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促进师生成长r——《声声慢》教学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一首词,这首词的风格与南渡之前的作品差异较大,而要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不算难,学生可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找寻答案,但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愁绪,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分析意象时生发出一些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答案与问题.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于学子的要求与平时作文要求无异,只是需要学子多一份积累与悟性,多一点感触与感动;因此在高考背景下,课堂内外教师的写作教学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不管有多少要求,基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对写作的发挥也有所不同,为了在高考写作上拿到基本分,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始终不能违背作文的一个准则便是不许偏题、离题,需要严格围绕高考作文的主题来进行内容的写作,因此,高考背景下的作文写作
当下语文教学因各种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忽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与创造性,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维度的教学与语文应试教育的实效,使语文教学趋于肤浅。而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出复杂化、立体化和多元化。应该引导对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的深度追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的审美境界,让语文课更有深度审美。   一、语文课应该有学生阅读的深度之美   语文课一接触到文本首先就是要学生阅读。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
闻一多的《红烛》是其第一部诗集的同名序诗,也是其代表作,无论是从体裁来看,还是从思想内涵来解读,都堪称经典之作,彰显了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渊博知识和昂扬斗志。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文本结构特点和主题奉献精神的解读,并强调这首诗结合了中外诗歌的双重优点。从形式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现代诗,具有外国诗歌情感表达强烈的特点;但说到中国诗歌的意象之美,除了开端那句李商隐的诗句,学生无法
类比阅读是通过比较文本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将两类阅读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推理关系,将学生思维导向纵向层次的认知推理和横向领域的知识转移的一种阅读方式.[1]《旅夜书怀》《
期刊
审美赏析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作品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利用它们设计专题练习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特点设计专题练习,让学生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一、整体感悟,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常运用各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又如运用白描、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专题板块,让学生整体感悟古诗
文学即人学,每一篇作品都饱含了作者或悲伤或快乐或遗憾或痛苦的情感.有人说,人到五十方能解杜诗.我相信这句话一定是真的,对我个人而言,唐代诗人中,最喜爱的莫过于李白了,他
期刊
写作并非是言词的堆砌,写作是个人思维的具象,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素材不足;议论文的结构框架过于模仿、松弛;写作逻辑性不强;写作理念不够具体和深入。针对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用书的相关内容,组织开展写作训练活动,为不断探索中学议论文写作,加强中学议论
教育家卡尔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说,提问是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而通过有效的提问措施,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满足感与参与感,提升了学习的自信,这将极大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再投入,形成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此外,初中生作为青春期的孩童,自信心的培养对其学习生活及性格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
期刊
诗性的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育的诗性是追求的高度。教育中触摸诗一样的文字,谱写诗性课堂的华章,使每项教学活动都能洋溢着诗意,是每位教师理想的课堂生活。虽然诗歌作为高深的文本样式,除在文学的圈内产生文体价值吸引之外,本身已经不再与大多的普通人发生直接的关系。虽然绵延久远的诗教传统或有失落,但诗性教育的追求目标从不曾放弃,诗教理论中“思无邪”的情感呈现原则,以及品经典诗词、赏文学风采的学习方法,仍不断作
一篇文本进入教材总是有原因的,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大雁归来》这篇作品,节选自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代表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此文也曾被选入统编版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以及鲁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1]一篇文章获得多个版本语文教材的青睐,其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本文的主题是环保,这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