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中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做出了要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做善问、会问者,使学生以师为范,先能准确把握重点,进而深入文字背后,初步养成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 问题意识 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产生和期望解决问题带来的正面动力,将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学习,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反复过程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恰当的问题意识。这对学生日后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学习研究。”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师在授课环节中的示范密不可分。引导学生恰当地发问,乃至形成问题性思维,要老师精雕细琢。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要抓住这个“火候”,精心培养。教师怎么发问呢?初期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精准、简洁地设疑效果显著。
一、围绕课标,精准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授课的中心,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必要的环节,通过提问、带读、多媒体演示和老师地必要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语文教学中,经典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多角度思考课文内容,挖掘文字深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课堂教学一例。
师:同学们,天空中有几个太阳?
生(众答):一个太阳。
师:这是生活的常理。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四个太阳》一文。这个课题和我们的生活常识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师,我看到课文里作者画了四个太阳。
师:是啊,你读书读得很认真!都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而文中却有四个太阳,大家读读课文,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几分钟后)
师:大家读了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文中的四个太阳不是自然界中的太阳,而是作者自己画的太阳。
师:看书看得很仔细。你们找到的答案和她一样吗?
生(众答):一样。
师:好。每节课都是老师发问,今天,改一改。你们看书,仿照老师的提问,对本课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我们看看谁提的问题既准确又精炼。
(几分钟后)
生1:为什么作者把太阳涂得颜色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
生2:为什么作者把春季的太阳放在最后面?四季的顺序是春夏秋冬,而文中却是夏秋冬春。
师:问得好!小作者画太阳的顺序包含着怎样美好的向往和情感呢?
导入环节中,笔者抓住了课题与生活常理的矛盾处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由于所问有启发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发问环节中,同学们顺藤摸瓜,表现出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问题设计要有坡度
课堂教学中,发问的技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设计问题,即有坡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能保护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大胆提问的热情。
一年级的学生找课文中的关键字句,很困难。想让同学们准确地把握课文重点,帮助学生找到和理解关键词句很重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发问是最好的途径。
一年级下册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中“阳光”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特别是文章结尾小峰的那句“奶奶的棉鞋里有许多的阳光呢”更是强调了“阳光”的重要性。这个词是笔者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它能突破难点和重点。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对文中妈妈、奶奶和小峰的行动有什么感受?
生1:很感动。
生2:觉得小峰很懂事。
生3: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真幸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可见大家都用心去读这篇课文了。刚才三位同学都说了,文中人物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小峰一家生活幸福。哪个词多次出现,最能表达正面、积极的感受。
生:阳光。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这个词让我觉得很温暖,很积极。
师:他的回答很切合我们的感受,大家说阳光洒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对,大家能离开阳光吗?
生:不能。
师:课文中家人对小峰的爱像什么?(手指课题中的阳光二字)
生:阳光。
师:那小峰对家人的爱呢?
生:阳光。
师:这样互相温暖的感觉,就像暖融融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肌肤上。要想彼此温暖,我们该怎么做?
生1:在家里孝敬长辈。
生2:像小峰一样给奶奶晒鞋子。
师:我们只要家里温暖吗?
生1:我们在学校也要温暖。比如,同学互相帮助是温暖。
生2:老师表扬是温暖。
生3:公共场合,我们给老人让座位是温暖、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是温暖。
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寻找关键词,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加深对“阳光”含义的理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落实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了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问题答案设计有开放性,彰显人文情怀
上面的两种问题设计,都有明确的指向。教材中有一些问题却不能限制答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不同的问题。
《荷叶圆圆》一课中,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荷叶展开不同的想象。课后练笔环节,设计如下。
师:我们看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荷叶的想象,真是耳目一新。你们一定也有不同的想法,你觉得荷叶像什么?大家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两句话。
(几分钟后)
师:大家写完了吗?
生:完了。
师:哪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你眼中的荷叶?
生1:荷叶就像一个绿色的盘子,盛着小水珠。
师:很有意思,荷叶的外形的确和盘子有些相似。如果你能再丰富一下这句话更好。
生1:荷叶就像一个绿色的盘子,盛着晶莹剔透的小水珠,看得人口渴。
师:这么快就能给句子加上一个这么美的晶莹剔透,可见你动了脑子。
生2:荷叶像个凉帽,顶在我们头上可以遮风避雨。
生3:荷叶像一把扇子可以为我们带来清凉。
……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大胆形象的回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的提问要精巧设计,细心诱导,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学生问题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引导和示范得法,会对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起到促进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语文教学之友》2012.2
【关键词】问题 问题意识 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产生和期望解决问题带来的正面动力,将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学习,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反复过程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恰当的问题意识。这对学生日后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学习研究。”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师在授课环节中的示范密不可分。引导学生恰当地发问,乃至形成问题性思维,要老师精雕细琢。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要抓住这个“火候”,精心培养。教师怎么发问呢?初期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精准、简洁地设疑效果显著。
一、围绕课标,精准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授课的中心,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必要的环节,通过提问、带读、多媒体演示和老师地必要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语文教学中,经典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多角度思考课文内容,挖掘文字深意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课堂教学一例。
师:同学们,天空中有几个太阳?
生(众答):一个太阳。
师:这是生活的常理。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四个太阳》一文。这个课题和我们的生活常识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师,我看到课文里作者画了四个太阳。
师:是啊,你读书读得很认真!都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而文中却有四个太阳,大家读读课文,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几分钟后)
师:大家读了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文中的四个太阳不是自然界中的太阳,而是作者自己画的太阳。
师:看书看得很仔细。你们找到的答案和她一样吗?
生(众答):一样。
师:好。每节课都是老师发问,今天,改一改。你们看书,仿照老师的提问,对本课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我们看看谁提的问题既准确又精炼。
(几分钟后)
生1:为什么作者把太阳涂得颜色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
生2:为什么作者把春季的太阳放在最后面?四季的顺序是春夏秋冬,而文中却是夏秋冬春。
师:问得好!小作者画太阳的顺序包含着怎样美好的向往和情感呢?
导入环节中,笔者抓住了课题与生活常理的矛盾处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由于所问有启发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发问环节中,同学们顺藤摸瓜,表现出色,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问题设计要有坡度
课堂教学中,发问的技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设计问题,即有坡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能保护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大胆提问的热情。
一年级的学生找课文中的关键字句,很困难。想让同学们准确地把握课文重点,帮助学生找到和理解关键词句很重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发问是最好的途径。
一年级下册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中“阳光”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特别是文章结尾小峰的那句“奶奶的棉鞋里有许多的阳光呢”更是强调了“阳光”的重要性。这个词是笔者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它能突破难点和重点。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对文中妈妈、奶奶和小峰的行动有什么感受?
生1:很感动。
生2:觉得小峰很懂事。
生3: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真幸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可见大家都用心去读这篇课文了。刚才三位同学都说了,文中人物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小峰一家生活幸福。哪个词多次出现,最能表达正面、积极的感受。
生:阳光。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这个词让我觉得很温暖,很积极。
师:他的回答很切合我们的感受,大家说阳光洒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对,大家能离开阳光吗?
生:不能。
师:课文中家人对小峰的爱像什么?(手指课题中的阳光二字)
生:阳光。
师:那小峰对家人的爱呢?
生:阳光。
师:这样互相温暖的感觉,就像暖融融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肌肤上。要想彼此温暖,我们该怎么做?
生1:在家里孝敬长辈。
生2:像小峰一样给奶奶晒鞋子。
师:我们只要家里温暖吗?
生1:我们在学校也要温暖。比如,同学互相帮助是温暖。
生2:老师表扬是温暖。
生3:公共场合,我们给老人让座位是温暖、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是温暖。
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寻找关键词,并通过引导让学生加深对“阳光”含义的理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落实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了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问题答案设计有开放性,彰显人文情怀
上面的两种问题设计,都有明确的指向。教材中有一些问题却不能限制答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提出不同的问题。
《荷叶圆圆》一课中,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荷叶展开不同的想象。课后练笔环节,设计如下。
师:我们看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荷叶的想象,真是耳目一新。你们一定也有不同的想法,你觉得荷叶像什么?大家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两句话。
(几分钟后)
师:大家写完了吗?
生:完了。
师:哪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你眼中的荷叶?
生1:荷叶就像一个绿色的盘子,盛着小水珠。
师:很有意思,荷叶的外形的确和盘子有些相似。如果你能再丰富一下这句话更好。
生1:荷叶就像一个绿色的盘子,盛着晶莹剔透的小水珠,看得人口渴。
师:这么快就能给句子加上一个这么美的晶莹剔透,可见你动了脑子。
生2:荷叶像个凉帽,顶在我们头上可以遮风避雨。
生3:荷叶像一把扇子可以为我们带来清凉。
……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大胆形象的回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的提问要精巧设计,细心诱导,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学生问题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引导和示范得法,会对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起到促进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语文教学之友》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