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风味叫茨菰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江南的人福气匪浅,既坐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來江水绿如蓝”的良辰美景,又享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丰饶物产,就连郊外野塘也不甘落寞,自有“水八仙”飨客——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有老天眷顾,江南人当然有底气不时不食,有道是: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菰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
  在“水八仙”中,茭白清淡爽脆,莲藕脆嫩鲜甜,水芹清香爽口,芡实圆滑软糯,荸荠甜脆可口,莼菜丝柔滑顺,菱角香糯宜人,唯独茨菰如同个性强烈的失意隐士,且不说味道微苦,还跟别的蔬菜合不来,若与别的蔬菜同煮,茨菰反而更加清苦涩口。
  能上餐桌,亦能零食
  茨菰肉质沙绵,粉中带涩,涩里泛苦,苦外存甘,滋味繁复,接茬递进,而且茨菰无论烹煮多久,自始至终有模有样,不会像南瓜、土豆之流糜烂如泥。聪慧的江南人深得食材驾驭之道,当然有办法扬长避短,将茨菰的长处发挥至淋漓尽致。
  茨菰可以爆炒、红烧,也可以煮汤。不管采用什么烧法,都会诠释茨菰是“嫌贫爱富”的富贵菜。原因无他,茨菰是“瘦物”,其苦涩唯有动物油脂和高温方能驯服。然而,茨菰搭配何种肉食也大有讲究:家禽和鱼虾之类的白肉鲜美有加,有弄巧成拙之虞;牛肉味道浓烈,却与茨菰背道而行;羊肉虽能祛除苦涩,但茨菰会反过来吸收羊膻味,呈现难以名状的酸不拉几味;最是猪肉与茨菰相得益彰,取长补短,招牌菜肴莫过于浓油赤酱的茨菰烧肉。
  江南人心思精致细密,煮饭烧菜也概不例外,茨菰要选黄皮白肉多汁的“苏州黄”,猪肉要用五花三层的肋条肉(俗称五花肉),且茨菰与五花肉数量以四六开搭配为宜,茨菰增之一分则会喧宾夺主,减之一分则会平淡无奇。
  烹饪时,将五花肉切成块状,焯水去除血污和肉腥味,再将茨菰劈成两半,一同投入铁锅,加清水、黄酒、老抽、酸梅、陈皮、葱姜、八角、桂皮,大火煮开后改用中火焖至猪肉酥烂,待茨菰吸入肉汁,再加砂糖翻炒至汤浓粘稠,便可出锅装盘。
  酱红的五花肉沁入茨菰的清香,少了几分油腻,香醇厚实,滑嫩弹牙。黄白的茨菰吃透肉汁,粉糯丰腴,颇有嚼头和劲道,若隐若现的苦涩忽略不计,“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当然,茨菰并非离开猪肉就不能出彩,外脆里嫩的拔丝茨菰便是一例。将茨菰洗净去皮去顶芽,滚刀切块敷上菱粉,再将蛋清与菱粉搅拌成糊,接着茨菰块从蛋清糊中滚过,复又敷上菱粉,入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冷却。在锅内倒入色拉油、砂糖,用小火熬制并不断搅动,砂糖融化成糖浆,待能拔出丝时,立即将茨菰块倒入翻炒,边翻锅边撒入芝麻,二三分钟后收汁即可装盘上桌。
  茨菰能上餐桌,亦能零食,在没有薯片的年代,油氽茨菰片便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在过去,每到隆冬季节,苏州观前街路边就有小贩支起大油锅,将切成薄片的现腌茨菰炸成金黄色,苦涩物质经过高温破坏,茨菰立刻变得喷香爽脆。
  油氽茨菰片要趁热食用,炸空带气泡的最佳,只要开吃,就根本停不下来,连赴港定居40年的刘嘉玲都心心念念,每次回乡探亲必要大快朵颐。如今,油氽茨菰片在精细化管理的繁华都市已是难觅踪影,烧烤店里倒是有了新潮吃法,用细盐腌渍茨菰薄片两分钟,两面都刷上牛油上炉烘烤,别有风味自不必说。
  茨菰之味,苦尽甘来
  除了食物之外,江南人在情感上与茨菰也是难舍难分。《本草纲目》将茨菰称为慈姑,曰“慈姑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望文生义,茨菰自带母性,含辛茹苦哺育儿女,怪不得天生带着苦味。茨菰从每年11月下旬开始采收,一直到来年2月才结束,北风越是强劲,滋味越是醇和,且茨菰富含淀粉,不易变质,可以储存数月,是兵荒马乱年代的“救荒本草”。
  茨菰个头与乒乓球大小相仿,上有一根弯曲的顶芽,形似如意,旧时民间为了讨口彩,全家团圆的年夜饭自然少不了它。过年祭灶神要供奉饴糖,茨菰和荸荠也是必备之物,谐音为“自顾不及”,寓意灶神吃了之后,就没空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
  “茨菰叶烂别西湾, 莲子花开不见还。”作为适应性极强的水生植物,茨菰从中国东北到越南都有分布,并非江南水乡专有的乡土农产。然而,茨菰又是孤独的,除了江南和广东,其他地方把茨菰当做食材的并不多见。
  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说过:“茨菰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他又在《咸菜茨菰汤》里提到,自己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真难吃。有一年到沈从文家去拜年时留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从文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茨菰苦,乡情更苦,因为久违,汪曾祺在京城的黄昏中倍加想念家乡的茨菰。北方人不识茨菰,汪曾祺去菜市场买茨菰,总有人问他买的是什么,答称茨菰,又问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只有江南人心领神会,这是一种滋味,叫做茨菰。年轻人喜欢甜,老年人更爱忆苦。茨菰之味,不是人人欣赏,欣赏之人也非从一开始就钟情,只有人到中年才会开始慢慢接受。从抗拒到回味,需要漫长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茨菰,爱土,爱水,只苦自己,不苦别人,苦后回甘,苦尽甘来。
其他文献
The flagship project of China-Malaysia cooperation is twin industrial parks: China-Malaysia Qinzhou Industrial Park (CMQIP) in Qinzhou,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Malaysia-China Kuan
期刊
广西桂林资源县的八角寨又名云台山,群山犹如鬼斧神工般的天成,集险、峻、雄、奇、秀、幽于一身,不仅是徒步穿越的最佳线路,也是一般游客可以轻松进入的旅游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8个翘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范围4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见,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評为中国最美丹霞之一,被人们称为“丹霞之魂”。  摄影:肖云良  图源: 桂林丹霞八角寨景
期刊
In north China, there is a vibrant ethnic group. They are recognizable by their high and pronounced cheekbones. They have always been known for their valiancy and skillfulness in battle. Ever since an
期刊
The foundation of the CCAACU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but also strengthen art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You and I walk the streets
期刊
1957年的夏天,江苏邳县陈楼乡农民张友荣为饲养员克扣料粮的事情,在山墙上用锅灰画了一幅题为“老牛告状”的漫画,后来县领导们认为这件事情可以作为做好思想工作的新鲜事物而大力推广。从那时起,邳县形成了“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的局面。  195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邳县第一个实现壁画县的宣传报道,周恩来总理批示:“邳县画得好!”从此邳县农民画普及全国,“农民画”一词也应运而生。“老牛告状”
期刊
Located in Fangchenggang city, Guangxi, Jiangshan Peninsula is an integrated sightseeing spot with tourism, sports, and leisure areas. At this so-called “tourist resort and sports paradise”, you can w
期刊
一生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明代旅游达人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览遍名山大川。1637年,徐霞客游历广西上林县时,已经50岁了。他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中对上林大明山有多处描述:“遂穿山腋而北,于是北行陂陀间,西望双峰峻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  这是徐霞客与大明山打的第一次照面,别过大明山,进入上林,徐霞客在这里停留了54天,是其在广西境内驻留最久之地,留下了近1.4万字的游记。 
期刊
停泊岛(Pulau Perhentian)的英文名字中的“Perhentian”在馬来语中有“停泊”的意思,顾名思义,这里就是一个让人停歇游憩的岛屿。据说是因为在泰国人和马来人的贸易史中,停泊岛就曾是一个专门让来往客船歇脚补给的岛屿。  热情与安静,大小停泊岛  马来西亚吉隆坡每天有数班飞机到哥打巴鲁机场,从哥打巴鲁机场乘坐每一个小时就发一班车的639路公交车,摇摇晃晃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搭
期刊
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农历三月十二,蒲庙的花婆节。五圣宫前,粥铺一开,长队十里,花婆施粥,乡亲祈福,乐哉悠哉。  传说,花婆是壮族的儿童守护神,专管赐花送子之事,在南宁蒲庙,花婆节既是求神祈福的日子,也是建圩、开圩的重要时刻。蒲庙人尽皆知的“花婆”原是一位在河边卖粥的阿婆的名字,如今则
期刊
对于稻作文化影响深远的民族来说,开耕是一年一度的头等大事。劳作和耕种季节开始的信号或许是国王与“麦霍仙女”洒向耕田的第一把种子,或许是师公伴着远古深邃的祭神乐曲跳起的第一支舞,或许是“圣牛”吃下的第一口农作物,农民将这样的信号作为节日,作为属于春耕独有的礼仪。礼成之时,人们便带着向上天祈求的祝福,开始新一年的耕种。  三遍海螺声响起后,御耕节仪式正式开始,“御耕王”扶犁出发,走在中间,前后两张犁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