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老家在山区,山里的农民远离市镇,没有固定菜场,农民很少食用鲜鱼,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总用一碗姜丝泥鳅干代替,即使到了现在,鸡鸭鱼肉,虾蟹鳗鳖全有,这碗风味独特的泥鳅干,仍是大家的最爱。
小时候住在位于杭州湾南岸上虞外婆家的,那里河流纵横,池塘遍布,盛产海鲜河鲜,活蹦乱跳。有鳞的、无鳞的、带壳的、穿甲的、肉肉的,早市河鲜为主,晚市海鲜居多,大家几乎什么都吃,就是不吃泥鳅。小时候不知泥鳅是啥滋味,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吃。一次我大着胆子问舅舅,舅舅想了一下说,那东西大概只有要饭的才吃呢。
我第一次吃泥鳅,是在老家,那时我们刚回山里,大哥为我们接风,烧了一桌的菜,其中就有一碗姜丝泥鳅干,直到今天,那滋味记忆犹新。
我以前从来没吃过泥鳅,看到黄黄的姜丝里夹杂着扭曲变形的泥鳅干,我心想,新鲜的活泥鳅都没人赏光,这黑不溜秋的干泥鳅还会好到哪儿去?困难时期嘛,物资短缺,大概实在没有别的可以招待,弄点泥鳅凑凑碗头。出于好奇,我在姜丝堆里夹起一根细细的小泥鳅往嘴里送,它们好像没剖,连着苦胆,一定好苦,万一不好吃,就偷偷吐掉了事。
泥鳅靠近嘴边,一缕异香钻入鼻孔,这是久违了的熏鱼香,很是受用。泥鳅塞入口中,含着姜丝微辣的鲜味顿时传遍味蕾,口中就有津液渗出,细细一品,那里面的鲜香甜辣立刻充斥两颊,好似嚼着火腿丝,不但颇有咬劲,而且回味无穷。虽然明知有鱼骨,口中却没有鱼刺的扎口感,也没有我担心的苦味。与鲜鱼比较,口感滋味独成一格。就连那细细的姜丝,因为沾了泥鳅的光,也呈现出一阵鲜辣的味道。
乡下人为什么喜欢吃泥鳅干呢?有一段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山民在地主家做长工,每年晚稻扬花以后,稻田都要出稻坑,让田水从稻坑里流出,这叫搁田。搁过的田板出水后,稻脚就会硬实,不容易倒伏,晚稻燥田收割后,很快就可以种麦了。原来稻田里泥鳅,全部钻到有水的坑沟里。长工翻犁稻田的时候,会在稻坑边捡到许多泥鳅。他把每天捡来的泥鳅养着,让老婆赶集时带回家。
家里泥鳅多了吃不了,聪明的老婆像过年烤烘米粉糕一样,先把泥鳅倒在红镬里爆,然后用炭火谷壳烟熏,做成两面黄的鱼干收藏。吃前先浸泡,再用清水漂洗,以生姜做调料,既去泥腥,又提口味,左邻右舍吃了都说味道鲜美。
长工嫂的泥鳅干加工和烧煮方法,很快就传到了周边,后来不但泥鳅这样加工,就是溪塘水沟里捉来的白条、石斑、鳜鱼等小杂鱼也可以这样做:红镬爆,糠烟熏,加工成不烂不糊的“鱼壳儿”,成为农家家常菜。山区农村,家里来了客人,没地买鱼,招待客人,用泥鳅干,一样热情,一样丰盛。你看,肉是自家腊的,鸡是自家养的,蛋是平时积的,瓜果蔬菜都是屋前舍后种的,豆面是从上门行贩担上买的,加上这鲜美的泥鳅干,浸浸泡泡,就有了一桌荤素搭配,又独具山区农家特色的美味佳肴。
住在大溪两岸的农民,天天和水打交道,出了许多捕鱼好手。儿时有小鸬鹚之称的村民陈正太说,泥鳅产地不同,品质的差异很大,其中海涂泥鳅最次,田里的泥鳅为中等,山溪用长笼网张接的质量最好。捕鱼人张文阳说,大溪里、活水塘、流水沟用竹簾倒凹接的泥鳅杂鱼也不错,只要烹饪时火候掌握得好,都能烧出美味。火候掌握不好,泥鳅容易解体,影响菜品。要烧出大镬美味完整的泥鳅干,制作上是有套路的。
首先,泥鳅滑溜非常,没法剖洗,得在滴了香油的清水中,饿养一天,排尽体内的泥沙杂物,这样做既去除泥腥味,使肉质更结实;其次,以红镬烧爆,不能用滚汤氽,将泥鳅倒入红镬,马上加盖,直到镬内没有爆动的声音,冒出鱼香,才能打开镬盖,再将泥鳅小心倒在米筛上,保证泥鳅整体完整。红镬爆的泥鳅,保持了原汁原味,所以特别鲜香;爆过的泥鳅放在铁鏊(平镬)里烙,使泥鳅肉质熟透表皮结硬;最后用糠烟熏烘,用砖石搭一个简单炉膛,点燃火炭,上面盖上谷糠,把泥鳅放在铁筛里,摊平后搁到火上,让糠烟慢慢熏烤,火头不能太旺,要视烘烤情况翻动,直到泥鳅烘干。焙成两面有些焦黄,用手一掰就断,两指搓捻,连骨都碎,细看鱼体已经发泡,闻之鱼香扑鼻,用手掂之体轻若无,放在嘴里细嚼,没有骨感,肉质鲜美,这样的泥鳅干才算上品。山村宴席,泥鳅都来自田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食用泥鳅干,乃享受天然之物也。
烹调泥鳅干,前期处理是关键,先用滚汤浸泡,再用清水漂洗,然后沥去水分。泡是使泥鳅干松软的关键,并且去除烟气。泡要掌握时间,只要达到松软程度即可,否则过多的损失营养成分和鲜美口味。用清水漂洗,可使泥鳅中的黄汤去净,一般要漂洗五六遍,才能去掉苦味,切勿大搅大捞,破坏形体,最后沥去水分待用。然后将生姜切丝当配料,山里人大多不耐辣,姜丝得用开水汆过。
烹制泥鳅干以煮为好,不需用盐,大铁镬内放入一层姜丝、大蒜、小葱和少量辣椒打底,铺上一层泥鳅干,如此反复几次,在最上面以配料封顶,加入黄酒米醋去腥,浇上熟猪油,可使肉质滋润,用老抽着色,加味精、红糖吊味提鲜,高汤浸没配料,合上镬盖,用大火烧开,小火焖煮三个小时,煮到看不见明汤即可。开盖后去掉小葱大蒜,用大镬戳轻轻翻匀上盘。一碗鱼香扑鼻,乡土风味十足的泥鳅干便呈现在眼前。
在老家,有种食品“五虎擒羊”,非用泥鳅干配不可,少了它,就没了特有的香味。清明、七月半、除夕夜,菜肴可以随便增减,独独不能缺泥鳅干,它无法用其它东西替换。除了用姜丝做配料外,还可用嫩扁豆炒,或者单做。大小鱼儿都有刺儿,但经过糠烟充分熏焙的泥鳅干,连鱼骨全都变酥了,鱼肉一起咀嚼下咽,不会扎舌戳喉。
有人教我辨别泥鳅干好坏的技巧,一看、二闻、三掂掰、四口尝。色泽焦褐,个体完整而弯曲;闻之鲜香绵长无异味;以手掂量,体轻硬朗;一掰即断,断口肉质疏松;用齿咬嚼,鲜美而不扎口的才是正宗。体重僵直掰不断,气味异常,肉体如咸鱼者,都不是本地的特产。
小时候住在位于杭州湾南岸上虞外婆家的,那里河流纵横,池塘遍布,盛产海鲜河鲜,活蹦乱跳。有鳞的、无鳞的、带壳的、穿甲的、肉肉的,早市河鲜为主,晚市海鲜居多,大家几乎什么都吃,就是不吃泥鳅。小时候不知泥鳅是啥滋味,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吃。一次我大着胆子问舅舅,舅舅想了一下说,那东西大概只有要饭的才吃呢。
我第一次吃泥鳅,是在老家,那时我们刚回山里,大哥为我们接风,烧了一桌的菜,其中就有一碗姜丝泥鳅干,直到今天,那滋味记忆犹新。
我以前从来没吃过泥鳅,看到黄黄的姜丝里夹杂着扭曲变形的泥鳅干,我心想,新鲜的活泥鳅都没人赏光,这黑不溜秋的干泥鳅还会好到哪儿去?困难时期嘛,物资短缺,大概实在没有别的可以招待,弄点泥鳅凑凑碗头。出于好奇,我在姜丝堆里夹起一根细细的小泥鳅往嘴里送,它们好像没剖,连着苦胆,一定好苦,万一不好吃,就偷偷吐掉了事。
泥鳅靠近嘴边,一缕异香钻入鼻孔,这是久违了的熏鱼香,很是受用。泥鳅塞入口中,含着姜丝微辣的鲜味顿时传遍味蕾,口中就有津液渗出,细细一品,那里面的鲜香甜辣立刻充斥两颊,好似嚼着火腿丝,不但颇有咬劲,而且回味无穷。虽然明知有鱼骨,口中却没有鱼刺的扎口感,也没有我担心的苦味。与鲜鱼比较,口感滋味独成一格。就连那细细的姜丝,因为沾了泥鳅的光,也呈现出一阵鲜辣的味道。
乡下人为什么喜欢吃泥鳅干呢?有一段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山民在地主家做长工,每年晚稻扬花以后,稻田都要出稻坑,让田水从稻坑里流出,这叫搁田。搁过的田板出水后,稻脚就会硬实,不容易倒伏,晚稻燥田收割后,很快就可以种麦了。原来稻田里泥鳅,全部钻到有水的坑沟里。长工翻犁稻田的时候,会在稻坑边捡到许多泥鳅。他把每天捡来的泥鳅养着,让老婆赶集时带回家。
家里泥鳅多了吃不了,聪明的老婆像过年烤烘米粉糕一样,先把泥鳅倒在红镬里爆,然后用炭火谷壳烟熏,做成两面黄的鱼干收藏。吃前先浸泡,再用清水漂洗,以生姜做调料,既去泥腥,又提口味,左邻右舍吃了都说味道鲜美。
长工嫂的泥鳅干加工和烧煮方法,很快就传到了周边,后来不但泥鳅这样加工,就是溪塘水沟里捉来的白条、石斑、鳜鱼等小杂鱼也可以这样做:红镬爆,糠烟熏,加工成不烂不糊的“鱼壳儿”,成为农家家常菜。山区农村,家里来了客人,没地买鱼,招待客人,用泥鳅干,一样热情,一样丰盛。你看,肉是自家腊的,鸡是自家养的,蛋是平时积的,瓜果蔬菜都是屋前舍后种的,豆面是从上门行贩担上买的,加上这鲜美的泥鳅干,浸浸泡泡,就有了一桌荤素搭配,又独具山区农家特色的美味佳肴。
住在大溪两岸的农民,天天和水打交道,出了许多捕鱼好手。儿时有小鸬鹚之称的村民陈正太说,泥鳅产地不同,品质的差异很大,其中海涂泥鳅最次,田里的泥鳅为中等,山溪用长笼网张接的质量最好。捕鱼人张文阳说,大溪里、活水塘、流水沟用竹簾倒凹接的泥鳅杂鱼也不错,只要烹饪时火候掌握得好,都能烧出美味。火候掌握不好,泥鳅容易解体,影响菜品。要烧出大镬美味完整的泥鳅干,制作上是有套路的。
首先,泥鳅滑溜非常,没法剖洗,得在滴了香油的清水中,饿养一天,排尽体内的泥沙杂物,这样做既去除泥腥味,使肉质更结实;其次,以红镬烧爆,不能用滚汤氽,将泥鳅倒入红镬,马上加盖,直到镬内没有爆动的声音,冒出鱼香,才能打开镬盖,再将泥鳅小心倒在米筛上,保证泥鳅整体完整。红镬爆的泥鳅,保持了原汁原味,所以特别鲜香;爆过的泥鳅放在铁鏊(平镬)里烙,使泥鳅肉质熟透表皮结硬;最后用糠烟熏烘,用砖石搭一个简单炉膛,点燃火炭,上面盖上谷糠,把泥鳅放在铁筛里,摊平后搁到火上,让糠烟慢慢熏烤,火头不能太旺,要视烘烤情况翻动,直到泥鳅烘干。焙成两面有些焦黄,用手一掰就断,两指搓捻,连骨都碎,细看鱼体已经发泡,闻之鱼香扑鼻,用手掂之体轻若无,放在嘴里细嚼,没有骨感,肉质鲜美,这样的泥鳅干才算上品。山村宴席,泥鳅都来自田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食用泥鳅干,乃享受天然之物也。
烹调泥鳅干,前期处理是关键,先用滚汤浸泡,再用清水漂洗,然后沥去水分。泡是使泥鳅干松软的关键,并且去除烟气。泡要掌握时间,只要达到松软程度即可,否则过多的损失营养成分和鲜美口味。用清水漂洗,可使泥鳅中的黄汤去净,一般要漂洗五六遍,才能去掉苦味,切勿大搅大捞,破坏形体,最后沥去水分待用。然后将生姜切丝当配料,山里人大多不耐辣,姜丝得用开水汆过。
烹制泥鳅干以煮为好,不需用盐,大铁镬内放入一层姜丝、大蒜、小葱和少量辣椒打底,铺上一层泥鳅干,如此反复几次,在最上面以配料封顶,加入黄酒米醋去腥,浇上熟猪油,可使肉质滋润,用老抽着色,加味精、红糖吊味提鲜,高汤浸没配料,合上镬盖,用大火烧开,小火焖煮三个小时,煮到看不见明汤即可。开盖后去掉小葱大蒜,用大镬戳轻轻翻匀上盘。一碗鱼香扑鼻,乡土风味十足的泥鳅干便呈现在眼前。
在老家,有种食品“五虎擒羊”,非用泥鳅干配不可,少了它,就没了特有的香味。清明、七月半、除夕夜,菜肴可以随便增减,独独不能缺泥鳅干,它无法用其它东西替换。除了用姜丝做配料外,还可用嫩扁豆炒,或者单做。大小鱼儿都有刺儿,但经过糠烟充分熏焙的泥鳅干,连鱼骨全都变酥了,鱼肉一起咀嚼下咽,不会扎舌戳喉。
有人教我辨别泥鳅干好坏的技巧,一看、二闻、三掂掰、四口尝。色泽焦褐,个体完整而弯曲;闻之鲜香绵长无异味;以手掂量,体轻硬朗;一掰即断,断口肉质疏松;用齿咬嚼,鲜美而不扎口的才是正宗。体重僵直掰不断,气味异常,肉体如咸鱼者,都不是本地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