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与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前后,东北的日本技术专家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是这段历史一直隐而不彰。直到最近,澳洲国立大学的年轻学者Amy King基于中国外交部的開放档案,系统地还原了1949年到1953年间日本技术专家在旅顺、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抗美援朝、学习苏联和思想改造的夹缝中的处境。
  
  根据Amy King对原始档案的挖掘,中国共产党使用日本技术专家缘起于解放军进入东北工业重镇后,亟需大量技术人才,而当时东北局的领导人陈云等又对此持实用的态度,因而大量起用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才。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已经请苏联支持大批专家,但是东北工业的基础是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留下来的,日本专家之所长恰好匹配东北经济建设之所需,而且技术人才的缺口之大,根本不是苏联专家能够弥补的,在此形势下,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亦支持在东北继续使用日本专家。根据1950年的统计,在东北的日本人达20797人,其中12%为技术专家,23%是熟练技术工人。这些技术人才对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相当贡献。
  由于抗日战争带来了中日两国的隔阂,1949年后中共对使用日本专家存在着认识上的障碍。为了使民众能够接受,当时官方在宣传策略上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民众进行切割,一方面严厉谴责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一方面指出普通日本民众(包括在东北的技术专家)亦是这一战争的受害者;此外,为了证成这一点,中国媒体报道了若干关于东北的日本技术专家谴责军国主义的活动。
  随着抗美援朝的铺展,中共领导人因美军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开始意识到工业之于强国的重要性,因而更加重视日本专家的作用。但随着苏联专家的大量到来,情势开始发生逆转。一方面是苏联专家对日本专家的不信任,担心后者会“偷窃”苏联技术为日本所用,所以极力排斥日本专家;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苏联援助项目的开建,来自苏联的技术支持日益重要,日本专家的作用也随之边缘化。
  1952年到1953年间,在冷战氛围的笼罩下,苏联专家的排挤、中国思想改造的开展和中日通信渠道的恢复,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专家要求回国。同时,日本与美国结盟,中国又缺乏与日本沟通的正式渠道。基于此,中共领导人决定大量送返日本专家,为日后建立非官方的交流渠道打下基础,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它为日本后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增强冷战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都有巨大的作用。
  Amy King的研究系统揭示建国前后日本专家在东北工业复兴的作用,并将之放诸于全球冷战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呈现了在两大阵营对垒的局势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如何实用性地接纳资本主义阵营日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技术资产。这一历史的复杂性告诉我们,建国之初中共领导人的工业强国梦想有时是优先于其意识形态立场的;这也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建国之初政治-经济的形态,需要从技术和施政效果的层面来理解中共领导人的决策,而非单凭政治争论来揣摩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文/草苍)
其他文献
我是阿尔法,机器人说,我是人工智能(AI)。人哪,你们准备好没有?  人看阿尔法善下围棋,就喜欢上它了,管它叫狗狗,AlphaGo。  阿尔法的家谱不长:祖母玛丽.雪莱(1797~1851),父亲弗兰肯斯坦(1818.1.1),又名怪物。怪物子女蕃衍,有机械的,也有动漫的,如阿童木;但只有一个取名阿尔法,是深脑公司制造。  阿尔法长得比父亲好看,或者说,父子俩一点也不像。α  认识阿尔法,是在它完
期刊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  2002?2010年,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国内舆论处于“狼来了”、“与狼共舞”的惊慌之中,另一方面,中国GDP高速且平缓增长,连续超过英、法、德、日,这一现象激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何时超美”的预测。在一些西方著名学者与智库的预测中,中国在“最近的未来”GDP超过美国“已无悬念”。  我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英国著名经济
期刊
受到历史惯性影响,国人眼中的“阶级”多与物质占有相关。随着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到来,阶级图谱出现异动,新的社会分层也在极速拓宽,贫富分化加剧、阶级边界日渐模糊,对以阶级政治为主业的左翼构成挑战。本文从与“阶级”相关、日益凸显的“财富”现状入手,对当下“脱实向虚”的经济与资本的共谋关系,智能产品市场化以及形成排他性壁垒的身份政治、“租赁”消费进行揭露和批判,指出眼下的“阶级”已构成某种流动的定位、
期刊
从2008年《文化纵横》创刊至今,前后十年,整整60期,总字数至少800万字至900万字。《文化纵横》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为这个历史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时代中一种独特的声音,逆流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敬,可谓“十年磨一剑”。  毫无疑义,过去十年,对于人文刊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充满挑战的。这是因為:第一,不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因素及其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重大突发
期刊
在政治力量发展、扩张过程中,外来者与本土势力的融合是关乎兴衰成败的关键之一。这在早期中共的组织发展中则表现为干部队伍中的“土客矛盾”。本文作者结合一手档案,还原了晋中地区中共党组织内外整合的历史进程,并指出其中蕴含的“土客矛盾”一方面受到八路军外来性质与仲裁作用的抑制,另一方面,统一战线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张力,反过来也给了地方党在处理晋中之局部冲突时更大的政策腾挪空间,为我们理解战争年代“中共壮大之
期刊
可以说,21世纪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思想界、政策圈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影响中国-美国、中国-西方的关系,似乎思考得很多。相较而言,中国的崛起对于作为一个文化、地理、政治概念的亚洲,以及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的亚洲邻国是什么意义,似乎并未引起非常具体的讨论。中国是亚洲国家,中国的崛起,是否正在形成一种中国越来越独立于、外在于亚洲而存在的局面?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依赖、也在积极构建与周边
期刊
每当进入历史大转型时代,政治家的作用就会急剧凸显。近年来,在全球政治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政治领袖正在重新扮演关键的角色,他们深刻调整了各国以往的政治传统,推动了游戏规则的改变。  这背后显然存在一些共通的历史社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传统政党政治和民主体制难以有效地回应各类风险和挑战。段德敏强调,特朗普之所以能够挑战美国政治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机制,并成为某
期刊
平等问题在当代社會中呈现为某种悖论:人们认为贫富差距的确已经严峻到无可容忍的程度,却又在具体的不平等现象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上保持默许的态度。法兰西学院政治史专家罗桑瓦隆(Pierre Rosanvallon)近期撰文指出,要想遏制当今日益严峻的不平等问题,首先需要在理论层面形成一个概念框架以证明这种努力的正当性。  19世纪末以降,工人运动和普选制度迫使西方精英阶层在财政改革和社会运动之间不得不做
期刊
关于道路问题,是百年中國争执最激烈的问题。  自1840年列强强行打开国门、中国卷入现代性以来,向西方学习、走现代化道路,是社会精英普遍认可的必由之路。然而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其争论却自始至终伴随百年中国近现代史。  1919年,自洋务、变法、共和等道路实践失败之后,中国人选择了走俄国人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部分,但在以俄为师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期刊
新年伊始,在各种欢呼、猜疑或愤怒的情绪中,美国民众迎来了他们的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可以预料的是,这位无法归类于美国政治传统之中的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其前任奥巴马所遗留的内政外交政策。因此,不少智库纷纷摩拳擦掌,试图预测甚至影响新总统的施政纲领。比如在去年年底,美国国内声望颇高的《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s)杂志就组织了包括普理赫(Joseph W. 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