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丽房子的想像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在青岛吧,坐在一个小山顶的圆形旋转塔里,用高倍望远镜俯瞰这个海滨城市。远处是蓝天、大海与白云交织成画,乳白色的海轮在宝石绿的海面上游弋,微风袭来,阳光下的点点粼光,闪入眼帘,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贴着海边的是摩天楼,再近的是成片成片的绿树,而绿树的中间,间杂着红瓦白墙。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从一个城市的上空,看到这么美的风景。这个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在今天。在沙尘暴与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时代,生活在被绿树包围的城市之人,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安慰。
  这个城市还有最美的建筑群,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八大关。导游说,这里有二百多年以上的老房子,有绿毯一样的草地,有英国乡下的木栅栏,有清溪,有风车。记忆最深的是一座距离海边不到一百米的石楼,站在小楼的阳台,便可凭海临风,海面潮潮的略带腥气的空气刮过来,似乎要湿了眼睫与嘴唇。想像一下,当深夜来临的时候,躺在枕上便可听见浪花轻轻拍岸的歌声。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女性小资的笔端,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楼下的简介中说明,这个楼的第一任主人是荷兰一个总督。一百多年前,他以侵略者的身份来到青岛,建下这片美伦美奂的小楼。也许这位总督大人的老家,也就坐落在大洋的边上吧。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小楼周围胸径半米一米左右的古树,一个个千姿百态,擎起如伞的华盖。树成了小楼最美的装饰与陪衬。
  我深深地被这些大树所打动,后来,我每到一个城市,最关注的就是这个城市有没有树,那种很老很粗的树。一个没有百年老树的城市,一个轻视百年老树的城市,是浮浅的,没有根基的。
  我把这种情结带进了生活。开始想念故乡的老皂角树,想念那田野边那绿廊一样的柳树,想念春去夏来的日子,捻一只柳笛,惊起林间午睡的鸟儿。想念在柳林里,与邻村女孩最初的勃然心动。想念老河湾里那半尺多厚的草丛,重重地躺下去,却像落在母亲温暖的胸怀里。想念细雨纷纷的日子,手持一支钓竿,坐在大柳树下,目不转睛地看着鱼标,等待那兴奋的一刻。想像晴好的夏夜,躺在麻绳做成的吊床上,看明亮的星星,一颗颗向天外划去。
  愈是想念,愈是对钢筋水泥的都市有一种陌生感。每日不绝于耳的喇叭声与灰蒙蒙的天空,总是让我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沮丧感。我怀念古人手持诗书,闲对火炉,独钓一江雪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可是,历史从来就是单程票,我们永远也回不到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即使有那样的环境,我们日益娇嫩焦躁的灵魂与身体,又如何适应?不知什么时候,想像也成了一种罪,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已有的生活。
  一群热爱自然并身体力行的人,邀请我去参加户外俱乐部,以最原始的状态,去亲近大江大河大山。我们背着行囊,用渐渐不知行走为何滋味的双脚,去亲近最深山处的原始森林,用嗅惯汽油与城市中特有的腐烂味的鼻孔,呼吸着“野生的空气。”
  好像有我同样感觉的不止一个。
  许多城市里,兴起了一轮新的造山造水运动。不但各个新建小区的名字里有山有水,真的在小区里,造了一些模型版的假山和池塘般大的小湖。虽然这近乎盗版的做法,有些可笑,但这对焦渴自然已久的都市人,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而那些靠山枕水的小区,都可以卖到一个近乎疯狂的价格。有人说,这是新城市运动。也许真的在都市流水线上生活一天的都市人,在一片山水面前,真的可以让焦躁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整。
  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房子成了他们生活的最重法码。有钱的人家,可以独处一片山间,前厅后院,楼上楼下,带私家花园和游泳池。而绝大部分的人,只会把拥有一个栖身之所,作为理想。
  一百多年前,中国有个生活很“小资”的人,写了一本《闲情偶寄》。从喝茶泡吧到看花听鸟,到女人的妆容行止,都列了许多格式。这个古典小资生活的代言人,描画出来的房子,依山傍水,雕窗画帘,花庭草篱,曲径明暗,适合于读书写作。这样的房子,建在山水之间,晨阅水起云烟,夜读星汉灿烂。据历考证,李渔当时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小康”,他所描绘的房子,大半只能落笔在纸上。前厅后院,带私家花园的房子,是任何人都能筑得起的么?
  江南富豪沈万三,造了一大片房子,就差半间,就能和最高领袖享受同一样的级别了。可是,盖房多了,也是罪,后来最高领袖参观过沈富翁的房子后,有些觉得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记恨在心,后来终于找个理由把这姓沈的给治了罪。沈万三如果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后悔得满地找牙。
  《圣经·以西结书》第40章到第43章,从“东门之式度”到“祭坛之式度”,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天上的圣殿。按照提供的数据,完全可以设计出这座圣殿的模样。从殿前的植树,到殿内物品的摆设,都一一详细道来。“殿在山顶上,四围的全界要称为至圣。这就是殿的法则。”想当初上帝这间超豪华的房子,就是要没有房子的人用来膜拜的。
  再回首,又读读《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的首句:“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意思是说“人不能没有衣服,就像身上不能不穿衣服。”靠,敢情这些年咱一直在裸奔啊。
其他文献
《创业家》第三期创业日志中曾经介绍过孔令博和他的电子菜单,当他在努力丰富产品系列和规划新的销售模式的时候,模仿者已经出现了……    再次见到孔令博,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位餐饮专家。  这几个月内,孔令博和他的团队拜访了北京大大小小几百家餐厅,销售产品是一个目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以及客户的需求。在上次和《创业家》记者聊天的时候,孔令博的兴奋来源于对电子菜单前景的无限美好想象,思维发散且跳
期刊
摘 要:2017年度湖南出品及湘籍导演或编剧参与创作的电影主要有动画片、喜剧片、惊悚恐怖及悬疑片、爱情片、公益片、纪实片等类型。其中,动画片展现了正义与邪恶之争;喜剧片结合湖南特色讲述了美食故事,诠释厨艺文化;恐怖惊悚片数量最多,重点关注了民俗风情和心理异相;爱情片阐释了当代都市青年的别样爱情;纪实片关注了精准扶贫;公益片彰显了人的自我救赎。总体而言,2017年度的湖南电影在商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
期刊
直到泡沫破裂了,人们才恍然大悟,新新经济依然要遵循以下原则:利润=收入-成本。    冬天前后,创业的环境和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似乎更加适应冬天的规则。接到无数朋友关切的问候:冬天对你有没有影响?听说视频网站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啊,你们可是重灾区啊,你准备怎么过冬?我总是微笑着说:我从创业那天就是冬天,我的体格早就适应冬天的温度了!冬天,不但不是我的大限,反而是我的机会!  拿我们行业来说,夏天的
期刊
大河南街    大河南街是安徽宿州这座古老城市的一条皱褶。我在这座城市里,已经生活了14年,但却没有几次去大河南街的经历。这到底是一个遗憾。昨天中午,我去邮局寄几份稿件,从邮局出来后,漫步在淮海路上。淮海路是新开的街道,两边竖起了这座城市的高大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应该是比较繁华的地段。可突然就想起了大河南街。我觉得应该去看看。大河南街,我不知为什么前边要有个大字。河南,从城市方位来看,恰恰该是河
期刊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晋西的小城祁县。上百家以玻璃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烟囱冒烟就说明工厂还开着,不冒烟的就是停产的。”范师傅手握方向盘说话的时候,我们正在驶进祁县城南的温曲村,这里是祁县玻璃企业集中地之一,往东的下申村、五里坡集中着祁县一半多的玻璃企业。路上人迹寥寥,高高耸立的烟囱数量代表着每户企业的规模,但是大部分烟囱已经不冒烟了。  “要是在以前,路两边都是下班
期刊
巴蜀之地,实在是很产土匪的地方,特别是重庆,国民党在那里安营扎寨不过几年,遗留的却是浓厚的匪气,到现在也无法抹去。而成都,在整个西南,算得上地理中心,因此在心理上颇多帝王之气;但比起老牌北京,在气势上又虚了几分。其实成都什么都不产,就产狡诈,成都的男人和女人小气得让人受不了。如今,巴蜀分家,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巴蜀本是两码子事,特别是从地域文化上考察,更应举双手赞成才是。  当代成都的文人,地地道
期刊
在医改的拐点上,生意机会前景乐观,但选择要谨慎。      在医疗这个壁垒最坚硬的领域里,很多投资者和实践者面临同样的障碍,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意机会可能转瞬而来,也可能瞬间失去,左右他们的正是政策之手。十年医改漫漫长路,正走在一个方向清晰、策略模糊的拐点上,对于那些敏锐的投资者和创业家来说,当然,机会来了。他们灵敏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但在这个风险像影子一样追随机会的领域里,政府之门打开时,如
期刊
攀比跟风、迷信名人,模式崇拜,团队疏忽……在梳理过去两年投资人的这些误区时,王先生发现自己很不幸地全部赶上了。    投资人王先生最近在家里待的时间明显长了,和妻子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他如今不用每天飞来飞去,也不用每晚去听各种人给他讲的鸡蛋变成鸡场的故事,就是以往热火朝天的投资人聚会,也比以往冷清了很多。以往的投资人聚会,每个人都眉飞色舞,最常见的情形是某人带着艳羡的口吻说,某某又出手了
期刊
一个野蛮生长的创业狂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旧在那里。    1995年创办“红高粱”,挑战麦当劳,名噪一时;  2002年,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获罪4年,2003年4月获假释出狱;  2004年,筹备郑州、北京红高粱快餐连锁店,未果;  2005年,红高粱中式快餐乔士烩面亮相郑州,不久郑州三家加盟店倒闭,红高粱被加盟商诉诸法院。  2007年,进军网络快餐,推出康酷食速,同年6月退出。  这是乔赢
期刊
写吃,是写手修炼内功时必须过的一关。写自然、写爱情、写人性,大概都不若写吃这一最原始本能见功力。现在再看梁实秋的散文,发现许多篇什都平淡直白,只有写吃的那一部分仍然让人回味。 功力不够的写手笔下的吃容易流俗,像吃饭时的吧唧嘴让人憎恶,所以我得小心翼翼一些。还是写汤吧。因了水的缘故,汤和茶一样,似乎自然就削减了滞重的物质性,透着清雅空灵,让写手觉得先天就占了一点便宜似的。 眼下在南方的太太小姐中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