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于我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拓新理念、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对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课程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与决策水平。
关键词:能力构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81
1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能力的培养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检验的标尺。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广泛调研所知,在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案例教学法被广为推崇,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但多种因素所致,案例教学法尚未在管理会计学科得到较好的嫁接与植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金融管理学与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的职能,培养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综合管理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即充当好企业发展的军师、谋士。管理会计直面具体的企业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重“校企对接、校企融合”,师生要进入企业、企业要搬进课堂,显然,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特征,而实现管理会计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必须植入案例教学法。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的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台上、轻台下;重课内、轻课外)较为突出,即: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管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抓好课本内知识的传授,但自身下企业、下基地实践较少,课外与学生的互动不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鲜见,大多采用老套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而且对管理会计师(CMA)执业引导较欠缺,导致学生重对外财务报告会计学习、轻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学习,培养出来的多为核算型财务人员,满足不了企业对经营型财务人员的需求。总之,“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不切合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能力构建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复合能力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推行符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案例的研读与探究中,将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划分为若干项学习任务,在每个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在“案例导学——知识学习——案例探究——能力拓展”四个阶段中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探究知识,实践运用知识,以课程的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力。
2编制了一套紧扣能力培养目标的案例库并积极落地实践
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编制了一套基本符合“四阶段”和“三结合”要求的管理会计案例资料库。在收集整理编制案例时,坚持五性:(1)多样性;(2)适应性;(3)启发性;(4)针对性;(5)生动性。
设计的“四阶段”和“三结合”相融的案例教学模式,已进行了两阶段的积极尝试与实践:第一阶段是初步尝试和探索,在财务管理专业133、134班进行试点,选择成本习性和变动成本法这两章内容开展案例教学,设置学生课程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以案例导入、结合案例讲解新知识点,课后布置4个案例交由课程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专门安排2次案例分析与汇报课,各小组以PPT方式进行汇报,任课老师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次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性较高,课堂的互动很强,但打酱油现象比较普遍,并未实现学生的完全参与。带着对第一阶段初步尝试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深化。第二阶段选择财务管理专业141、142班进行实践,相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深化:一是扩大了讨论案例的范围,将“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均纳入案例讨论课,由原先的四个案例增加到15个案例,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二是改进了案例课的案例汇报形式,案例汇报小组6人一起上台,由老师当场随机指定主要汇报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此举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根除打酱油现象,但是较好的消除了一部分学生准备打酱油的想法,使得课外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實处;三是增加了学生点评环节,即在一个小组汇报完后,鼓励其他组学生对汇报组的汇报情况(包括汇报的PPT制作水平、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点评和补充,目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讲台上的汇报组唱独角戏现象,让所有组学生都能做专心看戏的观众,认真关注汇报组学生的表演,并能有参与其中的欲望和机会,此尝试在财务管理141、142班的案例讨论课中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效,完全没有出现冷场,各小组争先恐后上去汇报,积极大胆的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个不能无的配角,适时穿插其中,掌控现场,记录评分。
3构筑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且已初见成效
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案例导学和知识学习阶段,学生以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所研究案例的背景、行业环境、经营状况、拟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案例探究阶段,学生则需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研讨,并在案例讨论课上汇报交流,最后再进行总结、完善,形成分析报告。在能力拓展阶段,每个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大习题库(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训练来更好地探究和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石梁基地或实践创新园区的一家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整个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与解决实际案例相联系,渐渐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发现型、归纳型、创新型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文字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协作与协调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等。 4设计了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且已初步尝试
为了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导作用,并能对案例教学的成效进行检验,课程组认为“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轻过程重结果,与倡导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相向而行,必须舍得弃之,转而采用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经过反复的讨论调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充分体现我校校情、学情的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的中心思想是最终的总成绩必须能够反映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由“课堂行为成绩”(10%权重)、“小组项目成绩”(30%权重)和“期末考试成绩”(60%权重)三部分构成,其中,(1)课堂行为成绩采取“倒扣制”:①每生在100分的基础上,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其他不符合课堂规范的行为一次扣5分;②一个小组每累积扣分达30分时,小组各成员扣5分;③每生剩余的分值便是其课堂行为成绩,此成绩以1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2)小组项目成绩:①小组研究案例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寻找、设计;②各小组必须按时完成分阶段研究任务,每阶段任务必须分解到各小组成员,并及时记录和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和成果统计、阶段研究成果电子文档);③组长根据每位组员完成阶段任务的情况,在0~1范围内为其打分,作为每位组员的权重分;④教师根据各小组分阶段研究情况和最终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判定各小组项目成绩(0~100分);⑤小组项目成绩×组员权重分×30%记入每生总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①采用“机测+纸测”形式,并以6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②机考是面对客观题部分(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利用我校《管理会计》课程网络考试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客观题大题库的日常训练,任课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基本上每周统计一次反馈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期末对客观题实施机测,随机形成试卷,机考试卷卷面成绩40分(单选20分、多选10分、判断1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现部分内容的考教分离,夯实学生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③纸测是面对主观题部分(包括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纸测卷面成绩60分(计算题部分20分、案例分析题部分4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此举效果显著,考核的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而是倡导过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迫、学情所趋、改革所逼。如何在新的要求下调整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过程是目前各个学科更为具体而迫切的任务。立足于浙江树人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引领下,厘清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小到具体的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践项目,都必须努力尝试,积极探索。基于此,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与时俱進,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探索、改进、深化和完善,培养出既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会传承又有创造的学生,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涵.浅议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J].会计师,2014,(9).
关键词:能力构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81
1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能力的培养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检验的标尺。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广泛调研所知,在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案例教学法被广为推崇,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但多种因素所致,案例教学法尚未在管理会计学科得到较好的嫁接与植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金融管理学与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的职能,培养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综合管理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即充当好企业发展的军师、谋士。管理会计直面具体的企业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重“校企对接、校企融合”,师生要进入企业、企业要搬进课堂,显然,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特征,而实现管理会计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必须植入案例教学法。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的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台上、轻台下;重课内、轻课外)较为突出,即: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管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抓好课本内知识的传授,但自身下企业、下基地实践较少,课外与学生的互动不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鲜见,大多采用老套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而且对管理会计师(CMA)执业引导较欠缺,导致学生重对外财务报告会计学习、轻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学习,培养出来的多为核算型财务人员,满足不了企业对经营型财务人员的需求。总之,“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不切合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能力构建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复合能力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推行符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案例的研读与探究中,将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划分为若干项学习任务,在每个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在“案例导学——知识学习——案例探究——能力拓展”四个阶段中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探究知识,实践运用知识,以课程的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力。
2编制了一套紧扣能力培养目标的案例库并积极落地实践
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编制了一套基本符合“四阶段”和“三结合”要求的管理会计案例资料库。在收集整理编制案例时,坚持五性:(1)多样性;(2)适应性;(3)启发性;(4)针对性;(5)生动性。
设计的“四阶段”和“三结合”相融的案例教学模式,已进行了两阶段的积极尝试与实践:第一阶段是初步尝试和探索,在财务管理专业133、134班进行试点,选择成本习性和变动成本法这两章内容开展案例教学,设置学生课程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以案例导入、结合案例讲解新知识点,课后布置4个案例交由课程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专门安排2次案例分析与汇报课,各小组以PPT方式进行汇报,任课老师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次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性较高,课堂的互动很强,但打酱油现象比较普遍,并未实现学生的完全参与。带着对第一阶段初步尝试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深化。第二阶段选择财务管理专业141、142班进行实践,相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深化:一是扩大了讨论案例的范围,将“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均纳入案例讨论课,由原先的四个案例增加到15个案例,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二是改进了案例课的案例汇报形式,案例汇报小组6人一起上台,由老师当场随机指定主要汇报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此举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根除打酱油现象,但是较好的消除了一部分学生准备打酱油的想法,使得课外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實处;三是增加了学生点评环节,即在一个小组汇报完后,鼓励其他组学生对汇报组的汇报情况(包括汇报的PPT制作水平、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点评和补充,目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讲台上的汇报组唱独角戏现象,让所有组学生都能做专心看戏的观众,认真关注汇报组学生的表演,并能有参与其中的欲望和机会,此尝试在财务管理141、142班的案例讨论课中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效,完全没有出现冷场,各小组争先恐后上去汇报,积极大胆的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个不能无的配角,适时穿插其中,掌控现场,记录评分。
3构筑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且已初见成效
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案例导学和知识学习阶段,学生以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所研究案例的背景、行业环境、经营状况、拟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案例探究阶段,学生则需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研讨,并在案例讨论课上汇报交流,最后再进行总结、完善,形成分析报告。在能力拓展阶段,每个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大习题库(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训练来更好地探究和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石梁基地或实践创新园区的一家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整个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与解决实际案例相联系,渐渐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发现型、归纳型、创新型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文字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协作与协调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等。 4设计了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且已初步尝试
为了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导作用,并能对案例教学的成效进行检验,课程组认为“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轻过程重结果,与倡导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相向而行,必须舍得弃之,转而采用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经过反复的讨论调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充分体现我校校情、学情的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的中心思想是最终的总成绩必须能够反映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由“课堂行为成绩”(10%权重)、“小组项目成绩”(30%权重)和“期末考试成绩”(60%权重)三部分构成,其中,(1)课堂行为成绩采取“倒扣制”:①每生在100分的基础上,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其他不符合课堂规范的行为一次扣5分;②一个小组每累积扣分达30分时,小组各成员扣5分;③每生剩余的分值便是其课堂行为成绩,此成绩以1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2)小组项目成绩:①小组研究案例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寻找、设计;②各小组必须按时完成分阶段研究任务,每阶段任务必须分解到各小组成员,并及时记录和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和成果统计、阶段研究成果电子文档);③组长根据每位组员完成阶段任务的情况,在0~1范围内为其打分,作为每位组员的权重分;④教师根据各小组分阶段研究情况和最终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判定各小组项目成绩(0~100分);⑤小组项目成绩×组员权重分×30%记入每生总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①采用“机测+纸测”形式,并以6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②机考是面对客观题部分(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利用我校《管理会计》课程网络考试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客观题大题库的日常训练,任课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基本上每周统计一次反馈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期末对客观题实施机测,随机形成试卷,机考试卷卷面成绩40分(单选20分、多选10分、判断1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现部分内容的考教分离,夯实学生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③纸测是面对主观题部分(包括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纸测卷面成绩60分(计算题部分20分、案例分析题部分4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此举效果显著,考核的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而是倡导过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迫、学情所趋、改革所逼。如何在新的要求下调整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过程是目前各个学科更为具体而迫切的任务。立足于浙江树人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引领下,厘清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小到具体的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践项目,都必须努力尝试,积极探索。基于此,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与时俱進,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探索、改进、深化和完善,培养出既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会传承又有创造的学生,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涵.浅议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J].会计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