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草木味”少点“荤腥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 文
  乡下人哪儿去了
  文/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
  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
  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
  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儿的,城市是肉馅儿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
  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
  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20世纪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出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帐。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是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
  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
  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
  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计、崇尚精明,每次和他们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木板、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博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保留着草木味。
  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是促销、跳楼甩卖,到处是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两个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的规矩,这死心眼儿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
  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吧。
  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
  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字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味,失踪的夏夜的萤火虫,又到哪儿去招领呢?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
  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
  满筐的嘤嘤鸡崽。
  
  阅读指引
  归来吧,乡下人
  ——《乡下人哪儿去了》内容赏析
  这是一篇乡村的赞歌。文章通过对城里人与乡下人生活的比较,告诉人们乡下人憨厚正直,城里人擅长算计;乡下人死心眼儿的犟,城里人崇尚精明;乡下人是草木味,城里人是荤腥味。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乡下人那纯朴的真情,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一、赞颂乡下人的淳朴与真情
  在作者看来,乡村有乡村的品格,它有着浓郁的草木味,它是“素馅儿的”。乡下人具有憨厚天真的性格,这正像沂蒙山区山谷间“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和“先欠后还”的交易方式,那些游贩们挑着担子翻山越岭把鸡崽送到千家万户,把赊下的鸡崽记在小本子上,等待来年开春再用鸡蛋顶帐。“来春见。来春见。”就是乡下人最天真的生意。还有,张中行在天津杨村一家糕点店,听掌柜说没收上来好大米就关店停业,对此,他很纳闷,而伙计却说,“祖上有规矩”。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乡下人不仅憨厚,而且十分淳朴。作者说这就是“乡下人”的涵义,由衷赞颂。
  二、贬斥城市人的“精明”与虚伪
  城市人是什么?是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博弈和争夺见长的人。城市人带有荤腥味,它是肉馅儿的,有点“呛鼻”,这就是城市品格。城里人做买卖和乡下人有着本质的差异,像沂蒙山区“赊小鸡”的情况在城里根本没有,代之而来的是,城市“大街上到处是促销、跳楼甩卖,到处是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这样的做法“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于是,作者说:“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计、崇尚精明,每次和他们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从叙述内容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城市人是贬斥的,厌恶城市人的虚伪,反感城市人的“精明”,因此说城里人的行为是“不怀好意”的,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的厌恶之情。
  三、怀念乡村那淡淡的“草木味”
  因为“城市人”擅长算计、崇尚精明,“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木板、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自然也就瘦了下来,这种格局的形成“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作者在文中写道:“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我们远去的草木味,失踪的夏夜的萤火虫,又到哪儿去招领呢?”在这里,作者反复写到了“草木味”“萤火虫”“露珠”等代表乡村景色的物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无比怀念之情。难怪文章结尾说:“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这就把作者对乡村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信奉“天真”,恪守“规矩”——《乡下人哪儿去了》细节揣摩
  作者为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加以表现,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沂蒙“赊小鸡”。为了突出农民的淳朴与天真,作者选取了一桩上世纪七十年代沂蒙山区农民赊小鸡的故事,他们那悠荡,拖长的吆喝声是何等的纯朴。他们把鸡崽赊给老乡,记在自己的小本上,等到来年春天再让老乡用鸡蛋来顶账。这在城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而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这就是乡下人,他们“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其实,乡下人的朴实也就表现在这里,正如乡下人之间互相借东西一样,从未有过任何凭证,但也从未发生过任何纠纷。因此,说乡下人所表现出的质朴与诚实是城里人难以比拟的。
  第二,商铺“挂幌子”。作者为了表现乡下人的诚实与纯洁的性格,列举了古代商铺在门前悬挂幌子的事例。幌子上有的书上“童叟无欺”,有的写上“言不二价”,作者则更欣赏第二幅,因为这样的幌子就昭示着“货真价实”,令人信任,给顾客以安全的感觉,这是传统社会中乡下生意人的做法。可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大街上到处是促销、跳楼甩卖,到处是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行人和顾客看到这些,非但没有好感,倒觉得是“笑里藏刀、不怀好意”,委实令人觉得有一种欺诈的感觉。这两个例子加以对比,更凸显出了城市人与乡下人的差别。
  第三,乡下人说“规矩”。传统的乡下人诚信、老实、懂规矩、不张扬,性格内敛。文章写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乡下人的特点。其中一例是“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两个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试想,如果每天要是炖上十锅八锅的不更赚钱吗?可是一旦破坏了原来的规矩,肯定会有不少顾客怀疑其真假,别说维持两百年,就是几个月也难以维持。还有一例是张中行先生去天津路过杨村,听说一家糕点有名,便“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于是,作者就说:“这祖上的规矩,这死心眼儿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事实上,乡下人如此“守规矩”,倒比城里人“跳楼甩卖”更能招引顾客,这就是城市人与乡村人的不同之处。
  城市乡村不相宜——《乡下人哪儿去了》艺术特色分析
  文章以《乡下人哪里去了》为题,表现了作者对乡下人的褒扬和对城市人的贬斥之情,在写作上,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城乡对比,突出主题
  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整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比来展现作者的爱憎之情的。文章开头几句,采取的就是两两对比的写法。“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儿的,城市是肉馅儿的。”作者把乡村描绘成草木味浓郁、素馅儿的,而城市则是荤腥味呛鼻、肉馅儿的。通过对比,写出了乡村人是诚实可爱的,城市人则是狡诈可憎的。再如作者将沂蒙山里人的天真与城市人擅长算计、崇尚精明相比、古代商铺的幌子与现代商家的跳楼甩卖做比、“五香酱羊肉”的规矩与优惠卡打折券相比,旨在说明现代城市需要怀念乡村,需要找回那纯朴的田园时光。
  二、多用短句,语言简洁
  采用短句的形式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另一特色。从整篇文章来看,除了三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句子稍微长一点外,其它语句均为短句,这些短句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简洁,而且有助于作者感情的表达。例如文章开始的8个句子全是短句,简明扼要地写出了乡下人与城市人各自的特点,句子排列整齐,读者一目了然。文章最后的12个句子也是短句,极其简炼地表达出了作者对乡下人的怀恋之情。
  三、列举事实,说服力强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列举了许多有关城市与乡村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自不同个性特点的实例,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如写沂蒙山区农民赊小鸡的事例,表现乡下人的天真与诚信,说服力很强。写老北京“月盛斋”的“五香酱羊肉”和杨村糕点的实例,意在表明乡下人守规矩的个性,令人信服。
  散文就是这样,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城市人与乡下人的差异;采用短句的形式,使文章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用事实来说话,令读者心服口服。文章通过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使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作者:高江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指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构造适当的函数与方程,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辅助函数与辅助方程性质的思想.  就中学数学而言,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许多有关方
期刊
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它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很多章节,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不等式部分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两个C级考点,占有很大的比重.不等式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高中数学各章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拟通过剖析典型题例,凸显考查重点,为高三学子的不等式复习指明方向.  一、“不等式”考查凸显多样性  例1已知函数f(x)=log
期刊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是一些事例的罗列,材料的堆砌,名句的简单引用,它应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更加睿智、更加深广的思考和探求。当至真至性的情思交汇融合时,智慧的火花才能常常迸发,凝聚成理性思考,闪现出思想蕴含,呈现出一种启人心智的理趣美。议论、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是否精彩,说理是否透彻,直接关系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那么,议论文如何说理呢?    一、假设说理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
期刊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合乎规范模式。大多数同学写议论文一般缺乏结构意识,文章疏漏松垮,缺乏论证力度。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一、总分式  总分式结构是指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总分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例如2010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莫堵源泉》,文章先由孟子的话引出总论点“莫堵源泉,它于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5分,共计70分)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a18+a19=0,则当Sn取得最大值时,n=________.  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n(n+1),则其前n项的和为________.  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3S6=13,则S6S9=________.  4.设等差数列{a
期刊
基本不等式和二次不等式都是C级要求,在高考试卷上必有体现,高考试卷上涉及到不等式相关知识点的试题占了较大的比重.不等式的复习可以从解不等式、用不等式和证不等式三个方面着手,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和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一、解不等式  我们面临的解不等式包括解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指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若不等式中含有参数,则必须进行必要的讨论.下面通过几例加
期刊
一、填空题  1.已知a=x2—x,b=x—2,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  2.如果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若a>0,b>0,a+b=2.则下列不等式:①ab≤1;②a+b≤2;③a2+b2≥2;④1a+1b≥2.其中成立的是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4.已知00且1x+
期刊
语文版块  我们知道,高考语文复习需要“拒绝平庸”,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战略,方能抢占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决战高考,不仅需要一种技术的应对,还需要一种艺术的把握。如此,我们才能稳重而又优雅地过好高三的应考生活。过去的一年,我们语文编辑人就是这样做的!不信,请看:  2011年7~8合刊刊载的“刊首语”《十八岁的高考》的主旨就是:不避平凡,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新材料作文“远
期刊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延续了近几年的传统,依然采取了“提示语+命题”的颇具“江苏特色”的命题形式: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絕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尽管该试题毁誉参半、争议不断,但这里我们还是不妨
期刊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列求和问题是数列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数列求和问题题型多变,思维要求高,是数列的一个难点.鉴于此,下面将数列求和问题的常见解题策略作一归纳,供2013届考生复习参考.  一、利用常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若所给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的多项式,此时可采用公式法求和,常用求和公式列举如下:  等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