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白云、朝霞、落日、繁星;公园、绿道、森林、雪山、溪流……”随着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深入推进,“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场景早已从奢望变成现实。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与成都倡导健康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息息相关。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已全面确立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已布局组建“碳中和”实验室、成立建设“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那么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都有哪些优势?又开展了哪些行动?未来又将如何破题?
资源禀赋,将优势转化成竞争力
一直以来,成都都拥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先天优势。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成都高端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累计注册超过43.3万户新经济企业,淘汰超过300户落后产能企业,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清洁能源体系逐步建成,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到14.5万辆,建成充电桩2.8万余个、充电站701座。生态碳汇体系初步形成,坚持全域增绿,建成人均公园面积达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低碳生活方式日渐普及,其中全成都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成为普通市民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方式。
在低碳城市建设有力实施下,成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中最低,已形成碳排放强度降低、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环境宜居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尽快实现。
成都具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势的这一观点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成都各项资源禀赋优异,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结构合理完善;与此同时,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另外,于国家战略布局而言,成都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腹地,发展机会较多,具有显著优势。有了优势,还要想办法把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全盘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方向,也要从产业链层面入手攻破关键节点,让绿色低碳技术在成都茁壮成长。”
多措并举,多维并进
成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去年3月,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制度标准体系,全面开发公众低碳场景,统筹推进项目开发消纳,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模式,构建碳减排量交易体系。在“碳惠天府”机制的有序推进下,“成都蓝”正加速迈向“常态蓝”。
于建筑领域而言,成都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将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活”,创造绿色应用场景等。目前位于天府新区鹿溪智谷区域的独角兽岛则是绿色建筑样板之一,项目建设智慧能源中心站,采用先进技术形式,向全岛所有建筑集中供冷供热。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283.74吨,减排二氧化碳8009.04吨,减排二氧化硫54.18吨等,实现建筑品质提升。
在绿色金融和出行融合领域,成都亦有完美实践。在刚过去的7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开展“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活动。据统计,本次活动的10万名中签市民获得了总计价值12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出行优惠券。其间,中签市民使用优惠券搭乘公交、地铁出行,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是成都市民集体减碳的有效尝试。
此外,四川“碳中和”相关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也为成都“双碳”目标保驾护航。今年2月23日,四川天府新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全面有序推动“碳中和”相关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展示体验场景。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揭牌亮相。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点话题,成都各领域企业也当仁不让,积极响应号召,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农业和光伏行业领域,通威集团是全行业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民营企业,通过推动全厂数字化建设等方式,其已提前规划,并积极起草、推动建立行业相关标准。通威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碳资产管理总监汪军表示,于成都而言,可以提前布局,抢占“碳中和”技术赛道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同时,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时注重资本作用,加快商业化进程;通过建设“碳中和”产业园,孵化产业链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在电力行业和能源行业,东方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郑玉恒介绍,绿氢在节能减排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东方电气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电池组等环节,氢能设备技术完善,“东方电气研发生产的燃料电池大巴在成都已运行了较长时间,下一步将继续围绕PEM技术的成本和材料寿命两方面进行科研攻关,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节能环保行业亦不容忽视,据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介绍,为追求多元化清洁能源共存,公司正依托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方面创新,助力城市节能减排降耗。“中自环保依托四川大学研发实力,正研发柴油、汽油、天然气等燃料发动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剂和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瞄准目标,共话产业新势力
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对成都来说不仅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产业现实问题、实现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作為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较大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为成都带来的机遇远不即此。对此,成都要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则是重中之重。 宏观战略和路线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霞认为,成都可以对重点产业、能源消耗结构进行系统“画像”,并对标国内外城市,制定成都行动方案。同时,还应该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路线图”“施工图”,从战略布局和任务执行入手,切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此同时,要结合成都基础和优势,做出“成都特色”,打响“成都招牌”。
科技支撐是重要手段之一,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楚英豪看来,成都需要运用好现阶段的减碳技术,尝试高碳产品向低碳产品转型,助力高耗能企业升级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则表示,零排放是未来必然之举。成都可通过探索技术路径实现零碳排放,首先,在电能不能满足需求的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电气化100%普及。其次,大力发展负排放技术,实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与植树造林齐头并进。“至于普遍担心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对能源需求增加’带来的弊,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优化而逐步抵消。”
博览会和产业峰会也一直是“头脑风暴”产生的重要场合。在7月8日-10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指出,成都环保产业基础和态势良好,可以发展绿色金融项目,让技术不断走出实验室,与环境产业资源整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则认为,“双碳”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带来新动力。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应紧抓“公园城市示范区”和“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机遇,探索创新型低碳产业类型,打造“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碳中和”话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表示,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实现“碳中和”,是一场艰巨而漫长的历程。需要制定中长期实现零排放出行的清洁路径,力争逐步退出燃油车;扩大可持续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与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零排放、低排放汽车的发展;建设相匹配的公共充电站和综合加氢站;规划建设氢能输送管道和网络,以及其它形式的氢能配送体系。另外,超前布局“一氢一碳一电一热”“碳中和”关键技术和产业,实施工业和城镇两类零碳示范工程也是可选路径。
从政府层面来讲,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成都要以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在5月26日召开的成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碳达峰、碳中和”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内涵相同、目标一致。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加快组建“碳中和”实验室,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