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活多少岁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qc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上谈到有关古人寿命的话题时,总会提到一个叫彭祖的人。据说他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活了800多岁。有一种解释说当时采用的是“小花甲计岁法”,即60天为一岁,这样计算的话,彭祖的800多岁只相当于130多岁。尽管130多岁也令人难以置信,但至少人类努力一下还有希望。
  那么一般情況下,古人能活多少岁呢?学者林万孝经过研究,在《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给出的古人平均寿命是:先秦18岁,汉朝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那时候人们活过30岁都不易。
  为什么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会这么短?
  首先,古代婴幼儿的夭折率非常高,拉低了平均寿命。乾隆皇帝17个儿子,有7个不到8岁就夭折了。皇家尚且如此,育婴条件欠佳的寻常百姓家更不用说了。夭折率一高,平均寿命就会低一大截。根据人口学的寇尔-德曼区域模型生命表,在平均寿命为30岁的社会中,40%的人会在10岁前死亡。对古人来说,10岁是一个坎儿,过去了,后面的日子就细水长流了。不夭折的话,一般能活到四五十岁。陕西临潼新丰镇秦文化墓葬的考古结果显示,在200例确定了年龄的遗骸中,死于24~35岁的占39例,死于36~59岁的占73例,还有29例活过了60岁。这座墓葬中不含未成年人,因为古代夭折的孩子一般是不和成年人埋在一起的。
  其次,即使古人好不容易活到了成年,也不一定能寿终正寝,还有好多考验等着他。比如频繁的战乱。像魏晋时期、宋末元初时期、晚清时期,都是我国古代人均寿命的低谷期。另外,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也会使很多人饿死。
  最后,还有一个影响寿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医疗条件。在古代,看病是非常贵的。《红楼梦》里讲医生出诊一次要一两银子,相当于普通人近半个月的收入,这还不算药费。在古代,除了达官贵人等有钱人家,普通民众几乎看不起病。尽管古代也有慈善机构可以免费诊治疾病,但仅限于大城市,而且作用有限。“小病靠扛,大病等死”,是中国古代普遍的医疗状况。
  在古代,即使你有钱看医生,能不能治好也要看运气,因为那时医术普遍不高,“庸医杀人”的事经常出现。在现代医学出现前,一旦生病,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现在很多可以治好的病,在古代都是要命的,比如伤寒、疟疾、肺结核。还有天花,死亡率极高,以至于清朝皇帝立储时都会考虑皇子是否已经过了天花的考验。而这种死亡率极高的病,在现代已经被消灭了。在古代,被狗咬了,常常也会有生命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普及现代医学,提高了人均寿命。“一五”计划时期,我们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了华北制药厂,基本满足了青霉素和链霉素的需求。不要小看青霉素,这个在20世纪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的抗生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很多人羡慕古人的生活,但如果真让你穿越回去,没准儿还没熬过一年,得个感冒就一命呜呼了。所以,穿越之前,别忘了买点药带着。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宋四铭荐)
其他文献
十五六岁时,我很羡慕那些20多岁的大哥哥,觉得他们特别有型,多么希望自己也赶快长大。岁月飞逝,如今听见有人叫我“老伯伯”“老先生”,我才如梦初醒,屈指一算,已经75岁了。  见到我的朋友总会说:“看不出你已经这个年龄了,一点儿也看不出。”我听了心里很舒畅,不管对方是随口敷衍,还是真心赞美。  不过我自觉对衣着外貌还是很注意的。上了年纪,绝不能顺其自然。乱糟糟的胡子,流淌的鼻涕,满身的异味,邋遢的衣
期刊
在中国的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我看到许多年轻人在参观、游览、学习,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把文物死守在库房里并不是好的保护。文物应该得到修缮,神采奕奕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过去我们保护的文化遺址,很多是远离人们生活的古墓葬、石窟、宫殿遗址等,今天,更多的历史街区、乡土建筑等也进入了保护范围。  我们知道,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过分强调保护,文物会被束之高阁,远离人们的
期刊
去年我们感觉老爸记忆力衰退得厉害,于是听从医生朋友的建议,带他去做了一个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大脑里有陈旧性积液,并且出现了脑萎缩。医生说这种情况也没什么特效药,只能多用脑,尽量维持现状。  老爸在工厂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在家中也一直任劳任怨。听了医生的话,他开玩笑说:“没想到辛苦一辈子,到头来脑子‘进了水’。”我们都很难过,老爸却不服气地说:“我要跑在疾病之前,不能等它真的来了再想办法
期刊
有人调侃说,“空调、Wi-Fi、西瓜”是现代人夏天必备的“续命神器”。但古人夏天只有西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西瓜留下了大量诗篇:“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等等。  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深谙吃西瓜之趣。他曾列出人生33件快事,“夏日吃瓜”名列其中:“夏日于朱紅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这“绿沉”二字
期刊
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1991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  2020年3月16日,陈薇牵头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几个小时前,陈薇在新冠疫苗临床研究注册审评会现场完成了答辩工作。在答辩现场,陈薇一头干练的短发,头戴迷彩帽,身穿迷彩服,虽然
期刊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老年大学线下课程暂停,线上课程却火爆起来。  体验:古稀老人看网课学穿搭  70岁的陈多佳家住北京亦庄,从2012年起,她便时常往返亦庄与东城,地铁单程一个多小时,只为求学。“东城老年大学可以说是老年大学里的清华、北大,我也算在老年圆了个名校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本以为学业要中断了的陈多佳意外得到通知,说可以线上学习。陈多佳首先选了唐诗宋词鉴赏课。“没想到是周
期刊
来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旅游促进局的职员雅普德建议我们骑骆驼到沙漠去,观赏大漠独特的风光。  我一口回绝。  我曾旅居沙特阿拉伯一年有余,住的地方窗外就是绵延万里的沙漠,那磅礴的气势让人怦然心动;我也曾深入神秘莫测的撒哈拉大沙漠旅行,和游牧民族一起住在帐篷里,那起起伏伏的沙丘犹如情人的眼波,是对视觉永远的挑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既然已经看过“大巫”,现在就不想再看“小巫”了。  
期刊
有人調侃,人生各年龄段成功的标志是: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走路;18岁,能自己开车;22岁,有工作;30岁,有家庭;40岁,有钱;50岁,有闲;70岁,还能自己开车;80岁,还能自己走路;90岁,不尿裤子。  人一生不断地追求,目标越来越高,想要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一旦得不到,或得到的东西失去了,便要死要活,好像整个天都塌下来了。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当我们得不到,或得到的
期刊
“乌兹别克斯坦最著名的特产是什么?”“当然是抓饭啦,你一定不能错过!”去乌兹别克斯坦之前,我詢问一位去过该国的朋友,得到的答案有点出乎我意料。这位朋友去过中亚的多个国家,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他说,抓饭中亚各国都有,但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抓饭。“没吃过抓饭,就不能说到过乌兹别克斯坦。”他特别强调。  首次在乌兹别克斯坦吃抓饭是一个惊喜的体验。那天中午一到餐厅,陪同人员就神秘地说:“今天的午餐
期刊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老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这句经典台词,从未远离过人们的耳际。只是,这一次,“胡汉三”再也回不来了。  2020年5月1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刘江病逝,享年95岁。虽然以穷凶极恶的反派角色闻名银幕,刘江却有着和“潘冬子”同样苦难的童年。  1925年,刘江出生在冰城哈尔滨的一个贫苦家庭。13岁时,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他辍学踏入社会。他在汽水厂当过学徒,在邮电局送过电报、押过车。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