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红色梦.东方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沉积心底的沂蒙家乡
  
  王沂东的大多数作品是沂蒙地区的人物和景色,都来自他对故乡山水的真切感受。
  1955年,王沂东出生于山川秀丽、民风质朴的山东临沂。他上中学前,几乎每个假期都回老家,经常去摸鱼、逮野兔、捉迷藏,度过最快乐的时光。多年后,他仍对家乡的每一泓小溪、每一条小路、每一块瓜地、每一片树林记忆犹新。1978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恢复招生,考题是《平凡岗位》,他画了一位在水渠边凿石头的老汉,别的考生异口同声说他跑题。结果,他却以高分从2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王沂东1982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次年,他创作了直面沂蒙老区的《沂蒙山组画》。
  该组画包括《母与女》《1946年》、《王玉贞》《歇晌》《赶集》《沂蒙人家》等,是王沂东最熟悉的沂蒙家乡。因为他很早就留心过田野里勤劳敦厚的农民,组画集中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的看法,是他向“写实主义”风格迈出的坚实一步。《母与女》中的母亲弓身背负麦秸,女孩跷脚用力上托,母女深情溢于画外。该画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王玉贞》中的少女眼神羞怯、身形疲惫,展露着农家女的善良、朴素和坚强,该画1984年参加了“法国第十六届世界艺术节”。《古老的山村》中的金色麦垛、红“福”字以及学骑自行车的青年,充满乡民对祥和生活的企盼、对山外世界的渴望,该画1985年获“全国青年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该组画中的《歇晌》在北京华辰春拍推出,估价达300~350万元。
  但王沂东并没有一直关注农民的艰苦,因为他发现:“乐观地活着”是农民最根本的品质。
  王沂东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的《新娘、婚礼系列》,融化着农民的欢快气氛。北方农村的婚礼热烈张扬,与平常日子反差极大。作品里的新娘或羞涩、或期待、或惶恐、或无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未来的憧憬之中。2008年,该系列的2006-2007年作《闹房No.2-吉祥烟》在香港苏富比以1298万港元(折合人民币1142万元)成交;2006年,2005年作《醉新郎》在北京华辰以418万元成交,该画后于2007年、2009年上拍,成交价升至616万元、683万元;2010年,1995-1996年作《山里的新娘》在香港佳士得拍至842万港元(折合人民币724万元)。
  真情的自然流露,被王沂东奉为最高艺术准则。
  童年的回忆,是王沂东感触最深的灵感来源。2006年,在中国嘉德以341万元成交的1992年作《初雪》,便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1年,他和两个弟弟去看望二十多年前的母校。他们找到唯一保留下来的教室,在院子里堆放的旧桌椅上,用小刀刻下的痕迹仍然清晰,童年的情景立刻浮现眼前。《初雪》正是他以6岁的女儿为模特,回忆儿时踏雪的声音。此件之外,他1988年作《微风》,1990年作《惊蛰》《远雷》,1991年作《春寒》《惊鸟》《风停了》,1992年作《天边的云朵》,1994年作《早春的雪》《沂蒙娃》等,也都以女儿为模特再现童年记忆。
  王沂东称自己“并非完全的现实主义,而是带有一点浪漫主义,也带有一点理想主义”。
  为了让作品中的人物妥帖地表现主题,王沂东选择模特相当苛刻,构思好的形象经常会沉淀一两年,再根据需要去人群中“抓取”。在他看来,模特的品位及情绪表达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主题必须由有不同个性的模特完成,绝不能替代。1992年获“中央美院20世纪中国回顾展”优秀奖的《蒙山雨》,即是如此。1991年春节,他再访沂蒙山的一处村庄,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在黑色巨石上,他脑中突现一幅奇妙的画面:山峦上两位姑娘,一倾头注视远处山谷,一双手上举、呈祈雨状。他当时的构图极为清晰,甚至想好了人物的衣着。直到第二年,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就餐,面前闪过的一个女孩正中自己的构思。后来请女孩做模特,果然与想象非常契合。
  集中寄寓了王沂东唯美理想的少女,是他作品的主角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创作的《少女系列》相继拍出高价。
  1995年作《待嫁的女孩》,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98万港元成交,后于2010年在北京诚轩拍至571万元;1997年作《静静的河谷》,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以662万港元成交;2001年作《瑞雪》,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120万元成交;2002年作《泉》,2010年在中国嘉德以896万元成交;2004年作《红绣球》,2010年在北京匡时以1232万元成交;2004年作《心事》,2010年在上海天衡以672万元成交;2005年作《远方来信》,2010年在中国嘉德以1792万元成交;2006年作《远方来信》,2008年在际华春秋以1067万元成交,2007年作《约会春天》,同年在北京保利以907万元成交;2008年作《一抹白云》和2010年作《春袭羽萍沟》,2010年在北京保利分别以896万元和1456万元成交。
  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直让王沂东激动和兴奋。他说:“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是句老话,但的确是真理”。他扎根沂蒙山画家乡和乡亲,体验着山里人“视而不见”、城里人“听而未闻”的美好,表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浓重的乡情。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不断侵蚀着古老乡村,他的描绘却像一首悠远的歌,吟唱着对纯朴文化的留恋,唤起了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
  
  二、引西泽中的形式美
  
  王沂东作品的色彩特征极为鲜明,成交的前40件中以红色为主调的达30余件,“中国红”是他最突出的特色。
  王沂东最早接触的“红色”,是很红的政治题材。他童年正值“文革”,那时谁能画好毛主席就很了不起。他看中学门口有块大影壁,壮胆向校长请求画主席像。他蹬着梯子画了一个多星期,结果得到了不少人夸奖。1975年,他从山东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他的《沂蒙新春》入选“建军五十周年美展”,该画描绘沂蒙山老区过年贴对联,满是红色的军民鱼水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沂蒙山组画》,他的构思仍然强调文学性,总想“用画讲点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美术界大力推崇形式美,王沂东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形式感。
  为了回避画面的情节,王沂东创作了大量肖像和人体作品。西方油画大师作品,给了他许多营养:他从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中,感受到窗口漫射光的微妙;他在莱勃尔的《不相称的夫妇》中,体会到轻松笔调下的严谨造型。他创作于1984年的《历史系大学生》,以平面装饰方法与人物气质融合,展示出纯正的古典画风;他创作于1986年的《刘二叔》和《铁蛋》,是直接学习伦勃朗的结果;他创作于1988年的《穿锦缎衣服的妇女》《清代女子肖像》等,模糊了人物的身份与背景,力求用写实技法建立画面的抽象性。2006年,创作于此期的《窗前的女人体》在浙江中财以215万元成交,两年后,他的1988年作《女人体》在中国嘉德以224万元成交。
  王沂东艺术风格的重要转折点,是1987年赴美国访学。
  在美国,王沂东认识了西方绘画积累的技巧,领略了西方油画语言的精到。他穿梭于纽约各大美术馆之间,对西方古典油画爱若至宝。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100多平米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维米尔的《弹吉它的人》,他赞叹道:“整幅画无一处废笔、败笔,节奏和韵律的控制都恰到好处”。不过旅美一年多,因为失去了创作赖以生存的土壤,他非常苦闷。虽然他曾努力适应环境,但找不到一点乡情、听不到一点乡音。在美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即使唐人街也少有中国的感觉。看过了精美绝伦的大师作品,也看到了大量被“忽悠”出来的垃圾,他更加自信:中国的东西不差,未来在写实路上一定能达到很高水平。1988年,他毅然放弃合约,提前回国。
  王沂东坚持认为:“画中国题材,还得在中国”。
  回国之后,王沂东对写实绘画道路更加坚定,创作出一批反映民族内涵的作品。他借鉴中国绘画传统的墨、线、平面感、晕染等技法,把古典情调和现代意识融在一起。他创作于1988年的《江南女子》,借鉴了中国传统壁画、民间年画趣味;他创作于1989年的《冬天的阳光》,运用中国画墨法描绘山石,产生了沉郁深厚的效果;他创作于1991年的《蒙山雨》,嫁接了中国画的“积墨法”和“积色法”,营造出朦胧意境;他创作于1992年的《有这么一个小院》,在自然形态中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因素。
  王沂东借鉴最成功的中国元素是色彩。
  红色是王沂东的最爱,几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金、白、黑与红的对比和渗透,成为整体布局的一部分。从1990开始,他反复借用民间年画中的红色,与强烈的阳光交织出强烈的冲击力。王沂东作品大量富于层次的黑和白,则直接传承了中国水墨画中的“墨色”变化。三种典型的中国色彩,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尤其在他的《新娘、婚礼系列》中,光线与明暗的巧妙分布,既充满了伦勃朗式的庄重,又强调了东方式的喜庆。
  当然,王沂东的中国油画,决非“画了红颜色、画了新娘”那么简单。
  王沂东作品的亲切感,来自中国的现实和本土传统,他以中国人的服饰、手势、动态为载体,浓缩了“属于他自己或者他那个人群的一股劲儿”。王沂东将中国民间的平面色彩,融进西式写实绘画的三度空间,对应着唯美、宁静和温情。实际上,“靠具体的形像来说话”只是王沂东绘画之表,在他写实的内里,还蕴藏着很深邃的抽象感。这种抽象,不是纯粹地追求色彩或者线条的感官刺激,而是在糅和中西两个古典传统之后,获得的深刻品质。
  
  三、中国绘画的“实力”派
  
  最早购买王沂东作品的是美国人。1986年,美国藏家哈夫纳到中央美院油画系看画,刚撤回的一个展览正好放在办公室里。他翻到王沂东的一件小幅人体,特别想买下。当时卖画被看成丢人的事情,系秘书找到王沂东问价,他当即理直气壮地回绝。哈夫纳以为他在玩价格战,说:“多少钱都可以”,他更生气:“说过不卖,怎么这么讨厌!”哈夫纳因为一直惦记着王沂东的那幅画,特意派中间人问他是否愿意去美国留学。两个月后,他收到“奥克拉哈马州立大学”的访学邀请函,得到全部费用资助,由此促成了他的美国之行。
  王沂东的古典技术和中国题材,很受西方藏家推崇。
  1987年,王沂东参加了哈夫纳在纽约哈默画廊组织的“中国当代油画大展”,参加了加里弗尼亚的“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家作品展”。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使西方收藏家大为震动,他们没有想到,最传统的西方古典绘画技法,竟在中国被掌握到如此高度。同年9月,王沂东在哈夫纳画廊举办个展,他的写实画风得到了更多赞誉,“合众国际社”评论他的《酱豆腐》说:“写实主义大师王沂东画的这只碟子,逼真得好像能从桌子上拿起来”。由于目前欧洲从事写实油画的艺术家不多,表达深刻情感的写实作品尤为可贵,王沂东感动了许多欧洲人。一位比利时人收藏过他的几幅作品后,执意去北京拜访。因为他从王沂东作品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女性的质朴、人性的宽厚中,得到很大快慰,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调整陈列位置,体验不同的感受。
  王沂东的作品不仅感动了西方人,在国内艺术拍卖市场开启时,就以不菲的价格捷足先登。
  1992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中国当代油画专场,王沂东的《风停了》以25.3万港元成交;两年后,他的《春风》在中国嘉德以11万元成交;1998年,他的《新娘》在香港佳士得以65.8万港元成交;1999年,他的1997年作《静静的河谷》在香港佳士得以73.5万港元成交;2004年,他的《山喜鹊》在北京翰海以93.5万元成交;2005年,他的《沂蒙娃》《深山里的太阳》在中国嘉德分别以132万元、506万元成交,成为中国写实油画拍卖市场崛起的标志。
  2006年,王沂东作品拍卖成交量剧增,44件作品的总成交额为5731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18件。其中,2006年作《我心中的远方》在北京翰海以671万元成交;2007年,其作品拍卖势头继续飙升,43件作品的总成交额为8019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19件、超过500万元的有7件。其中,2004年作《纯真年代》和2007年作《约会春天》在北京保利分别以935万元、907万元成交,1993年作《沂河水》在纽约苏富比以626万元成交、2005年作《醉新郎》在北京翰海以616万元成交。
  2008年,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王沂东仍有29件作品总成交额为5559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11件、超过500万元的有3件。其中,2006-2007年作《闹房No.2-吉祥烟》在香港苏富比以1298万港元成交,2006年作《远方来信》在际华春秋以1067万元成交,2004年作《红绣球》在中鼎国际以847万元成交,2009年,王沂东18件作品的总成交额为3614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10件。其中,2005年作《醉新郎》在北京保利以683万元成交;2010年,王沂东作品拍卖极为强劲,52件作品的总成交额达1亿3482万元,超过500万元的有13件。其中,2005年作《远方来信》、2010年作《春袭羽萍沟》、2004年作《红绣球》、2001年作《瑞雪》分别以1792万元、1456万元、1232万元、1120万元成交。
  王沂东作品价格的激增,与“写实画派”的受捧同步。
  2004年春,王沂东和艾轩不约而同地想到:团结起来、扩大写实绘画的影响力。他们回北京与杨飞云一拍即合,10月,13位颇具实力的北京画家成立“北京写实画派”。在“第一届北京写实画派年展”上,王沂东展出了《纯真年代》《山喜雀》等作品。2005年,陈逸飞等加盟,该画派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在接下来的两届“中国写实画派年展”上,王沂东的《深山里的太阳》《心愿》《沂河边上》《我心中的远方》等,大放异彩。不久,这些作品在市场热拍,其中《纯真年代》《深山里的太阳》《我心中的远方》成交价都超过500万元。
  王沂东在写实道路上的坚韧求索,是作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根本。
  在美国,王沂东曾为交房租画了些怪画,署名“查余”(茶余)送到一家不熟的画廊。但他越来越觉得心慌,很快将其撤回。他觉得,西方正是因为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才感到写实作品的可贵,所以写实主义的生命力永远不可能终结。近年,国内美术界的新观念、新思潮、新画风不断涌现,写实主义绘画受压,甚至被看作过时。王沂东反倒认为,反对“油画应该赏心悦目”很可能摧毁民族的审美力。王沂东坚守写实,温和地对抗着当代美术潮流,他并不认为“讲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落后的观念,反而仍将它看作有价值的创作原则。他绘画的典型人物和场景,续接了中国绘画数千年来的审美理想,在追求幸福、希望和美感的平民品性中,符合了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因“赏心悦目”而沉醉其中。
  王沂东说,画家永远不要去糊弄人,他坚信“高技术的才是好东西”。他认为写实在于实力,需要下很大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他所称的“实力”,既包括画家的经历、情感和思想,也包括复杂的技术含量、严谨的造型手段。他严谨的写实,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架设了沟通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写实油画群体凝聚力的不断扩大,王沂东的中国红与中国结,吸引力会一路水涨船高。(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他是一名共和国将军,带过兵、打过仗,心中装有百万雄兵;他又是一名极具造诣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凌空下笔,以气运腕,取象不惑,写得一派天然。他就是文韬武略的崔根峰将军。  崔将军,1943年出生于中原大地——河南省临颖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63年入伍,历任班、排、连、营、团、师、军各级领导职务,少将军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长城书画院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高级顾问,中国
期刊
近来藏界有两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在中国嘉德2011春拍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联合夜场上,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顺便提一句,此画作是1946年86岁的齐老送给60大寿的蒋介石的,题有:主席寿。近年来中国书画的价格如同大宗商品牛市一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以中国之大,本土消费之强劲,商业手段之大胆,捧出个中国毕加索也不足为奇。在此
期刊
笔者喜欢收藏紫砂老壶,其收藏原则是以老为主,名家为上。因为老壶承载着紫砂发展的轨迹,是研究紫砂史的实物佐证。家藏老壶中有一件是清末的作品,属名作名刻,深受笔者喜爱,现详细介绍给大家:  此壶高10.8厘米,宽14.5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8.8厘米,容量400毫升。用老的紫泥制作,砂质温润细腻、做工精湛、包浆厚重自然,表面的玉质感极强,壶的颜色正宗,呈深栗紫色,是一件紫砂中的精品之作。  这件
期刊
萧云从是清代“姑熟画派”的领袖,一生画了很多画,写了不少诗,大多表达了他的反清情绪和爱国思想。这在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他的《设色山水图》册之《西台恸哭图》与《闭门拒客图》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同时观赏他的山水画更有“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  萧云从,姑熟(今安徽芜湖东)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659年),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于湖渔人,钟山老人等。他的一生,处于明末清初交替时期,是一位具有
期刊
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  没骨画法作为不勾墨线,直接以色彩塑造物象的画法,从技法上看,有渲染、点染两种。没骨渲染是指不勾轮廓线(或先用炭条、铅笔、淡墨勾出轮廓线,然
期刊
1943年,19岁的曹火星在边区华北群众剧社里借用民间流行的曲调,满怀激情谱写了歌颂党的一首代表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50年,毛泽东主席建议在歌名及歌词中的“中”前加了一个“新”字,更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诞生。从歌名中,也使我们联想到描绘和歌颂党的革命历史画卷。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广大美术工作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革命的
期刊
紫砂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艺术品收藏门类,市场走势历来坚挺而强硬。2010年5月16日,在中国嘉德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中,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最终以1232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紫砂壶自明代诞生,经过清代296年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至民国时期又因种种原因衰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紫砂的从业人员仅存30余人。1955年宜兴当地的70余名生产
期刊
编者按:  红珊瑚色泽艳丽,质地莹润,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自古即被视为富贵吉祥之物,受到人们的喜爱。红珊瑚产地有限,颇为珍贵。近年来,精品红珊瑚增值迅猛,日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作为收藏者如何选购和收藏红珊瑚及其制品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亚谏先生。    记者:如何选购红珊瑚?  刘亚谏:选购红珊瑚,首先要识别红珊瑚的优劣
期刊
2011年5月29日上午,由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梦湖与景德镇著名山水瓷画大家杨曙华跨界联袂,为传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特别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珍藏瓷在北京荣会艺术中心盛大揭幕。此次“山水合璧共团圆——陶瓷合璧《富春山居图》”活动由景德镇市文广(文物)局主办,北京荣会艺术中心承办,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二十二院街艺术区协办,活动得到了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
期刊
在中国陶瓷史上,紫砂壶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品类,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理想茶具,而且是一种实用与审美高度和谐的妙不可言的特种手工艺品。我们有幸看到流传至今的紫砂壶,大多留有作者的铭款,而从这些带有个性的艺术品上,反映出的不仅是一种时代风尚,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历史名人们的极好途径。一部紫砂史也就是一部紫砂历史上的名人史。以下内容是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给读者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