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只要老师学识渊博就可以带出同等出色的学生,语言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必须有机整合,缺一不可。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技巧;
新课标的修订,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要求老师需要更高的教学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课堂氛围过于紧张,学生会有畏惧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学生会有放肆心态,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规定的教材用相对合适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里,为达到某一预想的学习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教学类语言是教师讲解知识、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当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教学的内容不同,各类学科特点以及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终绐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示范,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并产生新的思维点,为他們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并大量实践。与此同时学校要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要为每一学生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一.在教学方法上的语言技巧
1精炼准确
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应体现在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合乎逻辑。内容上要符合以旧带新、从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有因有果,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要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如为了特殊目的,穿插一些小故事,时间也不宜太长,达到效果即可,避免教学语言偏离授课主线。
2生动幽默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从客观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生动幽默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法宝之一,应体现在语言丰富、表达灵活、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深刻智慧,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当然,教学语言不能只是为生动而生动,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地取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油腔滑调的调侃、戏谑讽刺的挖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不良的语言习惯或许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 具体方法如下:
1.1提高语言的变化能力
首先是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要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这些变化在心音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以使教师的讲解、叙述更具有戏剧性。
讲话速度的变化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为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会马上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可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如果再加上手势、表情的变化,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语句的停顿。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述一个事实或概念之前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插入停顿,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1.2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设置困难、激起学生的疑问,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感染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旁敲侧击,留有余地。
讲授一个难点或解决一道难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教学语言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难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学生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分析其知识缺陷所在,然后侧面点拨,填补知识缺陷,引向正确思路,让他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把学生带进愉悦、快乐的“天堂”,让他们在那里徜徉,寻觅知识的果实。
3 激发思维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结束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及教学阶段,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力求做到精炼准确。其次,用生动幽默、激发思维的教学语言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并有所感悟,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产生新的思维点,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常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这说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即,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
作者简介:王净(1983-),女,安徽淮北人,濉溪县教育局陈集中心校。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语文教育。
李艳莉(1983-),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市教育局黎苑小学。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