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演进,建设低碳“先锋城市”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白云、朝霞、落日、繁星;公园、绿道、森林、雪山、溪流……”随着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深入推进,“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场景早已从奢望变成现实。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与成都倡导健康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息息相关。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已全面确立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已布局组建“碳中和”实验室、成立建设“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努力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那么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都有哪些优势?又开展了哪些行动?未来又将如何破题?
  资源禀赋,将优势转化成竞争力
  一直以来,成都都拥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先天优势。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成都高端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累计注册超过43.3万户新经济企业,淘汰超过300户落后产能企业,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清洁能源体系逐步建成,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到14.5万辆,建成充电桩2.8万余个、充电站701座。生态碳汇体系初步形成,坚持全域增绿,建成人均公园面积达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低碳生活方式日渐普及,其中全成都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成为普通市民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方式。
  在低碳城市建设有力实施下,成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中最低,已形成碳排放强度降低、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环境宜居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尽快实现。
  成都具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势的这一观点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成都各项资源禀赋优异,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结构合理完善;与此同时,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另外,于国家战略布局而言,成都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腹地,发展机会较多,具有显著优势。有了优势,还要想办法把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全盘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方向,也要从产业链层面入手攻破关键节点,让绿色低碳技术在成都茁壮成长。”
  多措并举,多维并进
  成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去年3月,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制度标准体系,全面开发公众低碳场景,统筹推进项目开发消纳,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模式,构建碳减排量交易体系。在“碳惠天府”机制的有序推进下,“成都蓝”正加速迈向“常态蓝”。
  于建筑领域而言,成都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将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活”,创造绿色应用场景等。目前位于天府新区鹿溪智谷区域的独角兽岛则是绿色建筑样板之一,项目建设智慧能源中心站,采用先进技术形式,向全岛所有建筑集中供冷供热。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283.74吨,减排二氧化碳8009.04吨,减排二氧化硫54.18吨等,实现建筑品质提升。
  在绿色金融和出行融合领域,成都亦有完美实践。在刚过去的7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开展“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活动。据统计,本次活动的10万名中签市民获得了总计价值12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出行优惠券。其间,中签市民使用优惠券搭乘公交、地铁出行,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是成都市民集体减碳的有效尝试。


  此外,四川“碳中和”相关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也为成都“双碳”目标保驾护航。今年2月23日,四川天府新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碳中和”示范区,全面有序推动“碳中和”相关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展示体验场景。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揭牌亮相。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点话题,成都各领域企业也当仁不让,积极响应号召,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农业和光伏行业领域,通威集团是全行业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民营企业,通过推动全厂数字化建设等方式,其已提前规划,并积极起草、推动建立行业相关标准。通威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碳资产管理总监汪军表示,于成都而言,可以提前布局,抢占“碳中和”技术赛道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同时,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时注重资本作用,加快商业化进程;通过建设“碳中和”产业园,孵化产业链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在电力行业和能源行业,东方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郑玉恒介绍,绿氢在节能减排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东方电气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电池组等环节,氢能设备技术完善,“东方电气研发生产的燃料电池大巴在成都已运行了较长时间,下一步将继续围绕PEM技术的成本和材料寿命两方面进行科研攻关,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节能环保行业亦不容忽视,据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章介绍,为追求多元化清洁能源共存,公司正依托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方面创新,助力城市节能减排降耗。“中自环保依托四川大学研发实力,正研发柴油、汽油、天然气等燃料发动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剂和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瞄准目标,共话产业新势力
  推动低碳绿色发展,对成都来说不仅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产业现实问题、实现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作為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较大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为成都带来的机遇远不即此。对此,成都要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则是重中之重。   宏观战略和路线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霞认为,成都可以对重点产业、能源消耗结构进行系统“画像”,并对标国内外城市,制定成都行动方案。同时,还应该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路线图”“施工图”,从战略布局和任务执行入手,切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此同时,要结合成都基础和优势,做出“成都特色”,打响“成都招牌”。


  科技支撐是重要手段之一,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楚英豪看来,成都需要运用好现阶段的减碳技术,尝试高碳产品向低碳产品转型,助力高耗能企业升级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则表示,零排放是未来必然之举。成都可通过探索技术路径实现零碳排放,首先,在电能不能满足需求的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电气化100%普及。其次,大力发展负排放技术,实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与植树造林齐头并进。“至于普遍担心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对能源需求增加’带来的弊,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优化而逐步抵消。”
  博览会和产业峰会也一直是“头脑风暴”产生的重要场合。在7月8日-10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指出,成都环保产业基础和态势良好,可以发展绿色金融项目,让技术不断走出实验室,与环境产业资源整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则认为,“双碳”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带来新动力。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应紧抓“公园城市示范区”和“碳中和先锋城市”建设机遇,探索创新型低碳产业类型,打造“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碳中和”话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表示,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实现“碳中和”,是一场艰巨而漫长的历程。需要制定中长期实现零排放出行的清洁路径,力争逐步退出燃油车;扩大可持续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与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零排放、低排放汽车的发展;建设相匹配的公共充电站和综合加氢站;规划建设氢能输送管道和网络,以及其它形式的氢能配送体系。另外,超前布局“一氢一碳一电一热”“碳中和”关键技术和产业,实施工业和城镇两类零碳示范工程也是可选路径。
  从政府层面来讲,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成都要以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在5月26日召开的成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碳达峰、碳中和”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内涵相同、目标一致。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加快组建“碳中和”实验室,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
其他文献
8月12日,成都召开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听取全市疫情防控情况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汇报,分析研判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对下一步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调度、再细化。“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都是城市发展的‘底板’,要切实把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战都要赢。”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出席会议并强调了这番话。  前7月,全市经济运行“稳”
期刊
8月1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突出创新驱动 强化功能支撑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优化调整后名录,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将全市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本次新设立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功能定位是什么?未来工作着力点在哪些方向?成都市经信局副局长朱健就此一一解答。  朱健指出,发展数
期刊
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球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需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目标。中国亦正积极融入应对全球氣候变暖的行列当中。  自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等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今年3月,国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能耗要下降13.5%、二氧化碳排
期刊
据说,全球首批高达32亿像素的照片,其每一张的完全显示都需要378个超高清屏幕,这是人类发展至今视觉领域的又一次新高,也是整个产业链条反复凝练的重要成果。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不止是惊人的算力、如臂使指的操控、海量的数据与狂飙的传播速率,还有越来越极致的视觉享受。此时,屏幕成为承载内容的重要媒介,显示的高清极限不断刷新,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帧数、更广阔的色域、更有层次的画面不断展现,从高清到超高清,
期刊
对于中国而言,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有30年。要在短时间内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需要金融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规模超过100万亿元,绿色金融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在“碳中和”目标下,更多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被催生,亟需金融机构发挥资金融通的功能为绿色经济“造血”,也需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其保驾护
期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驱动转型的历史阶段。为宣传创新创业典范,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公示了2020年度“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贡献奖”评审结果。公示名单显示,天府新谷荣获“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据悉,此次科技创业贡献奖的评审突出要求科技含量和贡献绩效。其中,针对载体类设置的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对于载体的资质、资
期刊
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期刊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国家等15国正式签署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的签订将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大机遇。  贸易层面:结合RCEP重塑产业链  截至2019年,东盟10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自2000年以来,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而欧盟则呈现出持续
期刊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取决于人的需求以及对它的规划和设计,人工智能对于产业的赋能,亦取决于产业领域对该项技术的深度解析与现实需求。汰弱留强的产业发展逻辑从未失效,人工智能产业同样如此,技术演进与落地加速的助推之下产业格局亟待焕新。  锚定老赛道,抢滩新赛道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作为重要的时新技术,人工智能在其间作用匪浅,数字经济浪潮中,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凸显。人工智能
期刊
数字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新引擎,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贸易升级、催生贸易新业态发展,正加速重构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成为构建双循环的关键力量。成都市紧抓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数字内容、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成为西部唯一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城市。本文梳理数字贸易内涵,以贸易内容数字化为研究重点,分析国内数字贸易发展总体情况,并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