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才想起“农民的儿子”?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eng46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问题,现在不大提了。过去,出身不好被称之为“成分高”。“成分高”,考大學、提干都会受影响。时下是“学历高”比“成分高”要紧的年代,但有一个社会现象值得注意:在一批贪官落马后的忏悔词中,仍喜欢用“农民的儿子”这个词。
  新近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就有这么一幕:被证实为“小官巨贪”的赵德汉蹲在地上痛哭忏悔,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以致走上了贪腐之路。这时,陆毅扮演的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一番怒斥,让人感觉非常痛快:“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回顾一下,比较早使用“农民的儿子”一词的贪官,是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他说:“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培养了我,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副省级干部,是多么不容易啊!”自从胡长清发明了这个辩护词以后,沿用者络绎不绝。许多老虎摇身一变,都变成了“农民的儿子”。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王昭耀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虔诚地读忏悔书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上为了培养我,送我上大学、将我下派到县里挂职锻炼,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湖北省原副省长孟庆平的自叙细节更丰富:“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我七岁就参加了家中的农务劳动,拾柴、捡粪、放牛、放羊、打短工,随父下地种田,受苦挨累,一年到头饥寒交迫,苦不堪言……”2014年,曾有媒体梳理发现,在当时已曝光的五十三名官员的忏悔录中,有十四人以“我是农民的儿子”开头。
  这些贪官本来的确是“农民的儿子”,这也被用作其辩护自己“本性不坏”的理由。但从“农民的儿子”蜕变为“人民的罪人”,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出身论和血统论一样是靠不住的。出身贫寒不是一张“光荣证”,更不是一个政治保险箱,对腐败也不会产生天然的免疫力。
  事实上,许多贪官在伸手时,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而分外爱惜羽毛,现在进了监狱,才想起了自己曾是“农民的儿子”,想想得到的一切都失去了,于是不禁痛哭失声,但为时已晚。还有一些官员,因为幼年时代受过苦、挨过饿,当了官后便“报复性敛财”,希望将自己以前的损失全部补回来,结果深陷泥沼,这更是咎由自取。说到底,为官者无论“出身”高下,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律、慎独。不然,待到身陷囹圄时再回忆从前的“苦日子”,进而因自己的失足而“痛悔不已”,即便是发自内心、真诚的悔悟,恐怕也为时已晚,不免徒劳了。
  【原载《解放日报》】
  插图 / 这时才想起“农民的儿子”? /张贤达
其他文献
冬天的四川盆地阴霾而湿冷。然而,对于五十三岁的陈满来说,这样的天气里却有一种难言的亲切和温暖。  从无罪释放回家已经过去一年,面前的他神情有些疲惫,声音略显低沉,比起刚回家时平静了许多。  八十年代的陈满喜欢读尼采、弗洛伊德,每次到成都,都会带回许多书。他还喜欢去外文书店买磁带。《喜多郎》《施特劳斯钢琴曲》《梁祝》……如今,这些磁带还静静躺在家里,似乎讲述着,如果没有1992年12月25日的那件杀
期刊
提起“桑伟川”的名字,除了六十开外者依稀记得外,大多国人茫然不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则收入其人其事。  人物的沉浮和事件的褒贬往往与一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桑伟川及其事件亦然。196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丁学雷(“四人帮”写作班子)的文章,把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说成是“为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大毒草”,宣布它三大罪状:一是美化资产阶级,二是污蔑工人阶级,三是鼓
期刊
在手绘漫画“小蝌蚪找妈妈”里,小蝌蚪按照青蛙妈妈的要求完成了一切练习作业之后找到妈妈,无非是要想得到妈妈的陪伴,或者让妈妈给予一些自由的空间。然而,妈妈见小蝌蚪还有空闲,嚷着要再给它报个舞蹈班。小蝌蚪一下子游远了,甚至怀疑那不是它的亲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说白了,无非是想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练就本领,长大了找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过上舒适的生活。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
期刊
国内知名人士捐款给海外学府,潘石屹绝非首位。这次,他无例外地也要面临种种争议。10月29日,“SOHO中国基金会”与耶鲁签订一千万美元助学金协议。早在7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妻子张欣(现任公司联席总裁)在哈佛宣布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将拿出一亿美元捐助世界一流大学里中国留学生中的贫困生。他们的第一站,就是捐给哈佛大学一千五百万美元。  随即,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在博客里表示,“潘石屹搞
期刊
隐瞒死亡  大多数时候,那些地下深处的矿洞是黑色的,沉默的。但有时候,它也是血红色的,像突然苏醒的巨兽,爆发出无常的咆哮。  2月14日凌晨,在湖南涟源,世界正在熟睡之中,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十条生命迅速地坠落、沉陷,被黑色的矿洞吞噬。他们的生死,原本只是新闻中一个冰冷的数字,和许许多多的矿难一样,似乎已让人麻木。  然而,接下来的情节,竟比戏剧还荒诞。一位已经死去的矿工,被成功“解救”,转身变
期刊
从官员的“大实话”里可以读懂世事人情。  落马的海南省文昌市原副市长符涛生这样为自己辩解:“开发商们个个腰缠万贯,个个是款爷,一个工程赚的钱够他们享用很多年。这些工程是我帮他们拿到的,他们发财吃肉时,自己跟着喝些汤也在情理之中……”  符涛生的这一番“大实话”可谓“贪腐有理论”,“开发商吃肉我喝汤”是一种心理失衡,更是“雁过拔毛”式的主动腐败。奇葩的是,据《法制日报》报道,符涛生大谈“被动受贿说”
期刊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秀没有想到。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叔节,均思想守旧,当初恨不得刨陈独秀的祖坟,而此刻却为他说话。认为陈独秀“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
期刊
《雜文选刊》2017年2月精彩推薦
期刊
唐代诗人张祜《硫黄》诗曰:“一粒硫黄入貴门,寝堂深处问玄言。时人尽说韦山甫,昨日馀干吊子孙。”推销硫黄的道士韦山甫为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所推崇,被人称为“神仙”。然而,韦病死之后,死而速朽,与常人无异。他能凭一粒硫黄出入“贵门”,游说公卿服食硫黄,“其术大行”,但又不太灵光,吃死人的事常有。看来,韦山甫与我们当代的一些“大师”有得一比了。  贪官背后往往有“大师”。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与“大师”
期刊
回乡下老家,沿路的电线杆上、房墙上,不时可以看见各种替人办丧事的宣传小广告,它们成了乡间如今最难去除的新型“牛皮癣”。  这是农村经济条件变好的衍生产物,也是攀比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乡人到城市里打工,口袋里有了些钱后,过去很多需亲力亲为的事,现在都出钱让别人来办了,比如丧事。  在我儿时,当村里有老人去世,出殡时请来的锣鼓队都是由附近的乡民临时组建的,你家出一个锣,他家出一个鼓。作为报酬,主人家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