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化创作心理的新皈依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通过寻根文化创作心理对陈忠实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上的迷惘以及不断地反思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何者才是皈依的现象,从民族文化、人物心理的角度,以作品中人物的文化心理为切入点,说明了《白鹿原》中人物文化心理对民族主义的新皈依。论文从两个人物的心理进行了论证: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由此来论证寻根文化创作心理的新皈依。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心理;民族文化;新皈依
  作者简介:王颖(1994.10-),女,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陈忠实在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白鹿原》,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电影、电视剧改编版也问世后,掀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学术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多是从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切入点去进行分析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中的民族文化新皈依进行了分析。
  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
  作为长工之子的黑娃,即便白家对鹿三一家都很好,但作为奴仆之子的阶级不平等永远都让黑娃感到自尊、自卑,在家里对白嘉轩腰板挺得太直的不满与压抑;在去学堂的第一天用板凳砸老师脚背的行为以示不愿上学的意愿;在兆鹏给他冰糖,他看也不看就要丢掉的举动从小就奠定了他倔强叛逆的性格特点。
  由于不愿继续屈于做白家的奴仆,受白家的“恩赐”他选择了做一名麦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二件事,与小娥自由结合了,小娥虽然名义上是郭举人的妾,实则是他的性奴隶,而黑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他们的自由恋爱似乎是合理的,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而他们这种自由正直“五四”时期,无疑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否定与反抗。正如兆鹏所说的:“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家所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这种真实的、原始的性本能也就使得哪些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变得苍白无力了。
  他的反叛伴随着革命的发展,随着军阀混战,在鹿兆鹏的发动下加入了革命队伍,烧掉了军阀的粮台,这无疑是对军阀势力的一种反抗。后来一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落到了土匪的手中,最终由于对政治、革命的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土匪堆里苟全性命。其实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对于革命的理解和土匪其实没什么两样,但革命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维护,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推翻与反抗。
  正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而在招安团里,每天不用打打杀杀,他反而过得更加的迷惘,最后选择了皈依传统文化,经常去求教朱先生,他的这种反抗与皈依之间的迷惘与矛盾正是陈忠实寻根文化下的一种思索,是否应该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皈依?依旧会造成不尽的悲剧。
  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
  白孝文的出生正是白嘉轩的后继希望,在白嘉轩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之下,白孝文是一个老实憨厚、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在反抗与回归之间几经波折,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皈依。
  从小白嘉轩对他进行“耕读传家”理念的灌输,让他学习宗法道德思想,带他主持原上事务,各种对他进行族长接班人的锻炼、培育,也就让白孝文养成了温文尔雅,万事以父亲的准则为原则,以封建礼教为道德准绳办事,然而他那压抑在内心的人性最终还是萌动了。
  在鹿子霖的圈套下,他被田小娥勾引通奸,遭至白嘉轩逐出家门,最终道德败坏、吸鸦片、卖土地房子,最终沦为乞丐,仰躺在土壕里,后来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去抢舍饭,被鹿子霖拉进了白鹿仓院子的一间房子里,可能鹿子霖看到自己的猎物在邻近死亡的边缘又拉了他一把,鹿子霖向田福贤提议让孝文去保安大队任职,白孝文也在此刻鹿子霖所感动了,后来还戏剧性地当上了保安团营长,也为他的父亲所原谅了。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是白孝文死地而后生的感言,他经历了浪子回头这个过程,在经过反抗与回归之间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所抉择了、悔悟了。
  小说中通过对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反抗与皈依之间徘徊、迷惘的复杂心理的塑造也正是作者在寻根思潮的创作影响下反思,从而产生了创作《白鹿原》的欲望,从而写出了这都反映时代反思的史诗巨著。陈忠实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反叛者、受害者与最终的新皈依者的心理塑造来论证那个时代下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拥护,不应该完全的抛弃,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上升到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做到对民族文化的新皈依。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朱启凤.试论陈忠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例[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5.
  [4]潘丽莎.寻回失落的民族灵魂——浅析《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3.
  [5]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J].湖北大学学报,1998,6.
  [6]马向科.白鹿原宗法文化悲剧与寻根之旅[D].西安:西北大学,2012.
  [7]王健、李文军. 試论《白鹿原》中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J].苏州大学学报,2000,1.
其他文献
摘 要:古往今来,女性地位一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在文学界、电影学界,有关女性意识讨论也颇多涉及。其实,不论阶层等级的高低,女性在社会上都是长期受到压制的一方。本文就从电影《朱丽小姐》和《下女》入手,讨论在贵族与仆人的博弈中,作为女性的悲剧式结局。  关键词:朱丽小姐;下女;贵族与仆人;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
摘 要:《红楼梦》将贾宝玉刻画成为一个颇具女性色彩的男性。作者从人物的外在表现方面对贾宝玉的女性化形象进行了塑造。同时,从内在表现,即思想观念方面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升华。贾宝玉的女性化形象实际上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女权意识萌芽。“女性化”的男性形象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突破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局限,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女性化形象;女权意识  作者简介:张雅琦(199
最近看到朋友圈里到处是旅游照片,文字,小视频,甚至有专门的假装在欧洲在美国旅行的照片,以及如何假装旅游的拍照、接电话等攻略,觉得旅游事业大有可为,心下甚慰。有感于此,聊作一文说说中国古代人旅游过程中和旅游回来之后的13种刷朋友圈的方式。  1、写游记  道神嫘祖的游记、先秦庄子的《逍遥游》、郦道元的《水经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玄奘弟子为其记录的《大唐西域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
在十米以上高空,向下俯瞰  生命在一线之间,与你对接  闪光的焊点  火花飞溅,像漫天繁星  寒冷和光明,对接  对接高度,对接生活  每一个拐角处的瓷瓶  都在绝缘的工具上  弹奏出有声的乐章  像呼啸的风,传出很远  生活,很多时候需要  这样星星点点的火花  我在近处眺望你  一个转身就到了九月  我在原地和你  形成一种距离  我在近处眺望你  撕裂的心情  不是放不下是从未放弃过  伸出
小鹤,回家吧——  当春风还拨不动湿地的琴弦  芦苇展不开绿色的纱衣  云,停下追逐的脚步  它们看见一个步履匆匆的女孩  急切的目光  掠过蓝天  小鹤,回家吧——  风渐渐和雪粒痴缠  天地间扯开清冷的雪帘  陽光,躲在云的身后  模糊了女孩  时断时续的呼唤  小鹤,回家吧——  音乐已经奏响  舞台也亮起了暖色  女孩的舞裙铺在苇丛  只等与你来一场华丽的表演  小鹤疾驰  奔向云的驿站 
摘 要:《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森罗万象,反映了这些人物的不同行径与当时历史时期各阶层的思想状态。本论文以《今昔物语集》中阴阳师安倍晴明的故事为中心,研究阴阳师安倍晴明的形象特征,进而探究阴阳师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存在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阴阳师;安倍晴明  作者简介:张竹琳(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
风来了又回  舍不得的风景  在冬去春回里上映  月亮日漸消瘦  留恋在梦境里悄悄发芽  黑夜注视着黑夜  酸甜苦辣浸老了岁月  双鬓太过寒冷  一顶帽子足以遮尽四季  无须悲悯怆然  挥挥手  就在这真实与平凡里  默默告别  各自走向远方吧
雷军“风口上的猪”的理论被无数创业者奉为圣经,此次财新峰会上,被雷军视为风口的是三个方向:农村互联网、企业级市场、智能硬件。  农村互联网:十年之内,会产生一大批百亿美金市值的农村互联网公司  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雷军必谈农村互联网,可见雷军对农村创业领域的看好。据悉,目前农村互联网是小米未来十年最核心的投资领域,“目前大概投了十来家,我们的目标是至少投100家。”  为什么会看好农村互联网,雷军
风大半生搓着绳索  雨一世都丈量著针脚  我一直努力促成细胞的动感  长肉芽 长宽度和厚度  把挣扎的碎片缝起  不持重 不就轻  看大脑的沟回  画地为牢  闻着自己曾经的腥臊  抚摸表层的温度  听空然的心跳  很难握住幻化的表情  像抚摸生命的乳峰  在皱纹的谷底  在渐冷的海上端坐  调动自己内心的程序  有熙熙攘攘的风景  开合适度  有小不然的朝拜和恭维  小酒小菜的尊敬  可以做任性
摘 要:柏格森直觉主义美学与中国古代审美精神具有相通之处与不同之处。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为:尊崇生命的审美精神,完整绵延的审美视域,注重直觉的审美方式。二者的相异在于柏格森更注重生命的自然属性和无常性,中国古代审美则更注重于生命的道德意义和永恒价值。  关键词:柏格森;中国古代审美;生命;绵延;直觉  作者简介:张永杰,男,1985年11月生,沈阳人,汉族,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中西美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