确定性,又要用互异性检验解的正确与否。初学者解题时易忽视元素的互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另外,本例问题往往涉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在完成例如之后,教者随即进行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1,x,x 三个实数构成一个集合,求x应满足的条件。
变式2:已知集合A={1,x,x -x},B={1,2,x},若集合A与集合B相等,求x的值。
这两变式题,无需教师多说,学生在思考中就有了自己见解及想法,思维得到拓宽,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琦.从高考新题型——开放题引起的思考.北京:数学通报,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