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疫》由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阿尔贝·加缪所著,是一部刻画1940年后法西斯侵略者像鼠疫病菌一般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加缪亲尝与家人音讯断绝的焦虑,切身感受到法西斯专制统治像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鼠疫一般,让法国人民终日面对隔离、死亡的恐怖。这篇作品选择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鼠疫发生的地点(并借此影射法国社会),以第三人称视角描述医生里厄见证的灾难和灾难中的众人。
“鼠疫”具有多层的象征意义。一是如加缪所说,“鼠疫最显而易见的内容就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斗争”,而更重要的,文中一位叫作塔鲁的人物曾说。“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证明作者亦旨在借天灾探讨人性。小说全文以里厄先生为视角,顺序叙述使整座城市被隔离长达一年之久的鼠疫之灾。但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用意不仅在于让人们再次感受鼠疫,或是作者借以影射战争。而着重于刻画处于恐惧气氛中的人们,我们不妨从和里厄医生产生交集的人物着手,感受在病魔的无情操纵下。奥兰城市民如何感受和面对死亡的恐惧。
朗贝尔是小城的一个过客,灾难来临时,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最先想到自己。他想方设法出城,为求和亲人团聚。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等到机会之时,却选择了留下,为帮助里厄医生救治病人志愿工作。
科塔尔在鼠疫发生之前终日担心警察找上门,还差点因此上吊。鼠疫肆虐时,他发现警察都自身难保反而“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千起违法的勾当“发了点财”,他甚至因预感鼠疫即将离开而担心。
格朗是个“白天上班,晚上从事一点自己工作”的老公务员,他“自己的工作”一开始颇为神秘,原不过是写信。他在以为死神来临之际仍反复斟酌着“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骑着一匹华丽的枣骝马在花丛中穿过树林小径……”的用词,却意外地痊愈,也标志着小城疫情的转折点。
帕纳卢神甫代表着加缪笔下的宗教力量。在鼠疫期间他多次向民众布道,劝导民众接受痛苦,并从中获得益处。他说“作出抉择,要么就是全盘接受信仰,要么就是全盘否定”。然而,因为那句“如果一个神甫要请医生看病,那么准有矛盾的地方”,神甫在病情恶化时拒绝里厄医生的救助。在“病情可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宗教在灾难面前也露出了苍白和局限的一面。
塔鲁是书中的圣人,组织劳累而危险的志愿者小组。在里厄医生身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志愿工作对生命的威胁,比任何人都清楚鼠疫给生命带来的恐惧,但他仍旧充满善意。就在里厄医生都认为鼠疫即将要被战胜之时,瘟疫却夺去了塔鲁的性命——他“同时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鼠疫”。
而里厄医生普遍地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加缪的自我塑造。他从第一次发现死老鼠开始,便一直在城市中救助病患,也见证着苦难。文中他极力以冷静和旁观的态度记述着一年来鼠疫的萌芽肆虐、每日死亡人数的变化、不断实验着的最后希望——“血清”和最后瘟疫哨然离去的结局。他坦诚,“这篇纪实写的不可能是决定性的胜利,他只不过是一篇证词,叙述当时人们曾不得不做了什么”。
“鼠疫”引起的恐怖大多来源于史料,但在文中,作者运用极其多样的方式还原了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鼠疫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无望:譬如,以无线电台报表的方式展现死亡,从“发生鼠疫的第三周共计有三百零二人死亡”,到报告的不再是什么“每星期死亡几百人”,而是“每天死亡九十二人,一百零七人,一百二十人”。再到“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把鼠疫的可怕形象减轻些,因为每天一百多人的数字比每周九百个人要小一些”;再譬如,以死尸不分阶层,在夜间被最简单地填埋或焚烧的景象衬托绝望——“第二天。家属被叫来在登记册上签字,这标志着人和其他动物,例如狗,这两者是不同的:凭此日后还可核查”。封闭城市的消息首先来自一句电报:“电报上写着:正式宣布发生鼠疫。封闭城市”,而后演化成里厄医生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从千万里外传来陌生而友好的声音,笨拙地试图说出他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情”。因为医生的职业习惯,文中极其相近地描写鼠疫的症状和折磨,但我们亦能从那句“一旦隔离。不是痊愈就是死去后方可再见”中看到市民的孤立无援,让人不寒而栗。里厄医生的一句“爱在一起或死在一起。舍此别无他途”,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被外界抛弃,任凭瘟疫肆虐的荒地。
《鼠疫》在我国曾多次被改编为话剧,包括1996年、2008年现代人剧社版和2011年简单戏剧工坊版。在戏剧舞台上,几版话剧都未曾用“鼠疫”本身对人体的摧残程度来试图恫吓观众,正相反,因避免“写实”给人生理上带来无法避免的恐惧感,这部话剧更多强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朝降临的天灾、看似无尽的隔离、折磨与死亡带来的,发自心底的恐怖。譬如。书中描述鼠疫发生前的奥兰商业昌盛却精神空虚,为死神来临时市民的焦躁和绝望作铺垫——“最要紧的事是做生意”。又譬如,书中讲述海滨沿线往日的繁盛和隔离将一年后废弃不堪,以及极为详细地描述“葬礼”这一仪式随着死亡人数急剧攀升的变化——昔日载着游客的电车今日“改了道,通向焚尸炉”,“每天到了子夜,就能见到这些没有乘客的奇怪的电车沿着海滩峭壁摇摇晃晃地驶过”,满载着这一天死去的人们。这些场景都不曾在话剧表演中直接展现。相反,舞台上更多地使用灯光、独白和象征手法,让观众也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外界抛弃,任凭瘟疫肆虐的荒地。观众虽看不见病人“颈上的淋巴结和四肢肿大。侧腹部的浅色黑斑点正在扩大”,“剧烈的头痛让他一对圆滚滚的眼睛淌出泪水”,听不见鼠疫患者垂死挣扎时的呻吟、哭泣和嘶声呐喊,但绝不会感受不到人物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尝的“魂销形瘦”之苦。因为,灯暗灯亮,又是一天,在奥兰城中便又消失了上百条鲜活的生命。
全书结尾,里厄医生看着这个即将被重建的城市,用一句让人更为毛骨悚然的独白结束了这部剧作,“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也许有朝一日……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鼠疫”具有多层的象征意义。一是如加缪所说,“鼠疫最显而易见的内容就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抵抗斗争”,而更重要的,文中一位叫作塔鲁的人物曾说。“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证明作者亦旨在借天灾探讨人性。小说全文以里厄先生为视角,顺序叙述使整座城市被隔离长达一年之久的鼠疫之灾。但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用意不仅在于让人们再次感受鼠疫,或是作者借以影射战争。而着重于刻画处于恐惧气氛中的人们,我们不妨从和里厄医生产生交集的人物着手,感受在病魔的无情操纵下。奥兰城市民如何感受和面对死亡的恐惧。
朗贝尔是小城的一个过客,灾难来临时,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最先想到自己。他想方设法出城,为求和亲人团聚。他使出浑身解数终于等到机会之时,却选择了留下,为帮助里厄医生救治病人志愿工作。
科塔尔在鼠疫发生之前终日担心警察找上门,还差点因此上吊。鼠疫肆虐时,他发现警察都自身难保反而“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千起违法的勾当“发了点财”,他甚至因预感鼠疫即将离开而担心。
格朗是个“白天上班,晚上从事一点自己工作”的老公务员,他“自己的工作”一开始颇为神秘,原不过是写信。他在以为死神来临之际仍反复斟酌着“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骑着一匹华丽的枣骝马在花丛中穿过树林小径……”的用词,却意外地痊愈,也标志着小城疫情的转折点。
帕纳卢神甫代表着加缪笔下的宗教力量。在鼠疫期间他多次向民众布道,劝导民众接受痛苦,并从中获得益处。他说“作出抉择,要么就是全盘接受信仰,要么就是全盘否定”。然而,因为那句“如果一个神甫要请医生看病,那么准有矛盾的地方”,神甫在病情恶化时拒绝里厄医生的救助。在“病情可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宗教在灾难面前也露出了苍白和局限的一面。
塔鲁是书中的圣人,组织劳累而危险的志愿者小组。在里厄医生身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志愿工作对生命的威胁,比任何人都清楚鼠疫给生命带来的恐惧,但他仍旧充满善意。就在里厄医生都认为鼠疫即将要被战胜之时,瘟疫却夺去了塔鲁的性命——他“同时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鼠疫”。
而里厄医生普遍地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加缪的自我塑造。他从第一次发现死老鼠开始,便一直在城市中救助病患,也见证着苦难。文中他极力以冷静和旁观的态度记述着一年来鼠疫的萌芽肆虐、每日死亡人数的变化、不断实验着的最后希望——“血清”和最后瘟疫哨然离去的结局。他坦诚,“这篇纪实写的不可能是决定性的胜利,他只不过是一篇证词,叙述当时人们曾不得不做了什么”。
“鼠疫”引起的恐怖大多来源于史料,但在文中,作者运用极其多样的方式还原了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鼠疫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无望:譬如,以无线电台报表的方式展现死亡,从“发生鼠疫的第三周共计有三百零二人死亡”,到报告的不再是什么“每星期死亡几百人”,而是“每天死亡九十二人,一百零七人,一百二十人”。再到“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把鼠疫的可怕形象减轻些,因为每天一百多人的数字比每周九百个人要小一些”;再譬如,以死尸不分阶层,在夜间被最简单地填埋或焚烧的景象衬托绝望——“第二天。家属被叫来在登记册上签字,这标志着人和其他动物,例如狗,这两者是不同的:凭此日后还可核查”。封闭城市的消息首先来自一句电报:“电报上写着:正式宣布发生鼠疫。封闭城市”,而后演化成里厄医生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从千万里外传来陌生而友好的声音,笨拙地试图说出他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情”。因为医生的职业习惯,文中极其相近地描写鼠疫的症状和折磨,但我们亦能从那句“一旦隔离。不是痊愈就是死去后方可再见”中看到市民的孤立无援,让人不寒而栗。里厄医生的一句“爱在一起或死在一起。舍此别无他途”,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被外界抛弃,任凭瘟疫肆虐的荒地。
《鼠疫》在我国曾多次被改编为话剧,包括1996年、2008年现代人剧社版和2011年简单戏剧工坊版。在戏剧舞台上,几版话剧都未曾用“鼠疫”本身对人体的摧残程度来试图恫吓观众,正相反,因避免“写实”给人生理上带来无法避免的恐惧感,这部话剧更多强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朝降临的天灾、看似无尽的隔离、折磨与死亡带来的,发自心底的恐怖。譬如。书中描述鼠疫发生前的奥兰商业昌盛却精神空虚,为死神来临时市民的焦躁和绝望作铺垫——“最要紧的事是做生意”。又譬如,书中讲述海滨沿线往日的繁盛和隔离将一年后废弃不堪,以及极为详细地描述“葬礼”这一仪式随着死亡人数急剧攀升的变化——昔日载着游客的电车今日“改了道,通向焚尸炉”,“每天到了子夜,就能见到这些没有乘客的奇怪的电车沿着海滩峭壁摇摇晃晃地驶过”,满载着这一天死去的人们。这些场景都不曾在话剧表演中直接展现。相反,舞台上更多地使用灯光、独白和象征手法,让观众也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外界抛弃,任凭瘟疫肆虐的荒地。观众虽看不见病人“颈上的淋巴结和四肢肿大。侧腹部的浅色黑斑点正在扩大”,“剧烈的头痛让他一对圆滚滚的眼睛淌出泪水”,听不见鼠疫患者垂死挣扎时的呻吟、哭泣和嘶声呐喊,但绝不会感受不到人物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尝的“魂销形瘦”之苦。因为,灯暗灯亮,又是一天,在奥兰城中便又消失了上百条鲜活的生命。
全书结尾,里厄医生看着这个即将被重建的城市,用一句让人更为毛骨悚然的独白结束了这部剧作,“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也许有朝一日……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