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本质的深刻剖析,也隐含有马克思本人在客观分析背后的主观感情色彩,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的序言内容与所论述主要内容的关系入手,对马克思本人对资本家的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态度;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85-01
一、写在前面的话
在文章之前,请允许我先声明一点,我是一个学生,但我也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比信赖,也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是自从大学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对马克思这位老同志就渐渐生疏了,感觉和以前所了解的大有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是没有涉猎,所以理论知识非常浅薄,这篇文章也只是谈一谈对马克思这个自然人的一些分析和判断,属于索隐派,有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二、马克思其人
我想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个人,可能说起来也很普通。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大学学的是法学。从他青年时期的成长轨迹来看,本身出生于一个独裁专制的铁血国家,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些自由主义观点也让他萌发了利用法律武器抵抗独裁专制的想法,但是在大学以后逐渐发现,法律也是由专制政府颁布的,说得通俗点就是企图说服别人自杀。这显然他为什么会对社会进行反思的原因之一,以至于他才慢慢致力于哲学、历史的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三、对《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分析
在马克斯进行第一卷的撰写工作时,或者说在他着手进行《资本论》的写作准备时,正是他着力推翻普鲁士帝国统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意气风发,通过各种文章和与恩格斯的会谈,他对整个社会刚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也是前人所没有的认识,所以在第一卷的题目才叫做资本的生产过程。
我认为,《资本论》的第一章就是在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换成理性化一点的语言就是在定义,定义一系列的语言和定理,而且很有道理。从他成长的法律事业家庭背景来看,第一卷就是在撰写一部“法”,它定义了什么叫做商品,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商品一定要定义成一种使用价值呢?就是因为只有先将商品定义出这个使用价值,才能逐渐的推导出创造这个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内容。这样会让你觉得有道理,觉得说得的的确确是那么回事。
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推导递进的方式再来看看《资本论》第一卷的目录: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转化为资本,再从资本到生产剩余价值,再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最后到工资和资本积累过程。一直是层层递进,一环扣着一环,结构严谨。
这时的马克思一直是保持一种谨慎和客观的学术观点,即使他很想在序言和内容中叙述的更轻松和调侃一点,但是他也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才能决定建筑。所以他没有过于表现出对资本家的态度,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马克思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他对资本家的印象,用他的话说就是想通过《资本论》第一卷让读者接受他所构想或者说定义的这个世界。唯心的说他所定义的世界是对或者不对并不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本運行(原谅我也用了他所定义的“资本”这个词),但是若是你相信了他对商品的定义,或者说接受了对商品的定义,那么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你就可以全盘接受他的想法。不论怎么说,当读者读完整部《资本论》第一卷,或者较为系统的学习过马老先生的理论之后,都会认为所谓的资本家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他给工人开的工资都是邪恶的,血腥的,是有不可告人目的。这就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没有被神化的自然人在这个时期。从最本质上说,我认为一部《资本论》第一卷就调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阴暗的角落——凭什么我要帮他挣钱!凭什么我就要受到压迫!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这一点点的想法就足以撼动整个社会,凑巧的是,事实也恰好是这样。
四、对《资本论》第三卷的一点小看法
上一个问题我着重分析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因为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而《资本论》第三卷是他在去世以后才发表的,也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十余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编写的,这个时候的马克思被贫穷、疲劳和一次又一次驱逐的精神打击所包围,身体的病患和对所谓的“资本主义”世界欲除之而后快的极度憎恨让他的心态更加的激进,在这种心态下,它的文风也就发生了改变,题目就叫作“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说开始在他自己构想和定义的框架内开始更为深入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加重笔墨开始在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论述利润、利润率等敏感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分析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和由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态度一直是鄙夷、不满的。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把生产资料的私人拥有者推向广大无产阶级的对立面以达到他摧毁他所反对的统治阶级基础,进而推翻他所反对的统治的政治目的。但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一个更加隐晦,另一个更加激进;一个是要构建基础,一个是要给与致命一击;一个是想让更多人接受他的理论,一个是要号召更多人为这个理论服务。由此就产生了对资本家态度的不同,一个是把资本家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让读者自己感受资本家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一个是把资本家作为对立面推出去,让读者感到自己认为的是正确的,进而更好地为这一理论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态度;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85-01
一、写在前面的话
在文章之前,请允许我先声明一点,我是一个学生,但我也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比信赖,也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是自从大学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对马克思这位老同志就渐渐生疏了,感觉和以前所了解的大有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是没有涉猎,所以理论知识非常浅薄,这篇文章也只是谈一谈对马克思这个自然人的一些分析和判断,属于索隐派,有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二、马克思其人
我想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个人,可能说起来也很普通。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大学学的是法学。从他青年时期的成长轨迹来看,本身出生于一个独裁专制的铁血国家,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些自由主义观点也让他萌发了利用法律武器抵抗独裁专制的想法,但是在大学以后逐渐发现,法律也是由专制政府颁布的,说得通俗点就是企图说服别人自杀。这显然他为什么会对社会进行反思的原因之一,以至于他才慢慢致力于哲学、历史的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三、对《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分析
在马克斯进行第一卷的撰写工作时,或者说在他着手进行《资本论》的写作准备时,正是他着力推翻普鲁士帝国统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意气风发,通过各种文章和与恩格斯的会谈,他对整个社会刚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也是前人所没有的认识,所以在第一卷的题目才叫做资本的生产过程。
我认为,《资本论》的第一章就是在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换成理性化一点的语言就是在定义,定义一系列的语言和定理,而且很有道理。从他成长的法律事业家庭背景来看,第一卷就是在撰写一部“法”,它定义了什么叫做商品,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商品一定要定义成一种使用价值呢?就是因为只有先将商品定义出这个使用价值,才能逐渐的推导出创造这个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内容。这样会让你觉得有道理,觉得说得的的确确是那么回事。
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推导递进的方式再来看看《资本论》第一卷的目录: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转化为资本,再从资本到生产剩余价值,再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最后到工资和资本积累过程。一直是层层递进,一环扣着一环,结构严谨。
这时的马克思一直是保持一种谨慎和客观的学术观点,即使他很想在序言和内容中叙述的更轻松和调侃一点,但是他也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才能决定建筑。所以他没有过于表现出对资本家的态度,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马克思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他对资本家的印象,用他的话说就是想通过《资本论》第一卷让读者接受他所构想或者说定义的这个世界。唯心的说他所定义的世界是对或者不对并不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本運行(原谅我也用了他所定义的“资本”这个词),但是若是你相信了他对商品的定义,或者说接受了对商品的定义,那么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你就可以全盘接受他的想法。不论怎么说,当读者读完整部《资本论》第一卷,或者较为系统的学习过马老先生的理论之后,都会认为所谓的资本家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他给工人开的工资都是邪恶的,血腥的,是有不可告人目的。这就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没有被神化的自然人在这个时期。从最本质上说,我认为一部《资本论》第一卷就调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阴暗的角落——凭什么我要帮他挣钱!凭什么我就要受到压迫!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这一点点的想法就足以撼动整个社会,凑巧的是,事实也恰好是这样。
四、对《资本论》第三卷的一点小看法
上一个问题我着重分析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因为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而《资本论》第三卷是他在去世以后才发表的,也是在《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十余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编写的,这个时候的马克思被贫穷、疲劳和一次又一次驱逐的精神打击所包围,身体的病患和对所谓的“资本主义”世界欲除之而后快的极度憎恨让他的心态更加的激进,在这种心态下,它的文风也就发生了改变,题目就叫作“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说开始在他自己构想和定义的框架内开始更为深入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加重笔墨开始在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论述利润、利润率等敏感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分析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和由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态度一直是鄙夷、不满的。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把生产资料的私人拥有者推向广大无产阶级的对立面以达到他摧毁他所反对的统治阶级基础,进而推翻他所反对的统治的政治目的。但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一个更加隐晦,另一个更加激进;一个是要构建基础,一个是要给与致命一击;一个是想让更多人接受他的理论,一个是要号召更多人为这个理论服务。由此就产生了对资本家态度的不同,一个是把资本家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让读者自己感受资本家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一个是把资本家作为对立面推出去,让读者感到自己认为的是正确的,进而更好地为这一理论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