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九书(节选)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之a,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c,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詩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人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千百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白氏长庆集》)
  注释:
  a 微之: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因排行第九,故称“元九”。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 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
  大意:
  微之,古人说:“失意之时要完善自身,得意之时要造福天下。”我虽然不才,也常师法这句话。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之道,所等待的是有为之机。时机到来,就是腾云之龙,乘风之鹏,勃兴突进,奋力向前;时机不来,就是隐雾之豹,远飞之鸿,空阔寂静,全身退却。仕进退隐,往何处不自由自在呢?因此,我志在造福天下,行则独善其身,尊奉并始终实践的便是圣贤之道,言说并生发阐明的便是诗歌。称作“讽谕诗”的篇章,表达造福天下之志;称作“闲适诗”的篇章,抒发独善其身之义。因此,读我之诗,就知我所持之“道”。其余的杂律诗,有的为一时一物引起,有的为一笑一吟激发,率性随意写成,并非我平生所看重推崇的篇章,只是亲戚朋友聚散离合之时,用它们消释恨憾,增添欢乐。现今整理编选,暂时未能删去(这些篇章),未来如有人为我收集编辑诗文,把它们略去即可。
  微之,重视耳闻而轻视目睹,以往昔为荣耀而以今日为鄙陋,是人之常情。我不能远寻古之旧闻为证,像近年韦应物的歌行篇什,才富词丽之外,十分接近比兴讽咏的诗歌之道。他的五言诗高尚雅正,安闲冲澹,自成一家风格体式,如今握笔为诗者何人可及?但韦应物在世时,人们却并没有十分珍惜重视,一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珍视他的作品。如今我的诗中,人们珍爱的全都不过是杂律诗和《长恨歌》以下的作品。时下人们重视的,却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用意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想恬淡而文词迂曲。质直迂曲两种缺陷相合,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如今,爱我之诗并与我同生于世间的,只有足下您而已。可是,千百年后,怎能知道再没有像足下这样的人出现,了解并喜爱我的诗歌呢?因此,近八九年来,我与足下显达时以诗互相劝诫,困顿时以诗互相勉励,独居时以诗互相安慰,共处时以诗互相娱乐。理解我和谴责我的,大都是由于诗啊。
  【解析】
  《与元九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给挚友元稹的一封书信。在这封信中,白居易不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而且论及了此种观念形成的政治、社会、诗学传统乃至个人遭际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不乏白居易对于从政为官、为人处世的深切体会和思考。白居易所秉持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源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处世原则。这种原则对于个人操守和道德修养的坚持,对于天下百姓福祉的主动担当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白居易的诗歌中,“讽谕诗”脍炙人口,为后人推崇。在他看来,此类诗歌表达了兼济天下的志向,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在今天看来,尽管这些诗歌并未突破“讽谕”美刺的诗歌传统,但关注现实政治、关心百姓命运的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勇气是极为可贵的。正因如此,这些诗歌在当时便遭到“权豪贵近”的仇视和攻击,所谓“众口籍籍”,“众面脉脉”,“相目而变色”,“扼腕”,“切齿”,白居易也备受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正是与白居易追求相同的元稹“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相互扶持,相互砥砺,以优秀的作品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元白诗派”,他们饱含现实关怀的诗篇也成为后人观察唐代历史与社会的一面镜子。(翊程)
其他文献
四、家人皇帝  梁武帝在家族问题上,基本上不把国法当回事。好像他只是萧家的家长,而不是梁朝的皇帝;好像管制好自己的亲属,只是处理家族的私人事务。  萧衍从雍州谋划起兵,其兄弟在建康者都受到了牵连,大哥萧懿更是死于非命。因此称帝之后,兄弟昆侄,个个高官厚禄,违法之事,萧衍颇为纵容,有罪不惩,反而呵护有加。我们这里举三个亲属的例子。  第一个是六弟临川王萧宏(473—526)。  萧宏比萧衍小九岁,长
期刊
清雍正皇帝曾御书四个大字作为匾额赐给吏部,这四个大字是:“公正持衡”。“持衡”就是保持公平,“公正持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正公平”的意思。在用人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意义重大,它是确保用人工作正常进行、保证用人效果的法宝。倘若用人不公,一是会使德才兼备的人才无法发挥作用,很多重要职位被无德无才者占据,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政事混乱;二是长此以往,优秀人才不服,难免意气消陈,而小人竞进,投机钻营之
期刊
帝尝谓高力士曰a:“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大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帝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自去秋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b,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岘长沙太守。帝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帝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c,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
期刊
《春秋》与“《春秋》三传”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历史大事。像《墨子·明鬼下》就有“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语。《隋书·李德林传》和唐刘知幾《史通·六家》也都提及墨子说过“吾见百国《春秋》”。而《孟子·离娄下》又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大概《乘
期刊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其主要事迹记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早年避世,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作“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五丈原镇)。诸葛亮的一生真正
期刊
鵩鸟赋(并序)  ﹝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期刊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a。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b,亡东京者胡广c。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d。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e。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全唐文》卷四九五)  
期刊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很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张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制成“膏粥”,用以祈蚕。所谓祈蚕,是指旧时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祭蚕神,祀门户,迎阳气。隋杜公瞻注释《荆楚
期刊
护封,百度词条作如下解释:“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二是可以装饰书籍,以提高其檔次。”  这个解释,应当说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容易与“书衣”相混。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给书“穿上一层衣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护封看作书衣的,不过,仍有不同。护封,一般是图书出版时,随图书印刷而存在,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部书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代学者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所说:《文选》成书以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成了士人的必读之书。据说李白早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杜甫更明确地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盛行的情况。时至今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