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修辞视域下的政府形象传播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媒体的不断普及,为危机议题和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也给了公众参与危机事件、自主评价政府行为的机会,这无疑给政府部门的危机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于危机管理的修辞视角,将政府的形象传播和危机修辞理论联系起来,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河南形象传播为个案,从危机反应速度、危机反应策略、危机传播渠道、危机动态控制和媒体话语修辞等方面考察河南政府部门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形象传播策略,以期为其他地方政府机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机修辞;危机情境;政府形象传播;河南形象传播
  一、危机修辞与危机情境
  危机修辞是修辞学的视角下的危机管理,关注危机发生后危机组织的“信息”传播,主张通过话语或符号资源等危机反应策略实现危机组织的形象管理和辩护,代表性理论为Coombs的“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
  所谓的危机情境,其实就是危机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特定情境。不同的危机事件,因其成因、环境、公众期待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危机情境的特殊性。Coomb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危机修辞研究中引入“危机情境”的概念,根据危机情境的四个维度将危机划分为“受害型”“事故型”和“错误型”三类,認为危机组织应对照具体的危机情境选择危机反应策略。
  二、危机反应策略与政府形象传播
  政府形象是政府行为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公众心中的总体评价,主要由政府行为和公众对政府的认知评价两个方面构成。而政府形象的传播,除了包含政府自身行政行为外,还需要借助媒体对政府行为进行解释[1]。也就是说,政府的形象传播,不仅跟政府自身有关,还与媒体对政府行为的认知有很大的关联。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对危机情境的判断和应对策略的选择均属于政府行为,经由媒体新闻报道的解释和传播,在公众心中形成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雏形。在自媒体时代,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危机议题急速传播的渠道,也使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自媒体重构了媒体环境,促成了危机传播阵地的社交化和公民意识的觉醒。这都为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政府在危机中的形象塑造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危机事件中,受“挤出效应”影响,公众会因对政府某方面的表现印象深刻而掩盖对其他方面的感知,进而扩大为整体形象特征,导致以偏概全、以点代面[2]。因此,危机事件中政府行为常会产生超出常规的影响。如果政府的危机反应合理有效,将会“转危为机”,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正面传播,反之则会造成政府的负面形象,引发新一波的舆情,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三、“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的河南政府危机反应策略
  2019年12月起,由“新型冠状病毒”而引发的肺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积极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危机的干预和管理。
  本文以1月21日至2月12日与河南有关的核心危机议题为样本,对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危机情境和危机反应策略进行了梳理。
  由表1可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与河南相关的危机主议题1个,子议题共11个。其中,子议题中主要的危机类型为“事故型”,其次是“受害型”,“错误型”最少。从百分比来看,“事故型”危机占54.5%,“受害型”危机占27.3%,“错误型”危机仅占18.2%。在危机反应策略方面,除“硬核河南涉嫌虚假宣传”等极个别危机议题没有进行官方回应外,其他的危机议题中,“受害型”危机以提供“指导性信息”和“调整型信息”为主,辅以“危机不存在策略”对谣言进行澄清;“事故型”危机因在“非典”时期政府有不良声誉而以“压抑屈辱策略”为主;“错误型”危机也以“压抑屈辱策略”为主。
  为了进一步考量危机情境和危机反应策略的关联性,笔者对样本议题中的危机情境变化和危机反应策略进行了进一步比对。由表2可知,在所有的危机子议题中,危机情境的变化并不是特别大,“政府的监督问题”和“疫情治理不人性化”一直是主要的危机情境。而河南政府部门提供的“指导型信息”和“调整型信息”,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而“压抑屈辱策略”的大量使用也符合Coombs的危机反应理论要求,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和对公众情绪的关注。
  四、危机事件中河南政府形象传播策略
  河南省长期被妖魔化,被贴上了“偷井盖的”“骗子”等地域标签,政府形象和地方形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在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河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危机反应策略,在诸多的地方政府中脱颖而出,“河南硬核”“来抄河南作业”等话题数次登上微博和抖音热搜,对河南政府的正面形象塑造十分有利。
  (一)危机反应快速
  在危机事件中,危机应对效果与危机反应速度成正比。如果危机议题传播的过程中,政府没有及时发声,将会给谣言急速传播的空间,加重公众的恐慌情绪,加大危机应对的难度。在这方面,河南省的相关部门做得较为出色。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公开肯定“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后,事件开始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1月21日,河南省省长尹弘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同日河南省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1月22日,河南省卫健委公布河南省130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和525家发热门诊名单。1月23日,全面排查武汉甚至外来人口并暂停娱乐活动。1月25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截至2月12日,郑州市共发布防疫通告14条,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公众的好评。
  从危机议题的反应速度来说,几乎所有的危机议题应对的时间都在24小时以内,其中“郑州某小区限制租户入小区”这一舆情危机,涉及医护人员,5小时之后“郑州发布”上发布了事件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这样的速度无疑是在与时间赛跑,舆情还没发酵,就已经解决于无形。   (二)危机反应策略合理
  “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起源地不在河南,因而对河南政府而言,“新冠肺炎”可以定性为“受害型”危机事件。但从样本研究看,本次事件的危机情境相对复杂,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许多的子议题因指控和怀疑或政府部门人员的不当行为导致,又属“事故型”或“错误型”危机。所以,样本危机议题时间段内,“新冠肺炎”事件属“受害型”“事故型”和“错误型”的交叉危机。
  根据Coombs的危机反应理论,“受害型”危机以提供“指导型信息”和“调整型信息”为主;而“事故型”和“错误型”危机则应该以“压抑屈辱策略”为主。河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危机反应策略,基本符合Coombs的危机反应理论。尤其是“压抑屈辱策略”的大量运用,体现了河南政府部门踏实的工作作风,有助于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凸显了政府机构正面的危机处理态度和诚意。
  (三)危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危机传播渠道与危机议题的来源有着很大的关系。自媒体时代,政府以传统媒体为平台的信息传递过程是单向度、缺乏互动的[3],无法满足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基本诉求。除了新闻发布会、媒体受访这些传统渠道外,新媒体已经成为危机信息发布的主流阵地。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充分认识媒体环境的基础上,调动一切能发声的渠道进行危机信息传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除了召开7场疫情相关新闻发布会(截至2月12日)外,河南省政府利用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微博“@河南政府网”和微信公众号“河南发布”每天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展和防治信息进行多条推送,而地方县市和相关职能部门,也都纷纷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及相关媒体,进行疫情防治措施等信息的披露。
  河南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硬核防疫”的相关危机信息的宣传。因地制宜进行疫情防治的“乡村传播”,是河南在危机传播中的一大亮点。从“无情横幅”到短信顺口溜,从乡村广播到电视台硬核警告,从《致武汉返豫老乡、武汉来豫同胞的一封信》到教育局《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危机信息传递的渠道丰富多样,既符合农业大省的实际,又带着浓厚的人情味,满足了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心理期待,对政府形象和地方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危机传播动态控制能力强
  危机事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动态跟踪和干预。一方面,在同一个危机事件中,随着舆情的发酵,会产生谣言和新的危机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需要根据前期的危机应对效果,及时反思和修正危机应对策略。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紧跟危机事件的议题,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反应,还善于对危机进行预警,提前将危机化为无形。
  1月26日曝出“天价大白菜”议题,1月27日涉事超市已被处罚50万元,并以万邦市场放量供应的方式保障菜价;1月31日“双黄连可抑制新冠肺炎”话题登上新浪热搜,2月1日利用官方披露渠道引导人们理性使用双黄连;2月12日朋友圈曝出港区一干部违规聚众饮酒并殴打小区执勤人员的信息,2月13日“郑州发布”已经公布了事件调查和处理方案。一旦出现对有关舆情的指控和怀疑,立即有针对性地修改疫情防治通告。这表明,相关部门不仅对危机议题进行了精确预判,还对舆情进行了动态跟踪,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干预。这样的危机研判和处置,被网友称为“谣言还在穿鞋,真相已跑到了终点”,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危机动态控制方面的实力。
  (五)媒体话语修辞构建恰当
  媒体作为危机事件中连接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在政府危机信息的传播和政府形象的構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在政府危机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十分被动,随着媒体的觉醒和公众态度的转变,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关键角色逐渐被重视。媒体的话语修辞,主要是指对危机事件中的新闻文本、言说方式和呈现方式。在历次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大多会采用“修辞幻象”和“原型构建”的方式来实现其话语构建,此次也不例外。媒体的话语修辞和政府的危机修辞相辅相成,形成了危机事件应对效果的最大化。
  “修辞幻象”是由明尼苏达大学的欧斯特·鲍曼教授提出的,指通过制造一个非常美好的“幻象主题”,促使公众产生对“虚拟现实”的认同,实现对公众的劝服[4]。“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河南媒体通过“最帅的逆行”“一线医生日记”“民族大义”等新闻报道,塑造了一个个英雄和集体形象,实现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题营造,在实现新闻报道教化功能的同时,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更加宏大的主题上,唤起公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政府和国家正面积极的形象。
  除此之外,“原型构建”也是媒体报道在构建政府或国家形象方面的一大利器。“尚德原型”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型”,依托中国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来实现。“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媒体报道了不少河南优秀企业、群体的善举,如胖东来超市慈善良心卖家、巴奴巨款支援武汉、姐弟俩土豆粉免费为医护人员供餐、河南贫困县农民徒手挖刨为武汉捐葱5万公斤等。这些报道塑造了一个个“尚德主义”原型,树立了“河南没输过一场民族大义”的正面形象,对疏导公众的情绪和扭转政府形象十分有效。
  总之,尽管河南省政府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从危机修辞的角度上看表现出色,在政府形象和地方形象的正面构建方面成效明显。危机事件尽管特殊,但只要政府部门的危机应对态度真诚,危机反应策略及渠道合理,并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就能在危机管理中占据主动地位,构建正面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J].现代传播,2005(4).
  [2]袁慧侠.新媒体语境中社会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基于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5(11).
  [3]时燕子.以“多元对话”建构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管理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7(8).
  [4]李思屈.传播的“修辞幻象”与广告效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
  (尹晓楠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方雪琴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王 谦
其他文献
音乐是通过声音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既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课程,又是陶冶情操和丰富审美体验的课程。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也在加速推进,引入了一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微视频环境下,各种音乐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给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打开了新思路。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多为单纯的技术练习,且脱离音乐的规律和理论知识,许多学生苦练音乐技术,但却
期刊
【摘要】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媒介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娱乐至上的媒体文化,也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内容上变得平面和浅薄,媒体奇观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现将妈祖文化作为个案研究,以媒体奇观理论为视角,揭示传统文化在当代所遇到的传播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种传播困境提出建议。在当代社会,只有保留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美感,摒弃形而下的奇观再现,以人为本,守正创
期刊
【摘要】该文以大量确凿的史料,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报刊的性质、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与大革命时期新闻战线上的一系列斗争。现有的中国革命史、党史和新闻史的一些论著,对这一时期党中央机关报的研究缺乏清晰的论述,该文从新闻史料的不同角度再现当时不同派别报刊之间的较量。  【关鍵词】早期党的机关报;共产党人的新闻斗争;新闻史实的订正  中国共产党承载人民的重托,历经百年奋斗,终于把中
期刊
为了更好地顺应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推动音乐教育的现代化、高水平发展,我国高校及教师应当科学总结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方针,全方位推动音乐教学课程的模式创新和音乐教学法的科学探索。  由陈蓉编写的《音乐教学法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一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研究方面的经典专著,得到了德国奥尔夫基金会和瑞士达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方式,标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组织传播与社会动员的独特功能。现从肯定性、否定性两个向度出发,结合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此次社会治理中标语的合理性以及政府社会治理水平进行考量,发现疫情治理中政府积极采用线上组织传播平台传播标语等优点,但是部分标语语言表达不规范甚至存在导向错误等问题,暴露出部分行政人员潜意识中仍旧是“我号令你照办”的行政理念及其行政能力不强等问题。
期刊
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此环境的短视频应用快速崛起,以其强交互性、灵动性和便捷性而快速成为网络社交及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短视频自身会受到文化内涵及技术的限制,其在受众群体及新闻价值传播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功能制约。而短视频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从呈现方式上的重组与回归。短视频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受到青睐,在此环境中,如何与社交网络抢深度和拼手速成为各家媒体面临的大考,而在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李小莹教授著、现代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一书,正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有机结合传播学和音乐学两大学科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音乐编辑与传播的创新发展和系统化建设。该书以大量实际案例解析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新媒体音乐所面临的现状进行了深刻阐释,并依据传播学的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由张德瑞、孔雪梅主编的《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一书集中讨论了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为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推进的策略分析提供了科学化的、专业化的意见与建议。该书从现状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出发,运用语言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融合
期刊
【摘要】舆论在演变过程中会因舆论生态失衡而出现舆论分化与冲突的情况,这与媒體报道方式、舆论环境、受众媒介素养与心理等元素息息相关。一方面,舆论冲突违背了公共理性,但另一方面,舆论冲突也是为了维护公共理性。以孙杨拒检事件为个案,论述舆论冲突与公共理性的关联性;深层次、多角度反思与分析舆论冲突的成因;进而基于公共理性和规则意识,从多层面提出舆论融合与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论冲突;孙杨事件;公共理性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非遗是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民俗性、文化性与非物质性特征逐渐与日常生活疏离,脱节于现代社会,陷入了社会认知及传承的困境。新媒体时代,线上影像展、非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传播模式提升了非遗能动性,在自媒体、互联网中掀起了“非遗热”,为非遗传播及发展呈现了新方向。但是,在此传播与发展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