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要的不仅仅是形式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勇敢地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只求形式、不要实效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但有碍于新课程的实施,无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且还会把教学改革引向歧路,降低教学质量,丢失教学效果。从笔者所听的公开课、示范课和其他课看,只求形式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了分组的分组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意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后不认真组织小组讨论、缺乏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不关注小组存在。有的还“涛声依旧”地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甚至分组后有的学生背对黑板无法看到教师板书,教师都不稍加留意。表现出分组的随意性和小组的形式性。
  
  (二)为了“见林”的弃“木”
  
  在字词教学上为弥补传统教学把字词教学与课文教学割裂导致的“见‘木’不见‘林’,见‘林’不见‘森’”的缺失、进行“把字词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的改革,有的教师竟简单地把字词教学改为让学生在预习时查字典弄清字音字意,在课文教学中为不打断上下文思路,仅个别举手认字释词、或大合唱一下就一带而过就算完成。结果,学生或不记字音,或不辨字形,或不识字意。“木”也丢弃。
  
  (三)为了“自主”的放纵
  
  为改变传统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缺失、教师主导地位过强现象,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把握,因材施教,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于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任由学生自学或不学,不加指导、不敢组织,“自主”成为放纵。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选、学习过程失控。结果,时间耗去,效果很低。
  以上现象,全都只注重形式,不考虑实效。这种改革不但无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还会把教学改革引向歧路;不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会使师生形成不良的课堂教学习惯;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成教师不断进步,养成师与生、生与生合作习惯,还会让学生荒度时光,丢失“寸金“难买的光阴。
  根据《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的阐述,分组主要是为体现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养成,形成优势互补。分组时“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即“要将男生与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可见,分组不能随心所欲,“乱点鸳鸯”。分组后,还“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并组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最终进行全班交流。
  从字词教学方面看,被称为“南派”识字教学法的原南京师院附小特级教师斯霞的“以语言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教法,仍然强调“加强汉语拼音和汉字基本结构(包括笔画、笔顺、基本字)的教学”,“加强字词的巩固练习”。而云南省教委编的继续教育教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中给予了“斯霞的教法似乎很平常,今天甚至会被认为已经过时,但它的质朴与扎实,却正是当今普及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所需要的”的评价。可见,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不能简单地把认字识词的任务交给学生预习,还是应该“加强汉语拼音和汉字基本结构的教学”,“加强字词的巩固练习”,“把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很显然,若字词的音、形、义都不知,哪能在读文章时切合情境地理解和在写作时畅快淋漓地应用。
  再说自主学习。有文章说人们在校学习达本科层次(有的甚至说达研究生层次)所积累的知识,只是一生所需知识的10%。即90%的知识要在工作后获得。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自主学习”养成的必要性。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要求学习目标自定、学习方法自选、学习过程自控、学习结果反思。这里的“自定、自选、自控、自思”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学习,否定教师作用,明确教师旁观,并不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堂“只学”。事实上,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要教师引领,学习方法的选择要教师指导,学习过程的控制要教师组织,学习结果的反思要教师促成。否则,愿学的自学,不学的捣乱,学的又有的目标不明、有的方法对、有的过程难控、有的不思结果,课堂一团混乱,一片嘈杂。
  总之,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但这改革要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成效。要认真分析案例的精神实质,深入领会新的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教学,既要果敢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形成生动活泼、激情四射、群情高昂的教学场面,又要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作者地址:通辽市科尔沁区西六方学校,内蒙古通辽, 028000)
其他文献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的好文章为数并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
期刊
一、 把握幼儿内在心理机制,给予他们识字的空间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想象造出了中国汉字——这一简洁明了图案和蕴意巧妙结合的文字,幼儿看汉字就象看一张简单的画,尤其是进入入学前后期大班阶段,他们对文字的兴趣逐渐变浓了,常看见小朋友在看图画书的时候对汉字加以猜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争论,有的干脆跑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字呀?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幼儿内心深处对汉字有一种强烈的探索和认知欲望,因此,
期刊
曹植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历来为兄弟相残的 “明证”,熟料,时至今日,竟成为“师生关系”的代言了。为了学生的成长,许多老师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甚至不惜损伤自己的形象,“挖苦讽刺”,甚至“拳脚相加”,这一来学生怨声载道,家长亦难以理解接受,老师似乎“千夫所指”,其实很早之前,郭沫若就有《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
期刊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基于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趣味情景,激
期刊
一、课外积累引发课题     师 : 谁愿意把《我真希望》背给大家欣赏欣赏 ?   学生背诵。   ( 《我真希望》是童年书架中一篇表现孩子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洁净、美丽的地球的文章。因为第二天学习《美的回答》一课,所以头一天做了积累的布置,作为学习课文的铺垫。)   师:是啊,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景天我门就来学习课文《美的回答》。   (教师引题之后,孩子们的学习
期刊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新教材在全市全面使用,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感慨颇多,就此来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看法。     一、网络时代的面孔     新教材在装祯上颇费心事,给人耳目一新。翻开它,迎面吹来浓郁的人文气息,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刷质量,都让人依依不舍,不自觉地要将它全部翻完。   在知识的呈现上,总力求以具有时代气息、迎合当今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出现。教材上出现了诸如:“化学短消息”、“化
期刊
近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就进行了这种尝试性教学活动,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尝试教学的新理念,教师不要先讲现成的结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基础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
期刊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