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趋利”下的“义利”、“理欲”之辩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犹如一枚铜板,任何事物自身都有其正反两面。市场经济如潮而至,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其趋利性也给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人们心中的价值天平开始倾斜,信仰出现了危机。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那个“义利”、“理欲”之辩,并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重建精神家园!
  关键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价值之倾;“义利”;“理欲”之辩;信仰危机
  
  当黄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就不是黄金时代了;当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杠杆的时候,人心中的价值天平也就开始倾斜失衡了。于是,几千年以来,一直不肯沉默的“利义”与“理欲” 之辩,再次发展为现代版的“价值交锋”。
  
  一、现代人的信仰危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诚然,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固“兴天下之利” ,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经济体制。于是,钢花飞溅,高楼拔起,信息驰骋;于是,电脑代替了人脑的计算,打印代替了人手的书写,就连数钱都嫌烦,用起了点钞机。这些固然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物质文明成果。可是,当点钞机问世的时候,验钞机也就出现了;当多利羊诞生的时刻,克隆人离我们还会远吗?当钞票和生命都有虚假的时候,人心还能固守那份真吗?
  “占有”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可也是人类罪恶的祸根!占有欲包括物欲、色欲、权利欲。试看那些“高官落马”,为富不仁,为人不忠等丑态,早已“新闻”不“新”了。许多贪婪者,借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空子,乘机钻营,一夜暴富,国有资产流失他处,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欺诈逃税等等也屡见不鲜了!至于小市民也“狂狷”了,不安心于生产,却乐投机麻将和吸毒。甚至一向冷静的学者们,也“浮躁”了!不静心搞学术,论文移花接木;不安心于讲坛,到外面去赚钱;校园高楼之端,上演生命的“倒悬”!“大半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可惜这些学者们也忘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二、“义利”之辩:
  
  “实用”、“实惠”,难道说真的是真理吗?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辩上,而且“与时具进”争论不休。这是一种关于“义利关系”的现代价值观之争。
  早在春秋末期,两大圣人就在此问题上“打了一架”。孔圣站在儒家非功利主义的大道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而墨圣则站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3]的小民立场上,讲“兴天下之利”[4]。
   由“义利”之辩上的儒墨对立,引发出不同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漫长思考。此后,亚圣孟子接过孔子儒家的薪火,与法家又展开关于义利之辩的第二轮较量。法家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则谈“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儒、墨、法家在“义利关系”上展开的辩论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它是古代不同价值观的正面交锋。这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义利”关系问题。人们应该重物质,还是重精神呢?
  但是,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缓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它符合“义利相合”的原则的。但不是所有情况都一概以论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我们把“助人”当作一种酬报,这些都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变了味,使善良正义蒙了尘。在此意义上,可见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义”的崇高!
  
  三、“理欲”之辩
  
  “存天理、灭人欲”[5]的理欲对立观是宋明理学接过儒家薪火后,在“义利”关系上迈出的更大一步。这是对人性的极大挑战!二程、朱熹把“三纲”、“五常”那一套当成“天理”,使之具有形而上学的尊严,把人的一切合理欲望斥为“人欲”,这是何等的反人性!故戴震批判道“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在“理欲”之辩上,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探讨历程,自戴震之后,正当的“人欲”得到了“解放”。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如潮而至,“人欲”的理性又被“个性自由”的呼声所冲击,欲望的洪水冲决了一切理性的防线,欲望如脱缰的野马,挣脱了理智的缰绳。物欲纵横,人欲泛滥,甚至这种泛滥的“人欲”被美其名曰“个性的解放”“合理的人权”!于是,上演了一幕幕由金钱、权力与美色三大魔头联袂领衔主演的人间闹剧!不是某某高官被美色金钱“拉下马”,就是某某精英、企业家“东窗事发”,还有那些“一夜情”、“婚外恋”、“傍大款”、“弃糟糠”。笑看当年那个“红楼”事件曾牵涉多少高官、名流!在那幢“红楼”里,上演多少桩金钱、权力与美色之间的肮脏交易!所以,在如今人欲横流,欲望成主宰的时候,在丧失淳朴“人性”、昭昭“天理”,“真善”被冷落的时候,大有必要再呼“存天理、灭人欲”——存真善之公理,灭纵横之私欲!这不是对后儒“杀人天理”的回归,而是对当下正在缺失的“正义”和“良心”的呼唤!
  
  四、重建精神家园,回归传统美德大道
  
  不久前,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在网上提出一个长期令他困惑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一百年呢?”
  是啊,霍金的这个百年之疑问得好!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趋向呈现多元,信仰不断迷失,人格逐渐裂变,精神家园荒芜,精神文明是进亦退实在令人堪忧!在价值交锋,信仰危机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呢?
  
  (一)社会正气的高扬——“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正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社会是人性发育的大环境,社会正气的弘扬引导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正气,正义感盛行,那么,这个社会的民风是淳正的。反之,如果这个社会歪风肆虐,贪婪成风,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还会进步吗?也许有些人不怕法律的束缚,但畏惧舆论的压力,也有些人做了亏心事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却不能逃脱道义的审判,必须面对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法庭的裁决,心灵的痛苦永远折磨着他!
  无论哪个时代,社会正气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德法兼治并重——“贵德尊士”、“明其政刑”
  儒家的治国理想可谓明智。孟子主张“以刑辅德”,因为“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6]。荀子认为,“礼法兼施”,即“凝士以理,凝民为政”,[7]可见,法治、教化是治国的两个根本,只有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制完善的民主法制社会,人民才能幸福平等,国家才能兴旺昌明!否则,权大于法、民贱于权、民心冷却、国将不国!
  
  (三)理想人格的“复兴”——“独善”与“兼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8]这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格理想。
  儒家为我们指出的理想人格是“成人”和“大丈夫”气质。孔子的“成人”之道强调仁智统一的“成人”理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以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在于“養浩然之气”与“不动心”的“大丈夫”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一种至大至刚,无所谓惧,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佛家劝戒世人要清心寡欲才能修得正果。神秀大师作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家老子提出“清净无为”的理想人格,要人“涤除玄览,把握常道”[10]保持心境清明不沾灰尘!庄子则提出“无为、无功、无名”的“真人”理想人格,“至人至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像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文天祥等,诸多古代志士都胸怀天下黎民,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称臻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值得后人学习。今天的社会也同样需要更多的爱国爱民的有识之士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不居一格降人才”!
  
  (四)人生的“解蔽”——“破心贼”
  人的世界何以如此混乱?信仰何以迷茫?价值何以失衡?人格何以异化?“义利”何以纷争?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们“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1]所致!人们或为欲,或为利,或为权,或为色所蒙蔽而看不见全局和整体,迷失于理性的大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总之人们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使盗者“只见金,不见人”,贪者“只见利,不见法”,而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背后,还有弹丸!”故荀子告诫人们:“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者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者也”。[12]当贪婪者被自己内心的物欲、色欲、权利欲所驱使时,请你们好好想想古圣的箴言吧!赶快收回你们那贪赃枉法的魔爪,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因此,看问题要周全,凡事不要只“观于道之一隅”,只有用理性的缰绳勒住欲望的野马,才能破除自己心中那蠢蠢欲动的心贼!”先秦诸子为迷途的人类设计了许多条回归的大道,减轻了人们心路历程中的寂寞、惆怅与苦闷,使那些仍处于社会十字路口的人们不再迷茫!
  
  参考文献:
  [1]《管子研究》第一辑《牧民篇》P159,赵宗正、王德敏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2]《论语选译》P70,岳麓书社,主编杨义.
  [3]《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4]《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5]《宋明理学新探》贾顺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孟子全译》之《離娄上》篇,P111,鲁国尧、马智强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7]《荀子·白话今译》之《议兵》篇,P177,王森译注,中国书店.
  [8]《孟子全译》之《尽心上》篇,P218,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9]《论语·五十札》P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
  [10]《老子今注今译》第十章,陈鼓应译.
  [11]《荀子·白话今译》之《解敝》篇,P256,王森译著,中国书店.
  [12] 《荀子·白话今译》之《不苟》篇,P20,王森译著,中国书店.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了外墙涂装工程在管理和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对保护施工者权益,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健词:外墙;涂装;施工;管理    外墙涂装工程工期较长、情况复杂,施工方(以下简称乙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经济损失,给工程质量和管理留下遗撼。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外墙涂装,将会更加困难,笔者接触过不少外墙涂装工程,也协助解决了不少质量纠纷,感触颇深。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乡镇社保工作通过开展“争先创优”、 “三进三问三查三解”、“学雷锋、树标兵”、创建“基层人民群众满意单位”和“五型机关”等活动,有效提高了社保工作效率,提升了社保队伍的综合素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社保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保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同社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不相适应,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政策不完善,工作“缺位”,人员结构“老龄化”,
期刊
摘 要: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虽不是扮演着主角,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变得广泛,园林小品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既可欣赏,又可以组景,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给固定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园林小品可渲染气氛,合理的将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环境宜人而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园林小品;设计;艺术造型;景观  我国古典园林园林中就有小品与园林
期刊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自然生长起来的,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与理论观点,被引入和介绍到中国来的。马克思
期刊
摘要:志贺直哉在日本文坛素有“小说之神"的美誉,他的作品简洁,精炼,于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道出深刻隽永的思想,而且思想与感情总能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心境小说《在城崎》不仅完全体现了上述写作方法的特点,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白桦派文学骁将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心境小说; 生与死; 人道主义    一、私小说    《在城崎》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私小说。“私小说”就是
期刊
摘要: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工作实际的有效途径,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 举措;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熔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结合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述了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思维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征和表现形式,并对国内外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潮进行了论述。虽然后现代主义先在建筑行业率先兴起,但平面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式,必然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的平面设计,不管是从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烙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外平面设计;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  理论界一般认为它
期刊
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关系式,一般可通过研究自变量与函数间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教育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和培养,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
期刊
摘要:方言以其具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异性,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民俗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作用。在话剧表演中,虽然不是舞台语言的主要运用手段,但在一些剧目中不可避免的采用方言来增强舞台效果、增添生活气息,本文就方言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入手,试论方言在话剧舞台表演中的运用。  关键词:方言; 地域; 话剧; 演员    语言活动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方言是客观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