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日常教学穿插美文时事,让素材积累渗透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和“生活体验关注乡土文化,让素材积累扎根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两个部分阐述了素材积累的有趣方法。
【关键词】素材积累;激趣法;美文时事;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表情达意的实用性还是应对中考的功利性,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其短期难见成效、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情况千差万别等原因,常常使教师学生谈文色变、一筹莫展,于是各种作文技法指导、写作速成书籍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脱离了生活只谈技巧,违背了规律只论速成,其效用可想而知。“兴趣重于技巧,生活重于生成”,作为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我认为抛开作文的生活积淀,单纯追求写作方法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实不可取。针对初中学生“三点一线”、生活单一、积累单薄的现状,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是激发写作兴趣,丰富生活积累。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操作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定期随笔,读书笔记是诸多教师的常用方法。然而方法单一,日日如是,年年如此,难免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滋生应付想法,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勤于素材积累、乐于素材积累?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第一,日常教学穿插美文时事,让素材积累渗透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语文课本的阅读材料篇篇文质兼美,是不容忽视的积累内容,但是毋庸讳言,也有更新慢、内容少的不足,若仅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拓展鲜活经典的材料。或者同题材不同作家的拓展,或者同作家不同风格内容的拓展。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就拓展毕淑敏的《青虫之爱》、三毛的《守望的天使》、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等;又如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学生喜欢其平淡自然而又幽默风趣的文风,那就拓展老先生的《五味》《人间草木》等等。仅有教师的推荐,一方面视野有限,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有参与热情。所以,我用心设计了美文我推荐、新闻在播报、时事大家评、经典同学诵、美好我感悟等几个环节。
1.语文课堂美文我推荐。学生轮流甄选或观点鲜明,或描述细致,或条理明晰的美文时文,定期向同学推荐,一起讨论文章的美点和感点。荐美文,学生需要广泛涉猎,才能选择精品,获得肯定。听美文,有所感,因为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关注的、打动自己的美文,自然在同龄人中容易引起共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分享美文,讨论所得所感,自然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2.早读之前,新闻在播报。选择各有所长的学生组成新闻播报组,知识面广的前期搜集时事要闻,写作能力强的对材料进行编辑整理,有激情的主持播报前几天有生活气息的消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搜集整理,学会团结写作,也让大多数学生的积累贴近时代,弥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足,避免了作文观点老套、材料陈旧、远离生活的弊端;
3.早读预习之余,教师选择经典诗文,全体学生诵读,《论语》精选、《孟子》片段、《李杜苏诗词一百首》等等,让孔孟、李杜等文学大家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经典为伴、与经典为友,阅读经典,体味经典,感悟经典,回望名人足迹,咀嚼经典哲思,以此浸润学生的乐观昂扬心灵,以此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学积累。
4.写作课堂,美好我感悟。一方面,作文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感受春风拂面,秋雨淅沥,冬雪飘落……观赏小草抽芽,百花盛开……细细观察季节变迁带来的变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成为灵动的素材;另一方面,跨学科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点缀单调的日常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比如和音乐教师合作,学唱我最喜爱的一首歌;和体育教师合作,组织一次拔河比赛;和历史教师合作,编演唐朝的历史剧;和班主任合作,组织一次母亲节的班会等等,那么《我最喜爱的歌》《加油声中的思索》《梦回唐朝》《那被我忽略的温暖》等等,就多是读来入耳、细品走心的佳作了。
5.一周一次阅读课上,时事大家评,针对一周来的新闻播报,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自己的感受。时事评论有新闻播报做基础,有材可依,让学生有话说,选材于现实真人真事,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趣”说。
诸法并行,让学生在学会观察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自己表达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生活体验关注乡土文化,让素材积累扎根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课堂的活动是从阅读材料、媒体网络、学生共享,获得源头活水,那么乡土文化就是体验生活,获得素材的汪洋大海。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宝贵的写作资源——一处遗迹,一种习俗,一段古老的传说,一个远去的背影……“到民间采风去”“我的家乡影像”,是重要的素材积累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脚下的土地,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摸先人留下的或从容,或艰涩,或豪迈,或彳亍的履痕,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首先,足迹遍家乡。走出校园,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风土人情、特产小吃、节日民俗;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实物介绍;分类整理,举行展览。
其次,成果共分享。展示搜集的乡土资料:形式多样,有图片、有文字、有实物;内容丰富,如风光无限的萌山、历史悠久的大街、远销海外的丝绸、绚丽无比的芯子、喷香酥脆的烧饼、名扬四海的陈六子、英勇机智的马立三……
再次,编书各显能。这一阶段是素材整理的最后阶段,也是创意无限、各显其能的舞台。选准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梳理思路,图片配文字形成自己的探究书册。
学生的探究成果让我喜出望外,深有感触。书的封面,有淡雅的蓝、温暖的黄、庄重的黑、调皮的绿、纯洁的白、耀眼的红。封面设计个个别出心裁,书名更是别具匠心,《古老的印记》《乡愁》《乡魂》《爱乡情》《乡雨乡语》等等。前言也写得有板有眼,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周村名字的由来》,让我知道原来小城还与《礼记》大有渊源;《芯子情怀》《食之特色》《丝绸之路》《饼中一绝》,让我对身边熟悉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街的名片》《天下第一村的金匾》《今日无税碑》,让我沉浸在这座小城厚重历史的遐想里;《叫花子成就印染实业家》《马立三》,让我为这小城的英雄儿女而自豪。
“到民间采风去”学生收获满满,然后再与班主任、家委会配合,进行“我的家乡影像”活动,走出区县,走进文化底蕴深厚的齐国大地:去看蒲松龄故居聊斋园,听老先生讲故事,去陶瓷琉璃艺术中心,欣赏能工巧匠手下美轮美奂的珍品;去古车博物馆,看古战马、古战车的模型;去渔洋纪念馆,聆听家乡大儒的教诲……
以上两方面的探索不是将普通的观察、阅读、感悟和常用的摘抄、赏析、背诵抛到九霄云外的空中楼阁,而是切切实实的日常的语文活动、重点的语文实践、填充素材积累的实效措 施,只有将枯燥的、呆板的素材积累融入活动的元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热切的期盼和积极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积累,那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用语文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竞争机制检测学生的积累效果,调动学生的积累热情,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其實,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素材积累,方法都多如繁星、浩如烟海,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撑起兴趣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徐佑国.探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7(9).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素材积累;激趣法;美文时事;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表情达意的实用性还是应对中考的功利性,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其短期难见成效、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情况千差万别等原因,常常使教师学生谈文色变、一筹莫展,于是各种作文技法指导、写作速成书籍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文学创作,脱离了生活只谈技巧,违背了规律只论速成,其效用可想而知。“兴趣重于技巧,生活重于生成”,作为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我认为抛开作文的生活积淀,单纯追求写作方法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实不可取。针对初中学生“三点一线”、生活单一、积累单薄的现状,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是激发写作兴趣,丰富生活积累。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操作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定期随笔,读书笔记是诸多教师的常用方法。然而方法单一,日日如是,年年如此,难免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滋生应付想法,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勤于素材积累、乐于素材积累?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第一,日常教学穿插美文时事,让素材积累渗透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语文课本的阅读材料篇篇文质兼美,是不容忽视的积累内容,但是毋庸讳言,也有更新慢、内容少的不足,若仅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拓展鲜活经典的材料。或者同题材不同作家的拓展,或者同作家不同风格内容的拓展。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就拓展毕淑敏的《青虫之爱》、三毛的《守望的天使》、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等;又如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学生喜欢其平淡自然而又幽默风趣的文风,那就拓展老先生的《五味》《人间草木》等等。仅有教师的推荐,一方面视野有限,另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有参与热情。所以,我用心设计了美文我推荐、新闻在播报、时事大家评、经典同学诵、美好我感悟等几个环节。
1.语文课堂美文我推荐。学生轮流甄选或观点鲜明,或描述细致,或条理明晰的美文时文,定期向同学推荐,一起讨论文章的美点和感点。荐美文,学生需要广泛涉猎,才能选择精品,获得肯定。听美文,有所感,因为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关注的、打动自己的美文,自然在同龄人中容易引起共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分享美文,讨论所得所感,自然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2.早读之前,新闻在播报。选择各有所长的学生组成新闻播报组,知识面广的前期搜集时事要闻,写作能力强的对材料进行编辑整理,有激情的主持播报前几天有生活气息的消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搜集整理,学会团结写作,也让大多数学生的积累贴近时代,弥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足,避免了作文观点老套、材料陈旧、远离生活的弊端;
3.早读预习之余,教师选择经典诗文,全体学生诵读,《论语》精选、《孟子》片段、《李杜苏诗词一百首》等等,让孔孟、李杜等文学大家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经典为伴、与经典为友,阅读经典,体味经典,感悟经典,回望名人足迹,咀嚼经典哲思,以此浸润学生的乐观昂扬心灵,以此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学积累。
4.写作课堂,美好我感悟。一方面,作文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感受春风拂面,秋雨淅沥,冬雪飘落……观赏小草抽芽,百花盛开……细细观察季节变迁带来的变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成为灵动的素材;另一方面,跨学科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点缀单调的日常生活,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比如和音乐教师合作,学唱我最喜爱的一首歌;和体育教师合作,组织一次拔河比赛;和历史教师合作,编演唐朝的历史剧;和班主任合作,组织一次母亲节的班会等等,那么《我最喜爱的歌》《加油声中的思索》《梦回唐朝》《那被我忽略的温暖》等等,就多是读来入耳、细品走心的佳作了。
5.一周一次阅读课上,时事大家评,针对一周来的新闻播报,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自己的感受。时事评论有新闻播报做基础,有材可依,让学生有话说,选材于现实真人真事,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趣”说。
诸法并行,让学生在学会观察生活的同时,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自己表达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生活体验关注乡土文化,让素材积累扎根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课堂的活动是从阅读材料、媒体网络、学生共享,获得源头活水,那么乡土文化就是体验生活,获得素材的汪洋大海。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宝贵的写作资源——一处遗迹,一种习俗,一段古老的传说,一个远去的背影……“到民间采风去”“我的家乡影像”,是重要的素材积累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脚下的土地,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摸先人留下的或从容,或艰涩,或豪迈,或彳亍的履痕,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首先,足迹遍家乡。走出校园,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风土人情、特产小吃、节日民俗;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实物介绍;分类整理,举行展览。
其次,成果共分享。展示搜集的乡土资料:形式多样,有图片、有文字、有实物;内容丰富,如风光无限的萌山、历史悠久的大街、远销海外的丝绸、绚丽无比的芯子、喷香酥脆的烧饼、名扬四海的陈六子、英勇机智的马立三……
再次,编书各显能。这一阶段是素材整理的最后阶段,也是创意无限、各显其能的舞台。选准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梳理思路,图片配文字形成自己的探究书册。
学生的探究成果让我喜出望外,深有感触。书的封面,有淡雅的蓝、温暖的黄、庄重的黑、调皮的绿、纯洁的白、耀眼的红。封面设计个个别出心裁,书名更是别具匠心,《古老的印记》《乡愁》《乡魂》《爱乡情》《乡雨乡语》等等。前言也写得有板有眼,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周村名字的由来》,让我知道原来小城还与《礼记》大有渊源;《芯子情怀》《食之特色》《丝绸之路》《饼中一绝》,让我对身边熟悉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街的名片》《天下第一村的金匾》《今日无税碑》,让我沉浸在这座小城厚重历史的遐想里;《叫花子成就印染实业家》《马立三》,让我为这小城的英雄儿女而自豪。
“到民间采风去”学生收获满满,然后再与班主任、家委会配合,进行“我的家乡影像”活动,走出区县,走进文化底蕴深厚的齐国大地:去看蒲松龄故居聊斋园,听老先生讲故事,去陶瓷琉璃艺术中心,欣赏能工巧匠手下美轮美奂的珍品;去古车博物馆,看古战马、古战车的模型;去渔洋纪念馆,聆听家乡大儒的教诲……
以上两方面的探索不是将普通的观察、阅读、感悟和常用的摘抄、赏析、背诵抛到九霄云外的空中楼阁,而是切切实实的日常的语文活动、重点的语文实践、填充素材积累的实效措 施,只有将枯燥的、呆板的素材积累融入活动的元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热切的期盼和积极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积累,那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用语文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竞争机制检测学生的积累效果,调动学生的积累热情,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其實,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素材积累,方法都多如繁星、浩如烟海,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撑起兴趣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徐佑国.探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7(9).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