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最近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为突破口,笔者用自身的思考与实践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指出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速人”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与物为春”自由美、“血脉相通”中的意境美,押扬盾挫的情趣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 迷人魅力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7(a)-0094-01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确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然而與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比如说课堂上“讲”“读”的“变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变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等等。这些倾向的产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错误解读了课程标准的产物。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由形式主义演化出来的浮化现象有所抬头,正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试想这样的课,能有真正的魅力吗?长期下去,只能是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弭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根本内涵,让语文课又回到了以前那种令人生厌的“哗众取宠”与“华而不实”。
  那么,怎样做才能把语文课上好,使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既会学,又乐学呢?笔者有着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实践:
  1.“与物为春”的自由美
  “与物为春”是庄子美学中的重要观念。“春”是人对物不生违逆、雕琢、实用之心的态度,也是心物自然遇合的心灵愉悦。“与物为春”落实在语文教育中,主要体现于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其欣赏性而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这种态度让人更倾向于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爱护与尊重,而不是征服与利用的狭隘的私心;更倾向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落实“与物为春”是咄咄审美观,使活跃的审美想象成为可实现的语文课堂期待,并由此创造出个性化的文本阅读意义,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审美观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比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以往的条分缕析的分析方式,从美感入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为什么说这是篇贮满着诗意的优美散文?月色下的荷塘与白天的荷塘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美?哪些词语最精妙,展现了“月下”荷塘怎样的美感?纵观全文。文章“美”在何处?这种审美的眼光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味”、“探究味”,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自主、自由的状态恰是文学鉴赏的最佳心理氛围。
  2.“血脉相通”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语文课堂教学的意境美,实际上就是语文本身的美感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创设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变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活跃。
  仍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切不可作繁琐的分析,而应当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中那种朦胧的柔和意境美。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从而层层深入地诱导学生去体味、感悟课堂。如果我们能这样层层深入地赏析它的情与景,让它充满真真的意境分析,那么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所营造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就是自己心目中一个能求得精神超脱与解放的理想境界,这样教学要求也就基本达到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营造那种真真的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的共鸣才成为可能。
  3.抑扬顿挫的情趣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诵读的功能却被不断地弱化了,正在被不厌其烦的花样互动、悄无声息的默读思考所代替,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场”。事实上,我们的汉语言因为具有元音优势、声调变化等特点,因而具有极强的传情达意功能。而只有在朗读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音乐美、气韵美、意境美才能被充分地演绎出来。而如今的语文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大多数的课堂已经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朗读已被功利化、简单化了,它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环节,朗读的好坏并不被评课机制所充分重视,也缺了必要的朗读指导。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经常以默读来代替朗读,认为朗读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样默读常会使学生失去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游离在文本之外,使课堂陷入了死气沉沉。正因为如此,著名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就积极倡导“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他认为“美读吟诵的‘人心’与‘文心’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的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教师如吟如诵的范读,会自然地揪住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特定情景中去,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形象感、意韵感和情趣感,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同时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文之美。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平时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反思,积极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词汇的巩固和运用,以提升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詞]词汇教学 有效性 语境 兴趣 巩固
期刊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英语交流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英语一般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较早的接触英语能够便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也便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并且学有所用,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在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常常占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常见的现代文阅读,还有古诗词阅读,分值所占也相对较重,这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部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如何培养初中语文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将对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
期刊
[摘要]在英语新教材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滞后;教材信息量大与教师教、学生学之问的矛盾;没有开发校本教材,教学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同时教学模式还受到升学考试的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广大在职教师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各级教育及教研部门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此外,各校在新教材实施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实施新课改。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信息量
期刊
[摘要]在进行闳读教学时,尝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有目的地结合典型课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指导。  [关键词]阅读 写作 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95-01  “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
期刊
[摘要]高中化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执行部分,是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对自然规律和化学物质特征了解设置的课堂。高中化学涉及较多的化学物质名称、化学关系式和化学特征,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化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对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积极性问题,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并提出了实施积极性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积极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摘要]各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贬多褒少,,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现代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等等,都是重要因素。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误区 教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是,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原有的意叉和灵性。陶行知曾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一种和谐、愉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汲取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将其融入写作教学中。借助古代诗词这一经典戴体,提炼现代作文教学元素,提升中学生写作技巧和素养,使现代写作教学凸显古典诗词含蓄优美的意蕴,以期达到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兼容共进的目的。  [关键词]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写作教学 立意训练 情感载体  [中图分类号]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93-0
期刊
[摘要]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要有丰富的材料,精美的语言,透彻的说理。这三个方面,“丰富的材料”是骨架,“精美的语言”是外貌,而“透彻的说理”是灵魂。可是,大多数学生写议论文都是在举例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在写作中常常“叙而不析”或“以叙代析”,造成论据堆砌,使整篇文章缺乏思想性。那么,对于议论文到底应该如何分析?我以为在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之后,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