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食俗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很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张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制成“膏粥”,用以祈蚕。所谓祈蚕,是指旧时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祭蚕神,祀门户,迎阳气。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的吃面茧及茧卜习俗,源于祈蚕古俗。《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职务的高下;《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duī)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类似于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当时卖?必鸣鼓,谓之“?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臛(huò),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粔籹(jù nǚ)”,“捻粉团栾意(团子)”。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与北宋的焦?为一类,均是?,就是唐代的油炸?。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前代流传下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而最流行的,则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珍珠圆子”为节食。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清嘉錄》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
  馈赠。
  如今,热腾腾的元宵,香甜甜的汤圆,已不仅仅是元宵节的节令食物,也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品;而这小小一颗圆球儿上寄托的团圆心愿,千百年来,一直
  未变。
  (据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有删改)
其他文献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是清末台湾诗人丘逢甲为郑成功祠题写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也是他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被赐国姓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名将,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本名森,字大木,又字明俨。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当时福建海商中的一个重要首领,以中国台湾为据点,在中国、日本、
期刊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舜的时候就实行过“三载考绩,三考黜陟”(黜,罢免;陟,升迁)的定期考核办法,以后逐步完善,一直到清末。古人在长期的用人实践中,根据用人的实际需要创造了若干不同的考核形式:有结合任期的定期全面考核,称为“考课”“考绩”“上计”“考满”等;有以廉政、整顿官员队伍为目的的考核,称为“刺察”“访察”“京察”“外察”等;有以选拔任用为目的的考核,一般称为“考察”等。这些
期刊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将《三国演义》列为课外阅读书目,对于认字不多的她,读这样一部文白夹杂的“名著”是有相当难度的。结果可想而知,书没有翻上几页便合上了。想想自己与她年纪相仿时,是通过听书才知道三国故事的。  “听书”,这是我们家乡的说法。最早接触评书,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听的第一部大书应该是《岳飞传》吧。那时电台里只在午间播放评书,而幼儿园里是没有广播可听的。所以每星期其实只有周日才能听到一
期刊
四、家人皇帝  梁武帝在家族问题上,基本上不把国法当回事。好像他只是萧家的家长,而不是梁朝的皇帝;好像管制好自己的亲属,只是处理家族的私人事务。  萧衍从雍州谋划起兵,其兄弟在建康者都受到了牵连,大哥萧懿更是死于非命。因此称帝之后,兄弟昆侄,个个高官厚禄,违法之事,萧衍颇为纵容,有罪不惩,反而呵护有加。我们这里举三个亲属的例子。  第一个是六弟临川王萧宏(473—526)。  萧宏比萧衍小九岁,长
期刊
清雍正皇帝曾御书四个大字作为匾额赐给吏部,这四个大字是:“公正持衡”。“持衡”就是保持公平,“公正持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正公平”的意思。在用人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意义重大,它是确保用人工作正常进行、保证用人效果的法宝。倘若用人不公,一是会使德才兼备的人才无法发挥作用,很多重要职位被无德无才者占据,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政事混乱;二是长此以往,优秀人才不服,难免意气消陈,而小人竞进,投机钻营之
期刊
帝尝谓高力士曰a:“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大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帝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自去秋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b,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岘长沙太守。帝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帝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c,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
期刊
《春秋》与“《春秋》三传”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历史大事。像《墨子·明鬼下》就有“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语。《隋书·李德林传》和唐刘知幾《史通·六家》也都提及墨子说过“吾见百国《春秋》”。而《孟子·离娄下》又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大概《乘
期刊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其主要事迹记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早年避世,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作“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五丈原镇)。诸葛亮的一生真正
期刊
鵩鸟赋(并序)  ﹝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期刊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a。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b,亡东京者胡广c。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d。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e。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全唐文》卷四九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