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pe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度冬”,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帮助日本企业抗住长达十几年的寒冬。
  
  经济寒冬来临,中国企业面临的冬天有多久、有多冷,有多少企业能挺过去,我们现在没法做出清晰的判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企业没有度过冬天的经验。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机会,借用股市的一句话: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面对商业环境的突然巨变,很多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办,或是惊慌失措,或是病急乱投医。其实有一个思路可以供我们中国企业借鉴,那就是向有“度冬”经验的企业学习,这也是一种“标杆”学习。在我们的近邻就有很多这样的标杆,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向日本企业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有度过冬天的经验。实际上,日本企业现在还处在冬天,但是大多数日本企业还在坚持着,甚至相当多的企业已经走出了困境。向日本企业学习的第二个原因是,思考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度冬”,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帮助日本企业抗住长达十几年的寒冬。向日本企业学习,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另一个企业,华为。
  虽然说,中国企业没有“度冬”的经验,但有一个企业可能算作例外,那就是华为。2000年网络经济的泡沫破裂,华为一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华为的任正非对冬天、对“度冬”有过很多思考。我们都很熟悉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一文,其实另外两篇文章,《北国之春》、《对华为冬天的再思考》,凝聚了华为和任正非更多的思考与实践,也展示了华为是如何通过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经验而迎来春天的。
  
  日本企业的冬天
  
  2001年4月份,我陪任正非去日本考察。这次日本考察的一个基本动机是想看看日本企业是如何过冬的,“日本企业为什么会经历那么长的冬天,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十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们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任正非是抱着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看日本,来思考日本企业的问题。因为任正非明白,华为的经历、成长模式与日本企业完全不一样,不可能从日本拿到一套过冬天的方法,即使有可能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企业,但是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供思考。同时,任正非去日本也是在验证自己过冬的想法是否是对的。
  成功导致失败,这是任正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成功是一个靠不住的事,依靠过去的成功可能就走向失败了。”日本企业之所以要经历如此之长的冬天,与其太依赖日本企业所特有的以制造为核心的成长模式息息相关,单一的模式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崛起,但因为没有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型,造成了今天日本企业的困境。其实,这也是中国企业今天的所面临的问题。经济危机的来临,使得中国企业转变成长模式的压力更大了。
  在漫长的冬天,日本企业主要面临“过剩”的挑战,这是任正非所总结的。“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困难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么事好,做什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无核心竞争力。”
  日本企业所面临的“过剩”挑战,也同样适合于今天的中国企业。现在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也面临着雇佣过剩问题,很多企业正在或将要通过大规模的裁员,来减轻雇用过剩的压力,所谓设备过剩,就是生产能力过剩,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是以市场高速增长为前提的,而现在需求下降,造成了很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关闭生产线,大量设备闲置;当企业预期宏观经济和市场需求会保持高速增长,就会大量筹资,以扩充生产能力,扩大员工规模,一旦遇到冬天,当现金流阻滞,盈利下降时,必然出现债务压力,这就是债务过剩,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紧绷的资金链使得相当数量的企业面临崩溃的危险。
  面对转型的根本挑战、面对“三种过剩”的直接挑战,日本企业是如何应对的呢?如何“度冬”,王永庆曾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冬天卖雪糕。在冬天“卖雪糕”和在夏天“卖雪糕”对于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依靠的是企业的能力,而后者依靠的是市场的浮力。前者是卖方经济,后者是买方经济。中国企业的过冬,从实质上讲,就是在寒冷的冬天,如何卖出更多的雪糕,而不是被冻死。
  
  日本企业如何“冬天卖雪糕”?
  
  日本企业有很强的危机感。深处严冬之中,所以日本企业对冬天的体会非常深刻,因而每一个日本企业都很强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驱动着日本企业去转型、去变革、去创新、去寻找新的机会。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讲冬天来了,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尽管很多中国企业意识到冬天来了,但并没有强烈的危机感,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日本企业虽然有很强的危机感,但并没有悲观,也没有失去信心。
  日本企业的奋斗精神和信心。在任正非看来:“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在我看来,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十年前的日本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后日本整个变成一片废墟,美国的一个高级代表团来考察日本经济能否复苏,当他们看到战争刚结束,日本人在院落里面摆着鲜花,在废墟上摆着鲜花,就觉得这个民族很可怕,还会再崛起。因为热爱生活,还有追求,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信心。日本的企业实际上是靠奋斗来支撑的,日本企业能够在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能够在漫长的冬天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不能说中国企业缺乏奋斗精神,但是中国企业的奋斗精神大都是建立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冬天来临,中国企业要能够在冬天保持奋斗精神、要秉持必胜的信心。有信心才有可能。
  日本企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产业报国是日本企业首先提出来的,松下精神、索尼精神等都含有产业报国的内容,日本企业集体的使命感塑造了日本产品的形象。企业拥有使命感,就会从更深的层次看待危机,就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冬天。事实上,中国优秀的企业诸如华为、联想等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共赴艰辛的企业文化。“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 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这是任正非的观察。日本有家企业因为日元升值,产品出口受阻,这家企业的员工每周为公司义务劳动一天,整整坚持了十年。为什么日本企业的员工能够有这样的行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日本企业普遍存在“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很多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并没有选择裁员而是采取了降薪保留员工的办法。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还起不起作用,还能不能拥有一个坚强的队伍同企业共度艰辛。
  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还有一点也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任正非所总结的“顺势”而为,“冬天是客观规律的表现,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不是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我们不能与规律抗衡,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只有与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顺应继续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的企业避免大风险。对企业来讲,在冬天不能逆风而上,不能顶风作案,做冬天该做的事,不能抗衡规律,不能逆流而上,和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
  还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漫漫长冬有如此卓越的表现,还在于它们普遍拥有核心竞争力——精益管理,持之以恒的管理改善。同时,它们还在拓展新的竞争力。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应对冬天最大的挑战。冬天来临,日本的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转型,对中国企业重塑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学习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正因为华为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知,因而,在任正非在日本考察时,专门请了一个日本的专家讲了一堂课:《日本企业到底遇到什么问题》。目前在华为,生产部门一直有很多日本顾问,华为的合理化建议是从日本企业学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合理化建议活动、5S等都是以日本企业为模板的,还有很多日本专家在帮助华为运作持续改善。虽然学了这么多,但是华为还是发现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基础管理方面的差距太大了。
  其实,中国企业的成长基本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因而,学习日本企业的“度冬”之道,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学习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打好基础管理的根基,是中国企业应对冬天、转变成长模式必须经过的路径。
  日本经济的奇迹证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成功有时代背景,是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为背景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两个基本的原点:低成本与高质量,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持续改进,基本的管理支撑是年功制度、终身雇用、集体决策,在传统的日本管理模式中被称为三大“神器”。围绕着这两个原点、一条基本路径和所谓的三大“神器”,日本企业形成了特有的精益管理模式。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上世纪日本对整个人类的创新发明只有三个,第一个是纸尿片,第二个卡拉OK,第三个方便面。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玩笑性质,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日本企业缺乏创新、缺乏重大的技术科学发明,这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在弱点。但是,日本企业的改进、改良和改善能力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日本企业遭遇长时间的冬天,源于日本企业的成长模式太单一,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价值,不能否定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价值。事实上,日本企业能够有效地应对漫长的冬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特有的精益管理模式。很多日本企业一方面坚持精益制造的传统,一方面对阻碍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变革。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冬天里死去。”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话,“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像日本企业一样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
其他文献
2008的冬天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而2009年的春天似乎注定会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也就是在几个月前,雷曼大楼的电子屏上出现,巴克莱的名字,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巨子们搬着小盒子神情黯然地离开华尔街还只是电视中的新闻,现在“今天你们裁了没有啊”已经快等同于“叉腰肌”、“俯卧撑”、“等2008年的雷人词汇了”。悲观的气氛开始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蔓延,一如当年国门洞开时在日美等外资企业前般不知所措。  
期刊
持续改进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期望通过几场管理改革运动毕其功于一役,当然不现实。    一种两全其美的景象总被企业追求:产品质量更高,性能更好,但成本更低。这也是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根基。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在成本上有领先优势的企业更有实力抵抗市场消费的下滑,甚至拥有并购竞争对手、迅速壮大自己规模的战略机会。相对而言,那些在成本上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完全劣势的企业,在市场需求下滑时更会倍感成本压力。因
期刊
通用电气的三次组织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通用电气的阶段性发展。    在通用电气(GE)的发展史上,经历过三次大的组织变革。重大的组织变革是极具风险性的一项运作,“幸运”的是,通用电气均获得了成功。通用电气的组织变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源于多方面的条件:卓越的领导力、卓越的执行力、适当的流程、合适的激励等等。这些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是通用为什么进行组织变革,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变
期刊
持续改善、成本控制、精益生产等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公式。    怎么办?  一时之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开始真实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这不,据传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的干货集装箱业务已停产两个月,集团38%的员工处于放假状态。  本期的封面专题《日企“过冬”启示》初衷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的提示:日本企业一直处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宏观环境中,是基于什么样的能力
期刊
公平不一定等于效率;不公平也不一定代表没有效率;甚至有时不公平却能激发效率。    缘何对绩效考核过敏    2007年初,索尼公司董事长撰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并公之于众,索尼正式被确诊患上了绩效考核过敏症,随之绩效考核制度被彻底废除;在IBM的成长经历中,也曾经有过绩效考核过敏史,IBM第五任董事长约翰-欧佩尔希望保持企业稳健发展,因而强化了公司的“规矩”,可意想不到的是,IBM弘扬个性创造
期刊
我们必须以生产率和创新这两座灯塔为指标。假如获得利润的代价是降低生产率或者没有创新,那么,这些利润就不是真正的利润,而是在破坏资本。反之,假如能不断改善所有关键资源的生产率并提高我们的创新水平,最终将一定会创造利润。  ——《管理未来》彼得·德鲁克    日本企业又回来了    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高峰期,对金融形势盲目乐观的日本金融界曾掀起进军美国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狂潮。著名的圆
期刊
“拥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提高工作业绩”这一普通推断已不再成立。    随着终生职业这一概念的淡化以及员工流动性的增加,许多公司开始雇佣技术娴熟且富有经验的人以提高经济效益。然而,沃顿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这些人常常带着上一份工作的习惯,这甚至能够否定他们先前的工作经验。  培训在某一领域毫无经验的新手,公司可能获得更好的回报,因为公司能够更好地指导新员工,使他们融入新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文化中
期刊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和供货商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而不是零和博弈。    1999年,美国的前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姑且称之为ABC汽车公司)决定使其供货商关系转变为汽车业界的标杆,因为ABC汽车公司已经厌烦再听到丰田和本田多么好、多么热心的教导及协助它们的供货商变成精益制造者。多年来,ABC汽车公司致力于改善它和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但是,当供货商被问到哪一家汽车公司最能帮助供货商的发展时,它
期刊
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杰克·韦尔奇曾说:质量是GE维护顾客忠诚的最佳保证,是对付国外竞争的最好武器和保持增长和盈利的惟一途径。有知情者言,韦尔奇的感悟来源于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的确,对日本企业而言,质量是一种最佳的生存方式。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的确,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以质量管理为根基的,企
期刊
说句实在话,传统的体育营销模式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奥运大幕落下,谁是奥运营销大战的输家,谁是奥运营销大战的赢家?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输赢,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同竞争者相比,企业自身的体育营销效果是否足以消减、甚至超越对手相关活动的影响力;二是同自身相比,是否实现了既定的营销目标。  事实上,输与赢对参与其中的企业而言,业已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参与者自身、对于那些即将进入体育营销领域的企业而言,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