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探究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转变现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改变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重解题轻情感体验、重技能轻创造革新的教育现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势必要加以变革,以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取代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提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反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更需要进行质性变革,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从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讲,可分为以下方面。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模式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引入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上,首先是提出探究问题,形成探究假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亲临的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他们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根据新课程理念,初中阶段探究的问题应着眼于课堂、实验室、多用教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培养学生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明确探究的问题,运用科学的语言对现象、问题进行表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现象、问题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科学知识确定探究主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爱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学,才会积极思维,才会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这对学生的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行之有效。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各种实验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新编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物理实验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实验引入课堂,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很惊诧,急于想知道其中奥秘,这样就为上课开了个好头。在《光的折射》一课中,组织学生做“水中捉鱼”的游戏,游戏内容是: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誰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学引入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探究。
  在新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物质”是作为一个新的主题出现的。在物理教学中,研究“物质”时,可以考虑自然界中各种物态变化的现象,学生亲身感受过现实生活中的“冰、水、蒸气”等多种物态变化;有时迫切需要知道如何比较、辨别一些固体(如铁和木等)、液体(如水和油等)、气体(如氢气和氧气等)的轻重,就需要提出密度等问题。在研究另一主题“能量”时,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很容易提出保温瓶的容量和保温效果等问题,电灯的能量转换问题等。而当谈及人体做功时很容易涉及做功快慢和功率输出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为提出探究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物理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学习经验,对所探究的主题提出相应假设和猜想。针对一些具体现象或问题,推测出可能会发生哪些现象?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一些具体现象或问题,提出可行的探究过程,设想可能的结论和解释原因。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密度、浮力与物体的浮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知识内容。当把酒精、糖浆、食用油等(密度不同、不混合)液体倒入玻璃杯中,设想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液体是否出现分层现象?若出现分层现象,哪种液体可能会在上?中?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水中放入铅笔、尺子、橡皮、木块、塑料块、石块、铁块等,推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哪些上浮?哪些下沉?是何原因?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判断在人体的各项活动中,自身的输出功率何时最大?学生可能提出描述快慢的如赛跑、拳击,描述高低的如跳高、举重、爬坡、登楼梯等。这些都是为形成探究假设的很好实例。
  2.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在物理课堂上,为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制订探究计划,进行探究实验。根据选定的课题、实验材料和器材、实验环境,制订科学合理的探究计划和方案十分必要。制定探究的程序和确定探究的过程等,这里包括:观察、实验的程序与过程;获取信息、数据的程序与过程;处理信息、数据的程序与过程,等等。
  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七让”,即: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根据已制订好的探究计划或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获取信息、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获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结果,并进行解释。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若我们都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是不是就能够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是不是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适当地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光的折射规律》一课中,每组分发给激光手电筒、碗、硬币、适量的水、筷子、方型玻璃水槽、墨水、玻璃砖、钢笔,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效果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同时可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在《蒸发》一节教学中,为了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可设计三组问题让学生自己研究解决,并得出有关结论。问题1:取相同两滴酒精分别滴在课桌和手背上,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用塑料尺只将其中一滴酒精展开,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只对其中一滴酒精用纸筒吹气,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如此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便立即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很快自己得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同时学生从中体会到探究的艰辛与愉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在把酒精、糖浆、食用油等(密度不同、不混合)液体倒入玻璃杯的实验中,他们已经观察到液体分层分布的现象,根据所获信息和数据会初步得到实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关注点应更多地放在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初步评价与反思上。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水中放入铅笔、尺子、橡皮、木块、塑料块、石块、铁块等,自然会发现密度不同的各种固体沉浮情况差异很大。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初步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选取怎样的实施模式,才能测量出人体自身的最大输出功率?对现代城镇的学生来说,登楼梯比赛可粗测出学生的最大输出功率。人登的力可近似看做重力的大小,这可通过磅秤量出,楼的高度可用直尺或卷尺等工具一步步测出,登楼的时间可用手表、停表等测出。然后利用有关表达式初步计算出人体自身的输出功率。而对于偏远农村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比赛爬山或爬坡粗测出他们的最大输出功率。人用力的测量方法同前,土坡的高度可通过测出坡度和坡长计算出,山坡的高度也可运用类似的方法,时间的测量也可类似前法。然后利用有关表达式初步计算出人体自身的输出功率。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尾模式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尾模式。物理课堂上,学生做完物理探究实验后,教师应及时分析探究结果,评价探究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加工,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正如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当学生把酒精、糖浆、食用油等(密度不同、不混合)液体倒入玻璃杯并获得初步结论后,经过师生进一步探究分析,会发现密度最大的液体在杯子最下方,密度最小的液体在杯子的最上方,密度介于这二者之间者在杯子的中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做完在水中放入铅笔、尺子、橡皮、木块、塑料块、石块、铁块等实验并初步获得结论后,师生在共同探究分析这一结论,其结果必然是凡是固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者都沉入水下,凡是固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者浮于水面,固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者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当学生粗测出自身输出的功率后,教师应同学生一道进一步分析比较谁的输出功率最大。
  教学经验表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分析了探究结果并非完成了所有探究过程,关键是要对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必要的评价与反思。如,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有哪些启示?整个过程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等等。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这些分析、评价和反思都十分必要。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当关注三点:⑴评价是否发挥了应有功能,是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⑵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⑶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在整个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始终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探究问题的提出与探究假设的形成,到探究计划的制订与探究实验的进行,直至探究结果的分析与探究结论的评价。
  从科学探究的知识来说,探究可以是物理学科知识,也可以是相关学科知识,应该体现学科知识之間的渗透与融合;从科学探究的时间来说,探究可以选取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也可以选取某一段时间;从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说,探究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从科学探究中师生的关系来说,探究过程应该充满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体现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4.科学探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有关教学建议部分曾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在每个环节上积极地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首先,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建议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这正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掌握科学知识,逐步建立科学创新精神。
  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当然,评估的意识也要在除探究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体现,如物理量的单位是否正确、数值是否合理等。与此同时,应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及科学研究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注意及时引导。
  科学探究的教学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探究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说,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也并非是毫无用处的学习方式。选取怎样的学习方式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一般学习能力、社会交流能力等素养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接受学习、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同探究学习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育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不断地增长睿智。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只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增强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 物理学科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是整个高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然后依据分层教学法的原则,提出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措施,为高中物理教学上一个台阶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分层教学法 教学应用  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班上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基础好,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成绩就会好一点,
本文给出值域为布尔代数的格值逻辑的概率解释,相对于值域为含分界元分配格的模糊逻辑作比较,讨论了模糊逻辑和概率逻辑的密切关系和根本区别,并据此澄清了逻辑文献中关于这
电磁学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电磁学的综合问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高且难度较大。主要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和电磁感应两大块为主。本文从电磁感应与电路、动力
针对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过程,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节能。金属深加工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中国有色冶金基础研究在有色冶金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在作用。
采用硅胶-氧化铝双吸附柱及质谱法对国内外17种基础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和定量,旋氧弹和多金属氧化试验法考察了氧化安全安定性。实验结果发现大庆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不如国
考察了HV1400基础油和聚烯烃基础油对锂基脂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基础油均可制成性能良好的锂基润滑脂,前者的产品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安定笥,后者的产品有良好的稠度和
摘 要: 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动手,乐于探究,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也才能最终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开发思维 发展能力  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乐于探究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道理,不断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