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革命珍典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IND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峥嵘岁月
  1926年1月,安徽首个由产业工人党员组成的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开始领导蚌埠人民走上推翻国民党专制统治、夺取抗击外敌入侵、迎来翻身解放的非凡历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河界沟支部等党组织相继建立,界沟被称为皖东北的“小延安”。1930年7月,石梁河农民暴动在五河爆发,皖东北地区第一支工农武装——红二军独立师宣告成立。1930年10月,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成立,蚌埠成为领导沿淮十几个县党组织的指挥中心。
  抗战期间,蚌埠地区沦陷,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率部驰骋津浦铁路两侧,夜袭怀远县城、伏击日军汽船、攻克日伪军据点,领导蚌埠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和宿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党开始了在蚌埠局部区域的执政实践。在沦陷区,中共蚌埠工委(“淮办”)等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隐蔽斗争,为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蚌埠地区成为淮海战役南线主战场,蚌埠人民踊跃支前、配合主力作战,在隆隆炮声中迎来全境解放。渡江战役前夕,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成为前方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政治决策中心,蚌埠人民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全面执政实践,领导蚌埠人民走上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蚌埠人民正紧紧围绕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共同打造皖北振兴核心增长极的总目标,为把蚌埠建设成为实力蚌埠、魅力蚌埠、活力蚌埠、文明蚌埠、和谐蚌埠、民生蚌埠而不懈奋斗。
  长淮特委:淮河两岸群众运动的指挥中心
  1930年10月,江南省委决定,撤销徐海蚌特委,分别成立徐州、海州、长淮特委(亦称蚌埠特委),陈履真任长淮特委书记。特委机关位于蚌埠二马路仁寿里11号,先后领导蚌市工委、蚌埠铁路工委和凤阳、定远、盱眙、泗县、五河、灵璧、怀远、嘉山、寿县、凤台、颍上、阜阳等淮河两岸13个市县的地方党组织,共两个工委、8个县委、14个区委、123个支部,有党员近2000名,蚌埠成为组织领导淮河两岸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长淮特委先后建立、改组或恢复了凤阳、凤台、阜阳、定远、盱眙等地县委,为领导人民有组织地开展群众运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并相继组织领导了寿县瓦埠、凤台黄家坝、定远吴圩、盱眙西高庙等农民暴动,创建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初步显现出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强大威力。长淮特委还组织领导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兵运工作,极大震慑了地方当局的嚣张气焰,有力推动了安徽的土地革命斗争。
  1932年秋,长淮特委连遭3次破坏,近百名党团员和赤色群众被囚于南京,两任特委书记陈履真、朱务平和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刘英夫妇等20多位长淮英烈,坚贞不屈,血洒雨花台。
  三进淮上:点燃路西抗日烽火
  淮上,指以怀远龙亢为中心,东跨津浦铁路、西抵颍河、北濒浍河、南临淮河,包括今怀远县大部和固镇、蒙城、凤台、宿州各一部,位于淮北平原南端。这里土地肥沃,民风强悍,素为兵家博弈之地。抗战期间,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新四军3次进军淮上,演绎了一曲曲英勇不屈的英雄赞歌。
  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指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5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率部首次向淮上进军。
  在淮上,新四军夜袭怀远县城,攻克安乡、上桥等日伪军据点,在常家坟伏击日军4艘汽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近2000人,给日伪军以极大震慑。在抗击侵略者的同时,新四军按章收税、武装缉私,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使部队补给困难得到缓解。新四军连战连捷,秋毫无犯,被淮上人民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队伍由3000多人迅速扩大到6472人。新四军在首次进军淮上抗日的3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打仗、扩军、筹资”的预定目标。
  为贯彻中央军委“向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方针,1940年7月初,彭雪枫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当月底,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办事处(行署)成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宿东等县区,标志着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为巩固和发展淮上根据地,彭雪枫率部破袭津浦铁路,多次袭击怀远县城等日伪军据点,俘获日军数十人,迫使日伪军龟缩于“点”内和“线”上,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40年11月,在反击日军“扫荡”中,首创华中击落日军飞机的战例,并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毙敌1200余人,收复一度陷落的蒙城、涡阳等地。
  在根据地,老百姓首次享受到民主权利,按照“三三制”原则,第一次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各级政权组织,参议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各种力量摒弃前嫌,形成一致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众多女童、妇女纷纷走进课堂,首次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在龙亢创办的淮上联合中学,不仅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更促成众多淮上热血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1941年3月1日,彭雪枫部在怀远龙亢钮家湾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5月,四师越过津浦铁路转移到苏皖边区,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
  为恢复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誓师西征,10月,四师一部第三次进军淮上,在围歼淮上军事实力最强的伪军第三十二纵队韩金山部2500多人后,又先后发起火神庙、何家集、古城、苏集等战斗,拔除多处日伪军据点,迫使日伪军只能龟缩在少数城镇。同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标志着津浦铁路以西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直至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
  张漫萍:隐蔽战线的领导人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化名王若愚、张友文、钟庆田,1910出生于河南荥阳,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革命理论的熏陶下,张复礼决定改名为“漫萍”,立志成为革命者,像水中浮萍,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像青萍宝剑,铲除人间不平。
  1932年,张漫萍去北平求学,加入了北平抗日义勇军大队。8月1日,张漫萍在西单散发传单时被捕,囚禁于草岚子监狱。因狱中表现坚强、斗争坚决,同年底由团转党。出狱后,他参加重建河南省委、恢复地方党组织、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创建地方抗日武装等工作,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开封市委书记等职。1938年底,遵照周恩来指示,张漫萍协助张爱萍对豫皖边区国民党中上层开展统战工作。不久,张漫萍加入彭雪枫、张震将军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投身淮北敌后抗日烽火第一线。
  1944年10月,淮北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蚌埠工委(对外称淮河办事处),张漫萍任工委委员兼组织科长,后任副书记、书记。工委先后派遣多名党员进入沦陷区蚌埠独立开展工作,并创建5支秘密党组织。
  其间,张漫萍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化装进入蚌埠,以留芳照相馆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为掩护,巡视指导党的隐蔽斗争。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军占领淮北解放区,张漫萍率工委转移至洪泽湖继续斗争。在湖中,他十分牵挂蚌埠秘密党组织,几次冒险进入蚌埠巡视。1947年夏,他再次化装来到蚌埠,在布置工作后于怀远陈集被捕。他经受住了严刑利诱,始终昂首挺立,严守党的秘密,当日晚惨遭杀害,年仅37岁。
其他文献
1933年,4500名本该云鬓插花的广元女儿,告别家乡,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她们冒着枪林弹雨,闯过烽火硝烟,出生入死,跃马横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运动史上的奇迹。  红花需要绿叶配,也许是前世有缘,抑或是今生有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些广元女儿与红军将领结为终身伴侣。他们任战火硝烟生死与共,由风云变幻不离不弃,比肩踏山河,携手写传奇,成就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期刊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  《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歌曲,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它传遍千山万水,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歌八百壮士》后来多次被选为电影主题曲,传唱至今。歌声,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70多年前的壮烈景象。  四昼
期刊
歪歪斜斜的四行题诗  1975年7月13日开始,唐由之带着医疗小组对即将接受眼科手术的毛泽东开展了为期10天的术前准备。此时,医疗小组把中南海毛泽东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临时手术室。唐由之亲自从苏州和上海订制的全套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已经在这间临时手术室安置妥当。万事俱备,只等毛泽东的“一声号令”了。可毛泽东虽然每天都接受唐由之的术前准备——冲洗泪囊,每三天一次结膜囊培养、滴眼药水等,但丝毫没有要做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3周年,也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60周年。当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我们随志愿军总部3年间辗转过6个驻地:大榆洞、玉泉站、君子里、上甘岭、空司洞、桧仓,经历了残酷的战斗与艰苦的生活。  今天,我们将这些点滴回忆写出来,以此慰藉已与世长辞的前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副司令员韩先楚、洪学智,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以及英勇牺牲的毛岸英、高瑞
期刊
毛泽东发来急电,韩先楚定下妙计  1946年初夏,辽南大地阳光和煦,微风徐徐。在凤城县的山间公路上,一辆美式吉普车正向着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指挥部驻地——本溪县连山关飞速奔驰。  “快些,再快些!”坐在车里的南满军区政委肖华,一个劲地催促着年轻的司机,他的手中,紧紧攥着毛泽东从延安发出的一份急电:南满部队要集中兵力在中长铁路南端,乘敌南满空虚,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一两个大中城市展开进攻,将北满敌军拉回
期刊
2012年12月15日,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共同主办的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学术研讨主题是“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讨会上提出要以陈独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研究陈独秀。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关于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题研讨。会上,与会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章进行了梳理,认为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
期刊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中国民歌《茉莉花》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一遍遍响起,蜚声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炎黄子孙都为之熟悉而自豪的旋律背后,还有着传奇的故事。  何仿与《茉莉花》的采集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南京接见国家一级作曲家何仿时,深有感触地说,歌曲《茉莉花》在世界上广为传唱,
期刊
王新亭: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战四捷  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王新亭的革命资历在开国上将中并不显眼,入伍入党都在1930年,但他进步的速度并不慢。仅用了3年零3个月的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迅速成长为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时期,他从连指导员做起,历任团党务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由于一直担任各级政治部门的领导,
期刊
196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  一个多月后,仍处于悲痛之中的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找到《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编辑郭兆麟,提出要写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子。这是焦裕禄生前给他出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他要完成焦裕禄的嘱托,将兰考人民除“三害”(指内涝、风沙、盐碱)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总结。  可是,郭兆麟却说:“七一快到了,写个党的好干部吧!”  
期刊
“西伯利亚阿菊”色诱白匪头子  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沙俄为侵略我国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加强对俄情报工作,在日军高层的支持下,日本黑社会组织玄洋社于1896年在札幌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名为“俄语学会”。该校主要讲授俄语和俄国的风俗人情,并进行各种间谍技能培训。此后,该校又增设了汉语课程,校名也改为“俄华语学校”,重点培训女间谍。由于这些女间谍很多都以妓女身份作为掩护,人们便把她们统称为“阿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