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揭露了它们矛盾性的根源实质上是自然人与所处社会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纯洁的爱;世俗的爱;矛盾;人的自然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红字》和《呼啸山庄》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其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曲相似的乐章。他们描写了两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纯爱和世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层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制约。桎梏的宗教和物质至上的世俗观念是造成两个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两个悲剧故事,暴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主题。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使读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美人及其社会的状况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在两篇文章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到底什么是爱情?人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着爱情的真谛。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情作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晶和精神产品,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双方感情的纯洁和诚挚。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守,还是现实社会的奴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都代表着欧洲传统,是两首爱与恨的长歌。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是意义深远的,使读者对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反映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英格兰的一桩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在转往美国波士顿的途中失踪了。在将近两年的寡居生活中,她与本郊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并相爱了。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两个相互般配的彼此都很优秀的年轻人之间,产生在自发的相互的,没有威逼与利诱的情感之间。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世界上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虽然男女主人公因为违反了清教教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两人的感情没有随多年的惩罚而有所淡化,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做过的事,有它本身的神圣性。我们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彼此这样说过”。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纯真爱情,一方面,不论是从美国建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来看,还是从现代的理性观点来看,
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两人的举动受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前者来看他们的爱情是值得支持和称赞的。而海丝特与其丈夫齐灵渥斯的爱显现出了一定的世俗性,海丝特虽然出身于古老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齐灵渥斯为妻。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齐灵渥斯只是她法律上的丈夫。正如她所说“我感不到爱情,而且我也没有装过;他谋害了我!他害我比我害他厉害得多!”
《呼啸山庄》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自幼寄人篱下,饱尝痛苦和屈辱,变得粗暴,疯狂和冷酷。在他那冷峻,阴郁的外表下潜伏着如地下岩浆般炽烈的热情,那就是对凯瑟琳痴狂的爱。[4](P668)同样凯瑟琳也深深地爱着希斯克利夫,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的生活中心思想就是他”, “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爱是至纯至净的,是超凡脱俗的。而凯瑟琳和林顿的爱情带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色彩。凯瑟琳出于对地位和财富的向往,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林顿是当时一切名声,财富,教养的代表。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二、纯洁的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性
《红字》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两男一女的爱情纠葛来探讨感情问题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世俗之爱将战胜自然之爱,因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法律道德及习俗传统的捍卫。然而在精神上,自然之爱能打败世俗之爱,因为它是心灵的真实呼唤,它会脱离理性的束缚,超越世俗偏见,超越空间的界限,超越生存与死亡。通过两种爱存在的矛盾性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三个主人公在矛盾中挣扎徘徊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及复苏。
《红字》中的两段感情深刻的反映了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性。海丝特是两种爱情矛盾的中心人物,她出于对情人的忠诚无论如何都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她坚定地说:“我永远也不会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然而当他发现了齐灵渥斯的真实身份时,她又不得不答应不去揭露丈夫的真实身份,,显示了她对丈夫的忠诚。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显示了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性。读者从故事的结局得到的结论就是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生活中,婚姻战胜了爱情;精神上,爱情却能挫败婚姻。在作家眼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要折磨人直至生命终结。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凯瑟琳有着因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背叛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的经历,都有着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痛苦经历。最终两人都背叛了自己法律上的丈夫”。 世俗之爱和单纯的爱情往往是矛盾的,甚至于背道而驰,这给人的感情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无奈,辗转其中,却终究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出路。
三、两种爱的矛盾根源——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纳撒尼尔·霍桑和米莉·勃朗特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都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红字》和《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品,因此两篇作品中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的矛盾其根源实质上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两种爱的抗争揭露的是自然人与社会制度以及世俗偏见的抗争。 《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他的博学在牛津都享有盛誉。作为一名成功的宗教人士,他就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化身。然而这样一个忠实于清教的清教徒却违反了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教规——通奸。这在世人的眼中是多大的罪行。同时这也就注定了他短暂而又惨淡的一生将要成为与社会中黑暗的宗教势力作斗争的一生。因而他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矛盾。正是通过主人公无限的痛苦,作者为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昭示人们在对社会的抗争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要自救而不是等待上帝的拯救。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必须要选择是生存还是灭亡,要生存就要隐藏内心的真爱,忍受宗教的压迫和无爱的婚姻。
《呼啸山庄》中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受到压抑,无法释怀,而变成了疯狂的报复者。通过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呼啸山庄》中的两位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成为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叛者,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屈服的纯洁高尚的爱情昭示着他们对所处的被金钱操纵的旧时代的顽强反抗。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两部爱情悲剧,向世人展示了纯爱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脆弱。个人与社会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就会想方设法改变此种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在心中纠缠不清,然而他们最后做出与世俗社会决裂的决心,直接导致了两个爱情悲剧的发生。“人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有其社会属性“真实的人,是一个个的生命存在,生命的人的现实本质。然而又必须超越生命,转过来去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才使人变成了‘人’”。因此即使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的境界。人性的爱来源于人的内心,也许现实可以击倒人的肉体,夺取人的生命,但那种纯真的,超越肉体的精神的恋爱却永远不会被毁灭。正如海明威所说:“人不是为打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参考文献:
[1][3][6]霍桑. 杨万,候巩译. 红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胡铁生. 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的人格对比评析 [J]. 学术论坛,2005 (12).
[4]任子峰,王立新. 欧美文学史传:下册[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艾米莉·勃朗特. 方平译. 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9]王裴. 《呼啸山庄》与《红字》中主人公情感世界之比较[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9).
[8]缪春旗.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0]胡铁生. 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 宁夏社会科学,2006.
[11]泰纳. 《英国文学史》序言[A].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2]胡铁生.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5).
[13]Ernest Hemin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House, 1966.
关键词:纯洁的爱;世俗的爱;矛盾;人的自然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红字》和《呼啸山庄》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其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曲相似的乐章。他们描写了两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纯爱和世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层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制约。桎梏的宗教和物质至上的世俗观念是造成两个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两个悲剧故事,暴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主题。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使读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美人及其社会的状况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在两篇文章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到底什么是爱情?人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着爱情的真谛。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情作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晶和精神产品,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双方感情的纯洁和诚挚。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守,还是现实社会的奴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都代表着欧洲传统,是两首爱与恨的长歌。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是意义深远的,使读者对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反映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英格兰的一桩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在转往美国波士顿的途中失踪了。在将近两年的寡居生活中,她与本郊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并相爱了。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两个相互般配的彼此都很优秀的年轻人之间,产生在自发的相互的,没有威逼与利诱的情感之间。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世界上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虽然男女主人公因为违反了清教教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两人的感情没有随多年的惩罚而有所淡化,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做过的事,有它本身的神圣性。我们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彼此这样说过”。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纯真爱情,一方面,不论是从美国建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来看,还是从现代的理性观点来看,
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两人的举动受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前者来看他们的爱情是值得支持和称赞的。而海丝特与其丈夫齐灵渥斯的爱显现出了一定的世俗性,海丝特虽然出身于古老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齐灵渥斯为妻。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齐灵渥斯只是她法律上的丈夫。正如她所说“我感不到爱情,而且我也没有装过;他谋害了我!他害我比我害他厉害得多!”
《呼啸山庄》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自幼寄人篱下,饱尝痛苦和屈辱,变得粗暴,疯狂和冷酷。在他那冷峻,阴郁的外表下潜伏着如地下岩浆般炽烈的热情,那就是对凯瑟琳痴狂的爱。[4](P668)同样凯瑟琳也深深地爱着希斯克利夫,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的生活中心思想就是他”, “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爱是至纯至净的,是超凡脱俗的。而凯瑟琳和林顿的爱情带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色彩。凯瑟琳出于对地位和财富的向往,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林顿是当时一切名声,财富,教养的代表。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二、纯洁的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性
《红字》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两男一女的爱情纠葛来探讨感情问题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世俗之爱将战胜自然之爱,因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法律道德及习俗传统的捍卫。然而在精神上,自然之爱能打败世俗之爱,因为它是心灵的真实呼唤,它会脱离理性的束缚,超越世俗偏见,超越空间的界限,超越生存与死亡。通过两种爱存在的矛盾性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三个主人公在矛盾中挣扎徘徊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及复苏。
《红字》中的两段感情深刻的反映了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性。海丝特是两种爱情矛盾的中心人物,她出于对情人的忠诚无论如何都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她坚定地说:“我永远也不会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然而当他发现了齐灵渥斯的真实身份时,她又不得不答应不去揭露丈夫的真实身份,,显示了她对丈夫的忠诚。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显示了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性。读者从故事的结局得到的结论就是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生活中,婚姻战胜了爱情;精神上,爱情却能挫败婚姻。在作家眼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要折磨人直至生命终结。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凯瑟琳有着因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背叛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的经历,都有着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痛苦经历。最终两人都背叛了自己法律上的丈夫”。 世俗之爱和单纯的爱情往往是矛盾的,甚至于背道而驰,这给人的感情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无奈,辗转其中,却终究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出路。
三、两种爱的矛盾根源——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纳撒尼尔·霍桑和米莉·勃朗特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都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红字》和《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品,因此两篇作品中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的矛盾其根源实质上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两种爱的抗争揭露的是自然人与社会制度以及世俗偏见的抗争。 《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他的博学在牛津都享有盛誉。作为一名成功的宗教人士,他就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化身。然而这样一个忠实于清教的清教徒却违反了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教规——通奸。这在世人的眼中是多大的罪行。同时这也就注定了他短暂而又惨淡的一生将要成为与社会中黑暗的宗教势力作斗争的一生。因而他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矛盾。正是通过主人公无限的痛苦,作者为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昭示人们在对社会的抗争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要自救而不是等待上帝的拯救。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必须要选择是生存还是灭亡,要生存就要隐藏内心的真爱,忍受宗教的压迫和无爱的婚姻。
《呼啸山庄》中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受到压抑,无法释怀,而变成了疯狂的报复者。通过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呼啸山庄》中的两位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成为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叛者,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屈服的纯洁高尚的爱情昭示着他们对所处的被金钱操纵的旧时代的顽强反抗。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两部爱情悲剧,向世人展示了纯爱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脆弱。个人与社会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就会想方设法改变此种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在心中纠缠不清,然而他们最后做出与世俗社会决裂的决心,直接导致了两个爱情悲剧的发生。“人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有其社会属性“真实的人,是一个个的生命存在,生命的人的现实本质。然而又必须超越生命,转过来去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才使人变成了‘人’”。因此即使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的境界。人性的爱来源于人的内心,也许现实可以击倒人的肉体,夺取人的生命,但那种纯真的,超越肉体的精神的恋爱却永远不会被毁灭。正如海明威所说:“人不是为打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参考文献:
[1][3][6]霍桑. 杨万,候巩译. 红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胡铁生. 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的人格对比评析 [J]. 学术论坛,2005 (12).
[4]任子峰,王立新. 欧美文学史传:下册[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艾米莉·勃朗特. 方平译. 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7][9]王裴. 《呼啸山庄》与《红字》中主人公情感世界之比较[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9).
[8]缪春旗.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0]胡铁生. 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 宁夏社会科学,2006.
[11]泰纳. 《英国文学史》序言[A].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2]胡铁生.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5).
[13]Ernest Hemin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House,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