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看着镜中自己的容颜时,清楚今天的你是谁,以及明天的你将成为谁 。”
——余非
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去过哪里,还有那些短暂而绚丽的体验
双子座的余非好像众多灵魂存在于一个躯壳之中:他身材高大、留长发、蓄胡子,双臂上有自己设计的文身;长期穿发旧的牛仔裤和帆布鞋,最喜欢的食物是牛奶、面包;他说话语速很慢,好像心不在焉,逻辑却十分清晰;随时散发着摇滚乐手一样的荷尔蒙气息,却在精心管理着一家实力和口碑颇佳的游戏公司,每天和所有上班族一样出入办公楼。
“一些爱玩的人,他们可能会喜欢尖叫、跳舞,热爱喧嚣。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静悄悄守护自己的梦想。在我们这个软件设计行业里,我们会遇到更多这样安静的人。他们经常理性强于感性,但也理解只有两者协调于一起,才能达到更佳的化学效果。”
有一类游戏叫RPG(角色扮演),你可以披着某个角色的外衣,在虚拟的世界里展开冒险,除暴安良、寻宝探险、治国安邦、娶妻生子、安家立业,角色总是在路上。路上自然有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接触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难题,在人生的阅历上增添一道又一道或明或暗的曲线,为最后的胜利积累经验值。“上路”是一种态度,除了欣赏美景,心中要有热情,和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初秋时节的土耳其,陌生人为余非买的那张看似平常的车票,带他穿过卡帕多西亚的沙漠。清晨6点坐上从岩洞上空升起的氢气球,晨辉洒过童话般的斑点岩层,游戏中一样的石头城堡近在咫尺。记忆呼啸而过,肾上腺素随之飞上云层。
余非热衷于去尼泊尔、柬埔寨、夏威夷大岛这样“野性”的地方去冒险。“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你去过多少地方,而是参与的经验。”浓郁色彩、异国情调;山洞里热烈的弗朗明哥舞,“不管干净不干净”的当地美食;在世界最高的峡谷蹦极,感受风的凛冽和纵身一跃的自由。这都成为余非的独家记忆。
冒险在某种程度上象征诱惑,如果没有挑战,就没有最后胜利的快感。好像大学以外贸专业毕业的余非,做过广告策划,协助过朋友们制作小成本影片,机缘巧合进入游戏行业,还没想过这会如何改变他的生活。“那曾经是个忙碌和艰难的时期,特别是在十几年前,游戏行业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那时他已经开始留长发,怎么看都像是文艺青年。职业重心的转移,回想起来,“是我人生的一个关键点,我很庆幸自己过去的积累可以在游戏制作上不仅有所发挥,并且很擅长。”十年前的余非“虽然只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游戏设计师,但对工作充满无尽的热情。”所谓“热情”,就像《百万美元宝贝》里所说的,是人们在精疲力竭下依然坚持,去实现自己孤单梦想的动力和支柱。
我不介意依旧像学生一样,去学习新的事物
对余非来说,旅行是他“学习和开拓眼界的机会“,当然这也和天赋有关,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力。多年以来的旅行经历影响了余非的行事风格、说话方式、对审美的判断,甚至是性格。“让我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场景、气氛、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我们小时候,可能常常会幻想,进入想象的空间;听到、看到不同层空间里的人和事;抑或参与到千年前的圣战;呼吸异星战场上的硝烟;拥抱失去的亲人;牵手心爱之人踏上海底亚特兰蒂斯大陆的绿丘。”
坐在华盛顿的林垦纪念堂前的台阶上,余非的旅途笔记上记到,“在这里,阿甘说出越战感言却被拔掉了麦克风,他像珍妮告白,珍妮从嬉皮士人群中跃进水池;克林特·伊斯特伍特吃着冰淇淋,心中期待着爱人回头;Stevie高唱了《Higher Ground》。”旅途中的所见也是余非对电影片段的重温,“我从小就对艺术方面很感兴趣,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音乐。随着逐步成长,开始对观看和制作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电影是他的另一个情结,一直在血液里蠢蠢欲动。
“在我来看游戏和电影有共通性,他们都属于设计,不是纯艺术。纯艺术是可以完全表达自己想法的,游戏和电影必须要面向大众。”冒险精神又在作祟,作为第一次尝试,余非挑战的是惊悚特效影片题材,这几乎是中国电影的软肋。少有像他这样一边拍摄着惊悚题材,一边还坚持宣称他其实是在制作文艺片作品,因为他喜欢“内敛和有美感”的表达方式。
即使在游戏里,每一个新角色从诞生到强大,都需要无尽的磨练。“我不介意失败,总要踏出第一步。现在来说在电影方面我算是外行,但我希望我可以慢慢学到精髓。我起步会比学院派晚一些,但我觉得年轻的心态更重要,我不介意像学生一样,去学习新的事物。比起去做非常熟悉和信手拈来的事情,不断学习会让我更开心。”
说起即将完成的新电影《怪物》,余非果然显露出学生一样的面貌,积极、神采奕奕、滔滔不绝,“我在电影中希望强调人和自然的平衡性。”他说,“人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他们通过科学摆脱了生态平衡,摆脱了自然的制约。但自然界也会自我调整来维持自己的平衡,因此会创造出另外一种生物──人类新的天敌。”
时间会给出答案,你会知道你当时的对错
旅行的人有各种收集的癖好,有人收集明信片,有人收集咖啡馆的Logo牌,余非的爱好是收集冰箱贴,如今已经贴满了他的冰箱。他想留一些纪念,这样的细节透露出他的浪漫情怀。他一个人去过大峡谷和布拉格,但他同样也喜欢和完美的旅伴一起享受旅程。不是为了消除在路上的寂寞,而是他认为“在强烈压缩的时间内,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体验到很多东西,比如默契和火花,或者是本质上融洽与否”。
“无论是发生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写实的,魔幻的,神鬼的还是科幻的;正常的抑或扭曲的,一生一世、海誓山盟还是萍水相逢、一夜风流,又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中,总含有爱情。”
旅途中走过似曾相识的悠长街道,听到《这个杀手不太冷》主题曲《Shape of my heart》,“小女孩抱着盆栽和喜欢喝牛奶的他,经典的旋律,仿佛又带我走进那难以自拔的情境中。”
美好的记忆需要分享,而另外一部分则以秘密的形式藏在对戏剧和忧郁音乐的欣赏中。人终归是有情感和情绪,不敌高科技更新的快速和残酷。余非已经学习了近五年小提琴,也许为了沉淀情绪。但他拒绝反复剖析自己,“我还是比较直接的人,与其花太多时间考虑其实并不用考虑的事,不如去做。”
也难免有自我怀疑,“尤其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时,你会发现你评价别人的作品比较容易。”就像恋爱一样,很多肥皂剧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作为旁观者觉得俗套,但当自己身处其中,一样天阴时感伤、伤心时犹豫,不能免俗。但是余非有耐心,“时间会给出答案,你会知道你当时的对错。虽不能保证永远不后悔,但不要停滞不前。”
每年无论有多忙碌的余非,总要“早起晚归的玩儿”。有时旅行时间不充足,他会挑一些最感兴趣的目的地。他刚从旧金山回来,自然会去观光作为曾经的嬉皮士文化集中地的嬉皮士街区,城市之光书店、love & peace代表的红维多利亚酒店。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自己并没有认为受到很多嬉皮士的影响,也说不清我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只是当他出现在那些略显颓唐的照片里,看上去那么自在,好像他真的打那儿而来。
也试过在海边度假,或者住在优美恬静的欧洲小镇。远离劳碌和噪声,余非偶尔也想到“这儿挺适合待一辈子的”,他的笔记中摘录着乔布斯的情书,“1985年夏,巴黎,阴天。我们倚在光滑的石栏上,看着绿色的水从桥下流过。你的世界破裂了,停滞了。我试图说服你跟我一起在巴黎开始新的生活。我希望我们可以穿越你那破碎的世界黑暗的深渊,隐姓埋名过简单的生活,就像孩子玩一个美妙的游戏,没有任何目的,只为了游戏本身的快乐。”随后,他做出了和故事主人公一样地选择,回到他的北京,继续他事业的“游戏”人生。
——余非
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去过哪里,还有那些短暂而绚丽的体验
双子座的余非好像众多灵魂存在于一个躯壳之中:他身材高大、留长发、蓄胡子,双臂上有自己设计的文身;长期穿发旧的牛仔裤和帆布鞋,最喜欢的食物是牛奶、面包;他说话语速很慢,好像心不在焉,逻辑却十分清晰;随时散发着摇滚乐手一样的荷尔蒙气息,却在精心管理着一家实力和口碑颇佳的游戏公司,每天和所有上班族一样出入办公楼。
“一些爱玩的人,他们可能会喜欢尖叫、跳舞,热爱喧嚣。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静悄悄守护自己的梦想。在我们这个软件设计行业里,我们会遇到更多这样安静的人。他们经常理性强于感性,但也理解只有两者协调于一起,才能达到更佳的化学效果。”
有一类游戏叫RPG(角色扮演),你可以披着某个角色的外衣,在虚拟的世界里展开冒险,除暴安良、寻宝探险、治国安邦、娶妻生子、安家立业,角色总是在路上。路上自然有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接触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难题,在人生的阅历上增添一道又一道或明或暗的曲线,为最后的胜利积累经验值。“上路”是一种态度,除了欣赏美景,心中要有热情,和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初秋时节的土耳其,陌生人为余非买的那张看似平常的车票,带他穿过卡帕多西亚的沙漠。清晨6点坐上从岩洞上空升起的氢气球,晨辉洒过童话般的斑点岩层,游戏中一样的石头城堡近在咫尺。记忆呼啸而过,肾上腺素随之飞上云层。
余非热衷于去尼泊尔、柬埔寨、夏威夷大岛这样“野性”的地方去冒险。“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你去过多少地方,而是参与的经验。”浓郁色彩、异国情调;山洞里热烈的弗朗明哥舞,“不管干净不干净”的当地美食;在世界最高的峡谷蹦极,感受风的凛冽和纵身一跃的自由。这都成为余非的独家记忆。
冒险在某种程度上象征诱惑,如果没有挑战,就没有最后胜利的快感。好像大学以外贸专业毕业的余非,做过广告策划,协助过朋友们制作小成本影片,机缘巧合进入游戏行业,还没想过这会如何改变他的生活。“那曾经是个忙碌和艰难的时期,特别是在十几年前,游戏行业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那时他已经开始留长发,怎么看都像是文艺青年。职业重心的转移,回想起来,“是我人生的一个关键点,我很庆幸自己过去的积累可以在游戏制作上不仅有所发挥,并且很擅长。”十年前的余非“虽然只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游戏设计师,但对工作充满无尽的热情。”所谓“热情”,就像《百万美元宝贝》里所说的,是人们在精疲力竭下依然坚持,去实现自己孤单梦想的动力和支柱。
我不介意依旧像学生一样,去学习新的事物
对余非来说,旅行是他“学习和开拓眼界的机会“,当然这也和天赋有关,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力。多年以来的旅行经历影响了余非的行事风格、说话方式、对审美的判断,甚至是性格。“让我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场景、气氛、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我们小时候,可能常常会幻想,进入想象的空间;听到、看到不同层空间里的人和事;抑或参与到千年前的圣战;呼吸异星战场上的硝烟;拥抱失去的亲人;牵手心爱之人踏上海底亚特兰蒂斯大陆的绿丘。”
坐在华盛顿的林垦纪念堂前的台阶上,余非的旅途笔记上记到,“在这里,阿甘说出越战感言却被拔掉了麦克风,他像珍妮告白,珍妮从嬉皮士人群中跃进水池;克林特·伊斯特伍特吃着冰淇淋,心中期待着爱人回头;Stevie高唱了《Higher Ground》。”旅途中的所见也是余非对电影片段的重温,“我从小就对艺术方面很感兴趣,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音乐。随着逐步成长,开始对观看和制作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电影是他的另一个情结,一直在血液里蠢蠢欲动。
“在我来看游戏和电影有共通性,他们都属于设计,不是纯艺术。纯艺术是可以完全表达自己想法的,游戏和电影必须要面向大众。”冒险精神又在作祟,作为第一次尝试,余非挑战的是惊悚特效影片题材,这几乎是中国电影的软肋。少有像他这样一边拍摄着惊悚题材,一边还坚持宣称他其实是在制作文艺片作品,因为他喜欢“内敛和有美感”的表达方式。
即使在游戏里,每一个新角色从诞生到强大,都需要无尽的磨练。“我不介意失败,总要踏出第一步。现在来说在电影方面我算是外行,但我希望我可以慢慢学到精髓。我起步会比学院派晚一些,但我觉得年轻的心态更重要,我不介意像学生一样,去学习新的事物。比起去做非常熟悉和信手拈来的事情,不断学习会让我更开心。”
说起即将完成的新电影《怪物》,余非果然显露出学生一样的面貌,积极、神采奕奕、滔滔不绝,“我在电影中希望强调人和自然的平衡性。”他说,“人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他们通过科学摆脱了生态平衡,摆脱了自然的制约。但自然界也会自我调整来维持自己的平衡,因此会创造出另外一种生物──人类新的天敌。”
时间会给出答案,你会知道你当时的对错
旅行的人有各种收集的癖好,有人收集明信片,有人收集咖啡馆的Logo牌,余非的爱好是收集冰箱贴,如今已经贴满了他的冰箱。他想留一些纪念,这样的细节透露出他的浪漫情怀。他一个人去过大峡谷和布拉格,但他同样也喜欢和完美的旅伴一起享受旅程。不是为了消除在路上的寂寞,而是他认为“在强烈压缩的时间内,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体验到很多东西,比如默契和火花,或者是本质上融洽与否”。
“无论是发生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写实的,魔幻的,神鬼的还是科幻的;正常的抑或扭曲的,一生一世、海誓山盟还是萍水相逢、一夜风流,又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中,总含有爱情。”
旅途中走过似曾相识的悠长街道,听到《这个杀手不太冷》主题曲《Shape of my heart》,“小女孩抱着盆栽和喜欢喝牛奶的他,经典的旋律,仿佛又带我走进那难以自拔的情境中。”
美好的记忆需要分享,而另外一部分则以秘密的形式藏在对戏剧和忧郁音乐的欣赏中。人终归是有情感和情绪,不敌高科技更新的快速和残酷。余非已经学习了近五年小提琴,也许为了沉淀情绪。但他拒绝反复剖析自己,“我还是比较直接的人,与其花太多时间考虑其实并不用考虑的事,不如去做。”
也难免有自我怀疑,“尤其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时,你会发现你评价别人的作品比较容易。”就像恋爱一样,很多肥皂剧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作为旁观者觉得俗套,但当自己身处其中,一样天阴时感伤、伤心时犹豫,不能免俗。但是余非有耐心,“时间会给出答案,你会知道你当时的对错。虽不能保证永远不后悔,但不要停滞不前。”
每年无论有多忙碌的余非,总要“早起晚归的玩儿”。有时旅行时间不充足,他会挑一些最感兴趣的目的地。他刚从旧金山回来,自然会去观光作为曾经的嬉皮士文化集中地的嬉皮士街区,城市之光书店、love & peace代表的红维多利亚酒店。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自己并没有认为受到很多嬉皮士的影响,也说不清我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只是当他出现在那些略显颓唐的照片里,看上去那么自在,好像他真的打那儿而来。
也试过在海边度假,或者住在优美恬静的欧洲小镇。远离劳碌和噪声,余非偶尔也想到“这儿挺适合待一辈子的”,他的笔记中摘录着乔布斯的情书,“1985年夏,巴黎,阴天。我们倚在光滑的石栏上,看着绿色的水从桥下流过。你的世界破裂了,停滞了。我试图说服你跟我一起在巴黎开始新的生活。我希望我们可以穿越你那破碎的世界黑暗的深渊,隐姓埋名过简单的生活,就像孩子玩一个美妙的游戏,没有任何目的,只为了游戏本身的快乐。”随后,他做出了和故事主人公一样地选择,回到他的北京,继续他事业的“游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