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的诊治

来源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ALP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伴累及血液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淋巴细胞调亡过程出现异常,导致淋巴细胞稳态失衡进而出现免疫系统失调,增加淋巴瘤的患病风险.ALPS患者以肝脾大、淋巴组织增生为显著表现(占患者的69%),大约四分之一的患者除淋巴器官增殖外并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初始诊断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或Evans综合征,少有患者最初表现为淋巴瘤[1].诊断或疑似诊断ALPS需满足两项必需诊断指标并附加一项主要或次要诊断指标,详见表1.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AT/R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的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男13例,女6例.根据患儿确诊时的年龄分为两组(<3岁组和≥3岁组),其中<3岁组7例,先予全身化疗,至患儿年龄>3岁或疾病进展,则予以放射治疗;≥3岁组12例,先予放射治疗,后予化学治疗.结果 截至2020年8月30日,19例患儿中有10例患儿存活(52.6%),9例患儿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合并培门冬酶相关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提高其诊治水平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9例ALL化疗合并培门冬酶相关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32例以腹痛起病,1例以呕吐起病,1例以乏力起病,无症状者5例;10例患者合并呕吐,5例合并腹胀,7例合并休克.中重度患儿多合并低钠血症、感染及低蛋白血症,差别较轻度患儿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型患儿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异常、低钾血症
目的 总结55例婴幼儿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 总结2004年1月-2019年6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5例婴幼儿KHE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出血的密切观察和护理;严格输血规范,保证输血安全;加强药物护理,保障用药安全;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结果 随访6个月至16年,治愈45例(81%)、显效6例(11%)、有效2例(4%)、无效2例(4%).结论 个体化阶梯序贯治疗小儿KHE疗效确切,积极有效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
目的 探讨circ0075829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Sanger测序和RNase R消化实验检测circ0075829环化位点序列及环化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NB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中circ0075829表达水平;应用siRNA和慢病毒分别敲减和过表达circ0075829;采用细胞克隆形成技术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TCA)观察NB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全自动蛋白质印迹定量(Wes)法验证circ0075829对MAPK通路(ERK、JNK
目的 回顾性评价61例儿童Burkitt淋巴瘤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9年12月-2019年12月我科符合入组标准病例纳入研究,2009-2014年期间采用改良NHL-BFM95方案、2015-2019年后采用改良B-NHL2015国内方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疗效及COX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61例患儿中位年龄7.9 (1.8-15.5)岁,男50例(82%),女11例(18%),男、女比4.5∶1.5年EFS为(84.7±4.7)%,5年0S(91.2±3.8)%.Ⅱ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我院儿童实体肿瘤收治情况,为儿童实体肿瘤的防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五年间我院14周岁以下467例新发儿童实体肿瘤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7例儿童实体肿瘤患者初次就诊科室各异,儿外科共收治205例,占43.9%,其次是儿内科98例,占21.0%;男性238例,女性229例,男女之比为1.04∶1;0~3岁病例数占比最高为52.9%,11~14岁年龄组最低为9.0%;手术/活检率99.1%;病理诊断率100%;良性肿瘤353例,占比7
目的 探讨伴血小板减少的先天性糖基化异常(CDG) Ⅰa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CDG-Ⅰa型婴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男性患儿,生后即发现血小板减少,生后2月出现进食困难、呕吐、腹泻、食欲下降、活动少、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四肢肌张力低下,小下颌.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轻度肾功能损害.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副鼻窦及右乳突内见长T2信号影,小脑半球体积缩小,脑沟增深、增宽,小脑萎缩.尿有机酸、血氨基酸正常.基因测序显示PMM2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点c.557G>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分析并随访2年内219例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男性122例,女性97例;婴儿组76例、幼儿组88例(两组合占74.9%),儿童组55例(25.1%).在首发症状中,发热123例(56.2%),咳嗽81例(37.0%),其中117例首诊为呼吸道感染.在45例患儿的病原学相关检查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25例(55.6%),病毒IgM抗体阳性27例(60.0%).66例患儿行调节性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均异常.17例行基因检测,
1病例资料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可见陈旧性瘀斑,无其他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2.50×109/L,中性粒细胞0.98×109/L,血红蛋白76.0g/L,血小板123.0×109/L.骨髓细胞学示幼稚淋巴细胞占94.4%,考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式细胞学示87%细胞为恶性B系淋巴细胞,该群细胞白血病相关免疫表现特征为TdTCD19+CD20+ CD34+CD10+CD58+CD38+CD44-CD24+CD200p+CD56p+,考虑为急性淋巴细
期刊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儿童年发病率约为4/10万~5/10万,略高于成人.临床表现多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肉眼易见的出血、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风险以及家长为减少出血而限制患儿正常活动等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儿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ITP的治疗不能仅以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作为决策依据,还需要结合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衡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