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ang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教师,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伴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一个国家要有他的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他的战斗精神,那是军魂;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精神,那是企业之魂;同样,一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师魂”。教师的职业精神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教师职业精神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大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职业奉献,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但在笔者看来,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对学校的一种归属,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一、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痴情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执着。“教书匠”“园丁”“孺子牛”“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无论哪一种称号,都不能简单代替教师对教育的一种痴情。对教育痴情,就是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贫穷的山区,无论物欲横流、多元价值的影响有多大,也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师都能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仰:“教育是基于生命、直面生命、为了生命、通过生命所进行的人类生命事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对教育痴情的教师,不会在意个人的得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得过且过,更不会在教育这个神圣的领域中“混日子”。他也不会太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固守清贫,淡泊名利,行为世范,为教育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他在这简单而又伟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坚信
  
  社会进步需要改革,教育发展也需要改革,没有改革教育只会停滞不前,教师不支持和参与改革,改革也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可以模仿,我国的教育是在摸索中创新,在改革中“立序”,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中逐渐积累属于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智慧。目前,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要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主动引领改革,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改革。改革的成功需要我们对改革的一种坚守,需要广大教师群体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种坚信:改革能带来教育的生机,改革能带来学校的重生,改革能带来师生的生命提升,改革也能带来教育本真的价值实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
  
  教师应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关注、对金钱的索取、对消费的过分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的目标。作为教师,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在理想和现实、谋生和事业、生活压力和信仰之间徘徊着、困惑着。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有特殊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它要为中国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为我们中国更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精心“奠基”,它要为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平等地和世界“对话”而“施肥耕耘”,它更要为年轻一代将来对世界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而积蓄力量。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的更新和进步,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没有教师的教育理想,就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不会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生命的,教师没有了教育理想,其实也就失去了“教者”其所蕴含的本真意义。
  
  四、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
  
  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或来自于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赞同,更是我们教师自己,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共同体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种自尊,是来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的创造,并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种自尊,来自于师生“教学相长”、互动提升过程中的“双向滋养”、和谐共处;这种自尊,还来自于教师愿意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喜欢学习、享受合作、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他知道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会每时每刻通过自己的情态、语言、服饰、行为影响着学生,向他们展现着自己的美,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会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总是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混天度日,“教书育人”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主题曲”,面对外在的不解、非议、纷扰和诱惑,他们总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享受一份幸福的人生。
  
  五、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所,一个总想逃离的地方,还是一个温馨的“家”?不同的选择表达了教师对学校归属感的不同。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学校的一种归属,把学校当做另一个“家”。只有把学校当做家,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家的孩子去爱护、去照顾和教导,把同事当做亲人去交往和共处。在家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会感到有压力,不会感到工作的枯燥无味,不会想到“离家出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温馨、更加充满生命的精彩,以便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家坐坐”,感受另一种“家”的温暖。对学校的归属,要求教师要时常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参与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学会合作,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不断努力。
  
  六、教师的职业精神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一种热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它不是一种血缘之爱,也不是一种利益之爱,它是对国家、对生命、对未来合格公民的热爱;它不是个别的爱,也不是有差别的爱,它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无私的爱。这种“爱”源于师德,如果说师德是一种高度,那师爱就是一种深度,这种深度体现在师爱方面就是一种理智的、科学的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爱,是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理解、赞赏、同情等不同情感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的尊重不是“应得的”,而是“赢得的”。宽容学生,也就是对学生的错误、恐惧、失常等常有一颗包容之心,不打击、不体罚、不苛求。赞赏和批评学生其实是一个整体,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但对学生的错误,必要时也需要合理的批评,及时进行教育,这也是师爱的体现,也是“善爱”的运用,同情学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实际、家庭等情况要学会推己及人,多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一言以蔽之,教师爱学生就要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这也是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教师的这种职业精神应内化为教师的一种常态,应成为教师日常化工作中的一个习惯。
  总之,当代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当代教师应追求的“师魂”,有职业精神的教师会不断从教育教学中获得内在的乐趣,也会不断超越自我,赢得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更会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有职业精神追求的教师,会把热爱教育事业当做一种“精神生命自觉”,会在真诚奉献、坚守教育改革、尊重教师职业和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净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也在不停地书写着教师的幸福人生。但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追求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当代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亟待提高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问题和困难也正是我们继续探索前行的空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毕竟我们已经“在路上”。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虽然有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辅导员等齐抓共管,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方式方法问题。例如,学生工作部门主要投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事务之中,无法深入到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他们整天忙于教学科研,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虽说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专职教师,但是在高校重教学、重职称的环境中,他们自身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他们的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严重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可以视为叶圣陶先生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而进行的努力。1931年1月,叶圣陶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到开明书店当协理,主编《中学生文艺》和《中学生》杂志。《中学生》杂志创刊于1930年1月,起先由夏丏尊主编。《中学生》杂志自始就像和煦的春风,薰沐着广大的读者。自1931年3月号(总第13号)起,改由叶圣陶主编。叶圣陶在介绍辞中说,《中学生》是“为中学一切利
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风,关系到知识、学术的健康发展;学风,关系到知识界、学术界的声誉和科学人才的成长;学风,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态度……教育学风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问题。    一、由季羡林提出“三辞”想到的教育学风问题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
量体载衣,因地制宜,是学校教育科研“经济化”、“实用化”的必由之路。我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即在这一路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困惑与反思,催生课题    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完全读懂教材内容,抓不住中心,理不清层次结构,制约了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养。特别是在检测应试中,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材
儿子小时候很乖,人见人爱,别人一见我们母子俩,便说:“你的儿子真不错,又听活又聪明,你是怎么教育的哟!”  听得我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谦虚道:“哪里哪里,他很调皮,我也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教他什么。”  小时的儿子对我也真贴心,他小学五年级时,在一篇题目為《我的母亲》的作文中,把他在生病时,我如何悉心照料他的经过写得颇为动情,老师阅后批了个“优”,我看后也直想掉泪。说实在的,儿子有病,母亲理应照料,儿
一提起“维他命”,科学家头脑中呈现的是特定的化学成份、物质结构;普通百姓头脑中呈现的,则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相当模糊(与科学家相比)却略带灵性的那么一种东西。百姓不可能,也无必要像科学家那样清楚、精确。正因为模糊、不那么精确,才为自由想象预留了空间,使百姓能以“用”为基础,在一物与另一物间建立起一种想象性联系。于是,科学家的精密学理,便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形式——“喻”。自然科学与大众的关系如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与反思这一阶段教师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于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用于教师的‘地位’一语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赋予他们的地位和尊重,其具体表现为对教师职务的重要价值及履行该职务的能力水平的肯定;二是
如果你问我,养育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时,肯定希望孩子见这3种世面。带孩子感受生命的真实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希望多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走。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经常陪他在乡下玩,看路边的小花小草,教他分辨蒲公英和其他野草的区别,也让他去抓一切可以抓的东西,所以他摸到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界。  很多父母给孩子在游乐场办了卡,玩海盗船、云
作为两个男孩儿的妈,看《妈妈是超人》时,对胡可家的俩孩子百看不厌,俨然看到了我家俩娃相处的典型日常,无比过瘾。  胡可家的俩男孩儿以相爱著称,我家目前的状况也类似。不过在老二刚出生的时候,可不是这般甜蜜光景——哪里出了问题  我家弟弟出生的时候,哥哥1岁多。弟弟出生后的3个月里,我发现,每天两个孩子一睁开眼睛,他们的任务似乎就只为了一件事:让对方不好过!  看到妈妈抱弟弟,大哭;看到弟弟睡觉,一定
全省三八红旗手、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工程师喻辅梅勇者之心与工匠精神  “我在酒钢工作25年了,基本陪伴酒钢的一半历程,其中我参与和见证了两件大事:生产出第一块中厚板和生产出第一卷不锈钢2B卷。能为酒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一直坚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谈到自己的工作,喻辅梅谦虚自信,作为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的工程师,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