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网络热词有不少,给人感觉最火爆最具民间性的词当推“山寨”。
对“山寨”有不同的解释,它指仿制、粗制滥造或盗版。“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这个词所体现的活力与民间IT业的特色如出一辙。就以手机为例,“山寨机”除了仿制、剽窃外,也出现了一些创新。比如,“山寨机”看似平常的电池背盖,暗藏着一个机关。你绝对想像不出,它居然是验钞的紫光灯。这种奇怪的设计与组合,对那些追捧时尚的“现代人士”极具杀伤力。
有一个关于“山寨制造”的故事这样说,有一家公司设计了一个新款手机,想寻找一个生产厂家。他们先找到一个大型国企,拿出样品,问多长时间能造出来,答曰一年。再到一家地方企业,问同一问题,答曰半年。又到一家乡镇企业如是询问,答曰三个月。后来到了一家村办小厂,答曰一个月。偶然见到一乡间手工作坊,进去一访,作坊里的老头只瞟了一眼来人手中的样品,一边低头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说:“你明天来拿货吧!”这就是民间小小作坊的气魄。这样的故事并非神话,据报道,上游是珠三角地区不计其数的小“山寨厂”。正规手机新款发布没几天,在深圳就可以推出该款手机的高仿之作——“山寨机”。
“山寨”这个词的词义也是极具想像力的。你可以理解它是山村之意,它体现的就是“小型”、“草根族”等等亲民的情愫。但是,人口普查也有到不了的山村,那里住着绿林好汉。于是,便从这些寨子里冒出数不清的“民间作坊”、“冒牌货”等等草根儿一族。“山寨”词义的灵活性,也体现“山寨文化”灵活性。就以“山寨明星”来说,一个假刘德华出现在广告牌子上,你拿他无可奈何,因为他并未标明他是刘德华,而且他也是亲娘生的这模样。边缘化可不“边远化”,从边缘上走来,却满街堂而皇之招摇过市。
“山寨文化”的草根儿现象,又像野地里的“死不了”,有点儿土就活,有点儿雨就滋润。在市场经济社会,都讲信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但是,“山寨厂”有九条命,却没有一条命讲信誉。反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出门,概不负责。什么“包修”、“包换”之类,到这儿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购买“山寨货”的消费者,一大部分是被忽悠掏了腰包的,也有一部分似乎图的就是一个乐和。只要能乐和一下,玩一天也值。因为便宜呀!“便宜没好货”,应该是个常识,但就是有那么一种“现代人士”,“买东西就买最便宜的,不买最好的”。这类“现代人士”就是“山寨货”的土壤,有这片土壤,五花八门的“山寨货”就像撒了“死不了”的种子,遍地开花。这种消费理念,着实叫管理部门尴尬,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去捅一杆子,倒闹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但是,现在,在一些地方,居然药品也出现了以假乱真的“山寨版”。比如在有些药店,包装和品名分别与“金嗓子喉片”极为相似的“嗓子含片”赫然摆放在柜台之上。这种“山寨药”,要你钱是不多,可冷不丁会要了你的命!这些“山寨药”并没有取得药品的批准文号,说明不属于药品范畴。这样拙劣的擦边球,管理部门可不能当做儿戏!
“山寨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民间躁动”,它的剽窃活力令人刮目相看,它的疯狂与肆无忌惮更令人担忧。
(王英摘自《讽刺与幽默》)
中国人山寨版的一天:
早上洗头之后头皮很痒,仔细一看是“瓢柔”。先泡上一碗“康帅傅”方便面,抽了一支“中萃”牌香烟,解闷。
早餐后,穿上“报喜乌”外套,含着一块“大白免”奶糖,下楼。
走进“华朕”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司口司乐”、“娃娃哈”、“下好佳”、“脉劫”、“橙多多”……
哈,还有“丑粮液”。
对“山寨”有不同的解释,它指仿制、粗制滥造或盗版。“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这个词所体现的活力与民间IT业的特色如出一辙。就以手机为例,“山寨机”除了仿制、剽窃外,也出现了一些创新。比如,“山寨机”看似平常的电池背盖,暗藏着一个机关。你绝对想像不出,它居然是验钞的紫光灯。这种奇怪的设计与组合,对那些追捧时尚的“现代人士”极具杀伤力。
有一个关于“山寨制造”的故事这样说,有一家公司设计了一个新款手机,想寻找一个生产厂家。他们先找到一个大型国企,拿出样品,问多长时间能造出来,答曰一年。再到一家地方企业,问同一问题,答曰半年。又到一家乡镇企业如是询问,答曰三个月。后来到了一家村办小厂,答曰一个月。偶然见到一乡间手工作坊,进去一访,作坊里的老头只瞟了一眼来人手中的样品,一边低头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说:“你明天来拿货吧!”这就是民间小小作坊的气魄。这样的故事并非神话,据报道,上游是珠三角地区不计其数的小“山寨厂”。正规手机新款发布没几天,在深圳就可以推出该款手机的高仿之作——“山寨机”。
“山寨”这个词的词义也是极具想像力的。你可以理解它是山村之意,它体现的就是“小型”、“草根族”等等亲民的情愫。但是,人口普查也有到不了的山村,那里住着绿林好汉。于是,便从这些寨子里冒出数不清的“民间作坊”、“冒牌货”等等草根儿一族。“山寨”词义的灵活性,也体现“山寨文化”灵活性。就以“山寨明星”来说,一个假刘德华出现在广告牌子上,你拿他无可奈何,因为他并未标明他是刘德华,而且他也是亲娘生的这模样。边缘化可不“边远化”,从边缘上走来,却满街堂而皇之招摇过市。
“山寨文化”的草根儿现象,又像野地里的“死不了”,有点儿土就活,有点儿雨就滋润。在市场经济社会,都讲信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但是,“山寨厂”有九条命,却没有一条命讲信誉。反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出门,概不负责。什么“包修”、“包换”之类,到这儿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购买“山寨货”的消费者,一大部分是被忽悠掏了腰包的,也有一部分似乎图的就是一个乐和。只要能乐和一下,玩一天也值。因为便宜呀!“便宜没好货”,应该是个常识,但就是有那么一种“现代人士”,“买东西就买最便宜的,不买最好的”。这类“现代人士”就是“山寨货”的土壤,有这片土壤,五花八门的“山寨货”就像撒了“死不了”的种子,遍地开花。这种消费理念,着实叫管理部门尴尬,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去捅一杆子,倒闹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但是,现在,在一些地方,居然药品也出现了以假乱真的“山寨版”。比如在有些药店,包装和品名分别与“金嗓子喉片”极为相似的“嗓子含片”赫然摆放在柜台之上。这种“山寨药”,要你钱是不多,可冷不丁会要了你的命!这些“山寨药”并没有取得药品的批准文号,说明不属于药品范畴。这样拙劣的擦边球,管理部门可不能当做儿戏!
“山寨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民间躁动”,它的剽窃活力令人刮目相看,它的疯狂与肆无忌惮更令人担忧。
(王英摘自《讽刺与幽默》)
中国人山寨版的一天:
早上洗头之后头皮很痒,仔细一看是“瓢柔”。先泡上一碗“康帅傅”方便面,抽了一支“中萃”牌香烟,解闷。
早餐后,穿上“报喜乌”外套,含着一块“大白免”奶糖,下楼。
走进“华朕”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司口司乐”、“娃娃哈”、“下好佳”、“脉劫”、“橙多多”……
哈,还有“丑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