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种读:轻浮
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读小说呢,因为人 的好奇心需要故事,因为人的同情心需要人物,因为人的价值观需要叙事风格。难怪在百年前,梁启超那代人曾提出“小说救国论”。
人生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应该越看越少,越看越精。另外,海量信息时代必须提高阅读效率,阿城推荐过一种读法叫对角阅读。他说,在一页开头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选个词,一页的信息就有了基本判断,如果知道就翻过去,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比如余华的《兄弟》很火,翻开看看吧,第一段仅两句话就用了诸如“异想天开”“超级巨富”等六个死词,你就知道这是什么货色,这种书就可以直接扔了。
由于工作原因,还不得不关注一些当代文学。年初,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新作《第九个寡妇》被评论界称之为2006年最优秀的中文小说。我在书店里翻开第一页,读了一两百字,开篇是这样的——
“那个夏天黄昏村里人都在集上看几个闺女跟魏老婆赛秋千。魏老婆儿七十岁,年年摆擂台。一双小脚是站不住了,靠两个膝盖跪在踏板上,疯起来能把秋千绳悠成个圆满圈圈。就在魏老婆荡得石榴裙倒挂下来,遮住上身和头脸时,枪声响了起来……”
——的确令人佩服,农村妇女荡秋千,用膝盖荡出奥运会水准,而且违反了离心力原理(裙子倒挂下来)。还有一部小说,莫言的《生死疲劳》被媒体认为是2006年最值得期待的长篇,直奔诺贝尔文学奖而去,读了两三页,实在读不下去。这些传统作家该去尝试一下网络小说和手机小说,把故事写好看了,再考虑诺奖不迟。
网络小说仍然有两三部畅销书,这几年的网络小说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人公的情色叙事里有一股掩饰不住的沾沾自喜的劲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这种腔调,在过去,这是一种相当欠揍的表现。
当代文学在现在,基本上就是垃圾的代名词,以前的人写小说像射精,现在的人像大便。
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读小说呢,因为人的好奇心需要故事,因为人的同情心需要人物,因为人的价值观需要叙事风格。难怪在百年前,梁启超那代人曾提出“小说救国论”。
看看我们读的是些啥?!
第二种读:热恋
一本旧书,一个乱世佳人的老八卦,如果是看过电影《圣女贞德》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的影迷会更喜欢这本书,女主角扮演者琼·塞贝格,好莱坞的女版格瓦拉,她美丽、热烈、尖锐、疯狂,让人想起年轻时代的胡茵梦,当然,她比胡茵梦更美,更有力量,也更极端。
《得过且过》约瑟夫·海勒著
等这书已经很久了,海勒的短篇集。因为海勒,我们这代人上大学时习惯了黑色幽默,像《围城》这样的小说实在读不下去,更不觉得搞笑。与《二十二条军规》不同的是,海勒的短篇更冷漠,从文学成就上看,他的短篇一般,他天生具有操纵长篇的旺盛生命力。不过,读他早期的短篇,可以看出他编排情节的戏剧才华。比如《格林威治姑娘》,某出版商举办晚宴派对,杜克是出版商的签约作家,他看上了刚刚与出版商签约的一个女孩。这女孩对浮华生活特别兴奋,对杜克充满好感。一个男人一直在纠缠她,杜克找到了借口,帮她解了围。然后约女孩离开派对,他们走在街上,发现那男人跟在后面。男人又来纠缠,杜克出手,把他打得满脸血污,男人不还手,只是流泪。男人走了,杜克问女孩,那男人是谁?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杜克,那男子是她丈夫,来叫她回家……
看版权页,这书在美国是2003年出的,国内第一次出版。
《狄安娜——孤独的女猎手》富恩斯特著
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的自传体小说,一本旧书,一个乱世佳人的老八卦,如果是看过电影《圣女贞德》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的影迷会更喜欢这本书,女主角扮演者琼·塞贝格,好莱坞的女版格瓦拉,她美丽、热烈、尖锐、疯狂,让人想起年轻时代的胡茵梦,当然,她比胡茵梦更美,更有力量,也更极端。她与60年代的两位大作家婚恋以及婚外恋,也和伊斯特伍德这样的超级明星有一腿,她成为很多男人心中的洛丽塔。这本书基本上算是富恩斯特和她的恋爱笔记。当然,政治和性是它的主题,它告诉你政治怎么回事。这本书很薄,但这个女人的疯狂和毁灭可以告诉人们很多。
《恩宠与勇气》肯·威尔伯胡茵梦 刘清彦译
从胡茵梦的博客,再到这本书的阅读,是今年阅读上的一大惊喜。这是一部爱情奇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宗教和信仰的灵修书。肯·威尔伯,美国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万法简史》作者,整合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家,心理学界的爱因斯坦。他和崔雅一见钟情,结婚,随即面对死亡。富恩斯特说,死亡是一场巨大的通奸,威尔伯沿用歌德的话说,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这是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不同。当然,用几行字来谈论宗教、信仰这以及这两人的爱情是相当轻浮的,正如台湾佛教史家江灿腾说,大陆没有高僧,只有中低僧,和大陆人谈佛学没什么价值。
第三种读:家常
这是一群没有媒体操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弄出来的一本城市建设类杂志,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精英圈内一片叫好,读者则莫名其妙,销量极差,像一群天才在疯狂烧钱又烧才华。
《城市中国》杂志1-11期
我见过的中国最为另类的杂志,另类得好像不打算让这杂志赚钱,每期的信息量极为庞大,冲击力超强,阅读它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实际上,这是一群没有媒体操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弄出来的一本城市建设类杂志,他们基本上采用福柯等结构主义的的分析方法,考量中国的城市建设,每期以课题研究方式,比如10月号《街道生态》,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精英圈内一片叫好,读者则莫名其妙,销量极差,像一群天才在疯狂烧钱又烧才华。
《诗歌现场》朵渔主编
今年最好的年度诗选,值得一提的是编委的包容和开放,把几位80后新锐女诗人作品排在前面。让人意外的是,她们的诗非常不错。如果80后只有郭敬明和韩寒这样的写作者,那80后这一代真的会让人失望,幸而我们可以看到几首好诗,比如朵朵拉《我是每个人的洛丽塔》、《轰轰烈烈地干一次》,在身体写作上更“专注”,在揭示“肉身耻感”的同时,更有一股青春逼人的力量。另外诸如刘雯、旋覆、杜绿绿的诗作,这些名字和她们的诗一样,看着就讨人喜欢。
《对话的妙语——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上海三联
一本博士论文,看起来应该不是抄袭的,对于写小说的人有些用,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小说家只有王朔较好地解决了人物对话问题。
《小说面面观》福斯特,《小说稗类》张大春
两本小说常识性读物,前者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老书,流行了几十年,后者是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的作品。
《帕斯选集》上下册
墨西哥诗人帕斯的选集作为压轴一读,足以让一个冬天充实。帕斯和米沃什一样,应该进入20世纪伟大诗人的行列。1990年帕斯获诺奖时,马尔克斯说,对于帕斯的任何褒扬都是浮浅的。
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读小说呢,因为人 的好奇心需要故事,因为人的同情心需要人物,因为人的价值观需要叙事风格。难怪在百年前,梁启超那代人曾提出“小说救国论”。
人生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应该越看越少,越看越精。另外,海量信息时代必须提高阅读效率,阿城推荐过一种读法叫对角阅读。他说,在一页开头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选个词,一页的信息就有了基本判断,如果知道就翻过去,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比如余华的《兄弟》很火,翻开看看吧,第一段仅两句话就用了诸如“异想天开”“超级巨富”等六个死词,你就知道这是什么货色,这种书就可以直接扔了。
由于工作原因,还不得不关注一些当代文学。年初,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新作《第九个寡妇》被评论界称之为2006年最优秀的中文小说。我在书店里翻开第一页,读了一两百字,开篇是这样的——
“那个夏天黄昏村里人都在集上看几个闺女跟魏老婆赛秋千。魏老婆儿七十岁,年年摆擂台。一双小脚是站不住了,靠两个膝盖跪在踏板上,疯起来能把秋千绳悠成个圆满圈圈。就在魏老婆荡得石榴裙倒挂下来,遮住上身和头脸时,枪声响了起来……”
——的确令人佩服,农村妇女荡秋千,用膝盖荡出奥运会水准,而且违反了离心力原理(裙子倒挂下来)。还有一部小说,莫言的《生死疲劳》被媒体认为是2006年最值得期待的长篇,直奔诺贝尔文学奖而去,读了两三页,实在读不下去。这些传统作家该去尝试一下网络小说和手机小说,把故事写好看了,再考虑诺奖不迟。
网络小说仍然有两三部畅销书,这几年的网络小说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男人公的情色叙事里有一股掩饰不住的沾沾自喜的劲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这种腔调,在过去,这是一种相当欠揍的表现。
当代文学在现在,基本上就是垃圾的代名词,以前的人写小说像射精,现在的人像大便。
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读小说呢,因为人的好奇心需要故事,因为人的同情心需要人物,因为人的价值观需要叙事风格。难怪在百年前,梁启超那代人曾提出“小说救国论”。
看看我们读的是些啥?!
第二种读:热恋
一本旧书,一个乱世佳人的老八卦,如果是看过电影《圣女贞德》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的影迷会更喜欢这本书,女主角扮演者琼·塞贝格,好莱坞的女版格瓦拉,她美丽、热烈、尖锐、疯狂,让人想起年轻时代的胡茵梦,当然,她比胡茵梦更美,更有力量,也更极端。
《得过且过》约瑟夫·海勒著
等这书已经很久了,海勒的短篇集。因为海勒,我们这代人上大学时习惯了黑色幽默,像《围城》这样的小说实在读不下去,更不觉得搞笑。与《二十二条军规》不同的是,海勒的短篇更冷漠,从文学成就上看,他的短篇一般,他天生具有操纵长篇的旺盛生命力。不过,读他早期的短篇,可以看出他编排情节的戏剧才华。比如《格林威治姑娘》,某出版商举办晚宴派对,杜克是出版商的签约作家,他看上了刚刚与出版商签约的一个女孩。这女孩对浮华生活特别兴奋,对杜克充满好感。一个男人一直在纠缠她,杜克找到了借口,帮她解了围。然后约女孩离开派对,他们走在街上,发现那男人跟在后面。男人又来纠缠,杜克出手,把他打得满脸血污,男人不还手,只是流泪。男人走了,杜克问女孩,那男人是谁?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杜克,那男子是她丈夫,来叫她回家……
看版权页,这书在美国是2003年出的,国内第一次出版。
《狄安娜——孤独的女猎手》富恩斯特著
墨西哥作家富恩斯特的自传体小说,一本旧书,一个乱世佳人的老八卦,如果是看过电影《圣女贞德》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的影迷会更喜欢这本书,女主角扮演者琼·塞贝格,好莱坞的女版格瓦拉,她美丽、热烈、尖锐、疯狂,让人想起年轻时代的胡茵梦,当然,她比胡茵梦更美,更有力量,也更极端。她与60年代的两位大作家婚恋以及婚外恋,也和伊斯特伍德这样的超级明星有一腿,她成为很多男人心中的洛丽塔。这本书基本上算是富恩斯特和她的恋爱笔记。当然,政治和性是它的主题,它告诉你政治怎么回事。这本书很薄,但这个女人的疯狂和毁灭可以告诉人们很多。
《恩宠与勇气》肯·威尔伯胡茵梦 刘清彦译
从胡茵梦的博客,再到这本书的阅读,是今年阅读上的一大惊喜。这是一部爱情奇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宗教和信仰的灵修书。肯·威尔伯,美国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万法简史》作者,整合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家,心理学界的爱因斯坦。他和崔雅一见钟情,结婚,随即面对死亡。富恩斯特说,死亡是一场巨大的通奸,威尔伯沿用歌德的话说,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这是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不同。当然,用几行字来谈论宗教、信仰这以及这两人的爱情是相当轻浮的,正如台湾佛教史家江灿腾说,大陆没有高僧,只有中低僧,和大陆人谈佛学没什么价值。
第三种读:家常
这是一群没有媒体操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弄出来的一本城市建设类杂志,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精英圈内一片叫好,读者则莫名其妙,销量极差,像一群天才在疯狂烧钱又烧才华。
《城市中国》杂志1-11期
我见过的中国最为另类的杂志,另类得好像不打算让这杂志赚钱,每期的信息量极为庞大,冲击力超强,阅读它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实际上,这是一群没有媒体操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弄出来的一本城市建设类杂志,他们基本上采用福柯等结构主义的的分析方法,考量中国的城市建设,每期以课题研究方式,比如10月号《街道生态》,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精英圈内一片叫好,读者则莫名其妙,销量极差,像一群天才在疯狂烧钱又烧才华。
《诗歌现场》朵渔主编
今年最好的年度诗选,值得一提的是编委的包容和开放,把几位80后新锐女诗人作品排在前面。让人意外的是,她们的诗非常不错。如果80后只有郭敬明和韩寒这样的写作者,那80后这一代真的会让人失望,幸而我们可以看到几首好诗,比如朵朵拉《我是每个人的洛丽塔》、《轰轰烈烈地干一次》,在身体写作上更“专注”,在揭示“肉身耻感”的同时,更有一股青春逼人的力量。另外诸如刘雯、旋覆、杜绿绿的诗作,这些名字和她们的诗一样,看着就讨人喜欢。
《对话的妙语——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上海三联
一本博士论文,看起来应该不是抄袭的,对于写小说的人有些用,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小说家只有王朔较好地解决了人物对话问题。
《小说面面观》福斯特,《小说稗类》张大春
两本小说常识性读物,前者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老书,流行了几十年,后者是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的作品。
《帕斯选集》上下册
墨西哥诗人帕斯的选集作为压轴一读,足以让一个冬天充实。帕斯和米沃什一样,应该进入20世纪伟大诗人的行列。1990年帕斯获诺奖时,马尔克斯说,对于帕斯的任何褒扬都是浮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