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环境下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取向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社会文化日益趋向多元化,并且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逐步的体现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语文新课改,对语文课本选文取向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做到语文课本符合学生的意识形态,并且最大限度地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而且又适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对于多元文化环境下学术界所关心的并且热衷于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环境;高中语文;选文取向研究
  过去语文课本的选文取向存在很大的弊端,单一并且老套,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语文课文选文取向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这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多元环境下语文课本选文取向进行研究,以其对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 多元文化环境下中外选文对比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选入高中语文,不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本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加了语文课本的生命,开阔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时候,领略外国文学的优秀,更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思维,在高中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下面将中外选文进行一系列的对比,更加生动的说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引入外国文学的必要性。
  (一) 中国传统的文选侧重感性的直觉思维
  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中,中国人一直坚持的是依靠自身的感觉或者自身的直觉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在探索事物的时候,感觉是最低级的阶段。在文学作品中,我国的文学作品侧重于感性认识的表达,但并不是说我国的文学肤浅,因为我国的文学既有感性的表达,又有言外之意的升华。从各个文体来分析,中国古代最擅长的是诗歌,注重于情感的体验,有充满壮志豪情的诗歌,也有歌颂友情、爱情的诗歌。同时也有小说,以事情与故事的发展为线索,不断的表明主题,例如在《水浒传》中,每个好汉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读《水浒传》,就好像在领略社会中不同的人一样,在感受着情感美,意境美的同时感受不同人物大不相同的性格。另外,在情节构成的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融入读者的生活阅历与情感思考,使得文学作品更加饱满的呈现给读者,在感受到意境美的同时对自身进行思考。
  (二) 外国文选侧重理性的抽象思维
  外国文选的理性抽象思维指的其实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总称,理性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外国文选例如《致大海》《变形记》等等都收录在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的理性抽象思维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每一篇选文中。当然,必须承认的一点,思维和自身的生活环境与所接收的教育有关,无优劣之分,因此,在比较感性与理性思维的时候不应该有意识上的偏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正常的状态下应该是互补的。
  中外文选在思维上存在差异,有着一定的矛盾。但是思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思维方式形成后在一定时期内会趋于稳定,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会习惯用此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同时指导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因此,在思维尚未形成定势的高中阶段,我们在教材的选取上必须兼顾,这对于一个人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对于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必须兼容并蓄,以宽广的胸襟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立足于长远的不断发展。
  二、 多元文化环境下语文课本选文价值取向
  (一) 选文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真正的语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语文阅读是一种生命的运动,是一种为生命的运动提供多姿多彩性的材料。高中时代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选文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更加的可以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起到一种升华作用。在过去的语文选文取向上,我们一度坚持以学科为本,甚至以分数为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伤害,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选文价值取向,更好地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因为一名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学习,他并不是等待加工成型的原材料,而是一颗种子,需要阳光、雨露与肥料进而萌芽的种子。真正地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确定每一篇选文,才是高中语文选文的正確取向研究。
  (二) 注重文化的传承
  语文的最大功能就是将学生带入世界,使学生可以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教育与灵魂的塑造。中文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不仅因为中国的人多,更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中语文课本进行选取的时候,对于古典的诗歌以及古文精华,都应该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流传,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最后形成对于主体生命的一种教育。
  而且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语文的教育是一种语言的教育,不是政治性的教育,因此必须立足于言语实践对于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真正地认识到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升华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三) 兼容并蓄,做到有容乃大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今天,外国的很多文化其实也是非常经典的,比如雨果的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必须做到兼容并蓄,有一种可以兼容世界的情怀。作为一名高中生,承担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的发展,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中语文选文的时候,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时候,做到对于外国文学的精华进行吸收,为我所用。中国的是世界的,世界的经典也是中国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
  (四) 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个人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没有独立健全的个人,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因此在选文的时候,必须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做到群体整体的维护。其次,作为一个人,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而存在的,不能否认历史与未来的绵延,现在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现在与未来有更好的生活与更高的发展平台。而且,每个学生在走向语文教学课堂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以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为出发点,不断的构建新的知识,因此语文选文的取向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实际需要,这已经成为语文选文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 小结
  高中课文选文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以及祖国的未来,具有深远的以及重大研究意义。因此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取向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详细地分析了中外选文的不同思维对比,中国选文侧重于感性思维,外国选文则侧重于理性思维。接下来详细地分析了多元文化环境下高中语文选取取向,要做到四点:选文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其次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接着要做到兼容并蓄,有容乃大,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思维的局限性,并没有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希望可以因为此文引起广大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晖.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8).
  [2]李景阳.新课程教师读本[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大圣.语文育人功能检视[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彭金芳.中学语文新课程中的小说阅读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杨仙銮,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是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爱说、想说、会说
笔者从儿童本位视角出发,通过阅读课程的目标架构、内容体系、整合经验、三位一体评价四个方面,以绘本阅读为载体,渗透于建构式课程相关主题中,融“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
本文对物流中心及在区域范围内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物流中心选址指标体系为基础,建立基于MDHGF改进算法的物流中心选址决策模型。模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将成本因素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电力需求更是突飞猛进,汽轮机作为装备制造业中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原动机,在保障电力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和国
合理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其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属性群决策(MAGDM Multi-attribute Group Decision Making),是多属性决策(MADM)和群决策(GDM)的交叉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决策的群体按照某种偏爱结构,对含有多个属性的决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有重要作用,使我们抓好学生的课本中文本和课外书籍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语文教学也培养学
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
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在批判地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竞争力来源、形成机理和发展阶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着重讨论了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剖析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肖春泉同志在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结合实际,撰写了《论发展矿业的十一个关系》的长文,其中包括矿业的发展与“转变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