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海的搏斗中感悟人性光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秋燕,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节选)安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与传统小说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结构单纯,人物关系简单,主人公性格单一,情节集中,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展开。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以老人没能守护住大马林鱼而结束,可是在每次搏斗中,老人的勇气、毅力、智慧却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精彩诠释了“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
   【设计说明】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老人与海》的精髓是叙事与写人技巧,以及从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因此设计把品味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本文是节选部分,虽然可以独立成文,但如果要较好地了解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还必须对《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有所了解,所以,应提前让学生阅读此小说或者了解故事梗概,才有助于学生对此文的深刻理解。
   其次,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是文章依然很长, 所以,上课前尽可能地让学生理清小说的行文脉络,如老人与鲨鱼较量的五个回合。再次,学生对海明威可能比较陌生,教学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寻找一些课外资料,以期能对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本文充满了较强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而这些内容又涵盖在细节的叙述中,老人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可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独白两个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因而学生预习时,对文本的阅读一定要仔细才行。
   【设计课时】3—4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部分:人与大海的搏斗
  ——课文节选部分教学设计
   环节一:梳理情节
   小说节选部分共有老人与鲨鱼的几个回合的较量?对象都是什么?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结果怎样?老人的身体状况又怎样?大马林鱼状况怎样?根据以上问题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形式,简洁直观,条理分明,容易让学生操作,短时间内就可以理清文章情节。
   环节二:品读细节
   课文中用多种精彩的描写塑造了“老人”的形象,请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自主探究的内化精神,强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参考答案:
   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打”“砸”“砍”“刺”等动词来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击。(面对群鲨)面对群鲨来袭,老人用棍子“直打过去”,而且是“拼死拼活地打”;被鲨群夺去武器之后,老人扭下舵柄,“乱打乱砍”,对鲨鱼“猛砸”,表现出老人与鲨鱼搏斗战况之激烈,塑造出老人勇敢、坚强、永不放弃的典型“硬汉”形象。
   心理描寫。作者写了老人归航时一系列的内心独白,他想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他想自己究竟有没有被打垮了,最后坚定喊出“没有什么把我打垮”,表现出老人大战后疲惫的状态和放松的心境,也体现了老人与鲨鱼大战后得出的启示,更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描写。“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小结:在“武器”简陋、孤立无援、鲨鱼轮番来袭的情况下,老人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永不服输的“硬汉子”性格。
   第二部分:感悟人性的光辉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环节一:丰富人物形象
   除了节选部分,你认为“老人”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你阅读过的其他章节的描写内容对老人形象进行补充。
   我阅读了第_____章节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补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参考答案:
   ■阅读《老人与海》第1章节选,探究人物形象。
   老人遇到哪些困难:84天没打到鱼、年老、无帮手、被人开玩笑、生活拮据、丧妻。
   老人的所思与言行(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语言描写)“他没多大的信心。”“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可不是吗?”
   (语言、心理描写)“你不是去偷的吧?”“我愿意去偷。”孩子说。“不过这些是买来的。”“谢谢你了,”老人说。他心地单纯,不去捉摸自己什么时候达到这样谦卑的地步。可是他知道这时正达到了这地步,知道这并不丢脸,所以也无损于真正的自尊心。
   (语言描写)“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不过你现在还有力气对付一条真正大的鱼吗?”“我想还有。再说有不少窍门可用呢。
   (细节描写)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
   老人的形象特点:善良、替他人着想、自信、自尊自爱、乐观自信、孤独。
   ■阅读《老人与海》第4、7章节选,探究人物形象。
   老人遇到哪些困难:手划破、无帮手、手抽筋、体力不支、眼睛不好使。
   老人的所思与言行(人物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现在,”等手晒干了,他说,“我该吃小金枪鱼了。”他跪下来,用鱼钩在船梢下找到了那条金枪鱼,小心不让它碰着那几卷钓索……在裤子上擦擦刀子,拎起鱼尾巴,把骨头扔在海里。    (细节描写)出现黑点子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昏目眩,这叫他担心。
   (语言描写)“我不能让自己垮下……”
   (心理描写)我必须让它的疼痛老是在一处地方,他想。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
   (心理描写)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
   (心理描写)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心理描写)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我还要试一……他又试了一下……我还要再试一下。
   老人的形象特点:经验老到、沉着冷静、体力不支、坚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自强不息、坚忍、永不放弃。
   环节二:探究人物形象
   有人说,在故事的最后老人还是无功而返了,所以是失败者;但又有人认为,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就是英雄的代名词。你怎么看呢?
   参考答案: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老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因为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却一无所有。但是从精神层面看,老人却是一个胜利者。他同马林鱼战斗了三天两夜,又同各种鲨鱼进行了五次漫长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丧失过武器,但他从未放下武器;老人留下了血水,但从未流过泪水。
   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品质,困难、挫折愈大,拼搏劲就愈强。他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代表。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词中说:“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展示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环节三:挖掘人物形象
   海明威曾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你是否能读懂其真正的含义。
   参考答案:
   桑地亚哥与孩子马诺林以及马林鱼、鲨 鱼、狮子等,只是组成了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而其象征寓意则是隐藏于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老人与海》的深刻意蕴。
   “大海”象征著现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是生的搏斗场,它永恒无限,神秘莫测。它时而仁慈,给你带来丰厚的收获;时而残忍,狂涛巨浪,让你九死一生;它是一个不可理喻、充满危险的世界,那片海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如同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生活)。
   “马林鱼”象征着人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人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而又可望不可即;“鲨鱼”象征着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悲剧因素,它总是在你最欣喜得意的时候出现;“鲨鱼”则是我们行走中的“强物”,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男孩”崇拜老人,崇拜英雄。在他心里,老人值得同情,更值得尊敬。他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他是老人的希望,是勇气和信念的延续,也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老人”则是抽象化了的人类精神的象征;是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代表。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有助于深化主题。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环节四:拓展人物形象
   今年是海明威先生逝世60周年,出版社为了纪念海明威,需要进行一个展览,请你在他众多作品中推荐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形象参展并说明理由。
   参考推荐书目:《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明确:桑地亚哥是个和我们以往所遇到的英雄不同。我们说这种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英雄的所表现出来的“内敛”和“怯懦”。在我们以后看到的文学作品中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或决算庙堂、运筹帷幄谈笑间至千百万生灵于弹指一挥间;或者他们恬退隐忍、发奋自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不离、不弃;或者他们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一己之力救万民于水火;或者他们张扬个性、桀骜不驯把人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说在这些英雄的头上多了一些“神”的特质而少了一点点人性的光辉。我们要知道英雄其实也是“人”,他们尽管叫“英雄”,但是人的本质是始终不会发生变化的。也正是这种人的本质才使得英雄的力量更加强大,才使得英雄在这部文学作品当中更有说服力。
其他文献
李超,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教师。   对读,即对照着读,是指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在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而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强调:“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对读符合新
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思想交锋的文言文,需要精心设计“学的活动”,让学生的行动、思维、情感真正参与文本内容的体会、研讨和融通,力求通过深度对话实现言文并重,实现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的统一。研习《楚辞·渔父》一文时,我和学生借助课堂活动,有层次地呈现了由内容到情感、价值观的研习,达成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围绕“对话”设计核心问题,深入文本以实现内涵解读  经典文言文的学习,是“定篇”学习,需要在
新诗是统编本教材的起始内容,特别是本次新入选的几篇诗歌,在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诗的称呼是相较于古典诗歌的,它带来的文学变革不仅仅是形式、节奏、意象,还有语言、审美方式等。基于以上原因,学生面对新诗,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读不懂,找不到切入点。教师教学也会遇到困难,比如:赏析的落脚点,如何教学生写诗。下面我们抛砖引玉,提出“新诗教学的四重准备”,尝试找到一条路径,带领学生进入新诗的花园。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精彩的章节之一,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但部分教师囿于小说知识的陈旧,教学中仍在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中转圈;加上文本细读的耐心不够,对小说中诸多关涉全篇的细节描写和介绍视而不见或见而无思,致使学生既不能在涵咏文字中获得必要的语言素养,也不能读出名篇艺术构思上的秘妙,更不能从“这一篇”中窥见“这一本”的堂奥。  在吃透教材编写本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经典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千古第一文人”,其道德高尚,政绩斐然,百姓称颂,一定意义上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豁达乐观,始终从容面对。“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跌入低谷,面对人生逆境,苏轼在“隐”与“仕”之间矛盾徘徊、难以取舍。《前赤壁赋》中交织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仕”精神和顺应自然、闲适恬
当今时代,各种‘微’无孔不入,并且大行其道。“微写作”自然地顺应了时代特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盛行开来。笔者认为,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微写作又可称微作文。它是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起点低、耗时少、角度小、话题简、情感真、篇幅短、体裁多、评价活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借助微写作或总结归纳所感兴趣的知识,或抒发心灵独特的感触,或描写所感觉的世界,或阐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其中渗透着生
语文期刊是语文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研究者进行学术传播、构建联系的重要平台。语文期刊在一定时期及范围内,对语文教研具有导向作用。语文期刊本身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以语文期刊为中心,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考察并梳理语文研究现状,从而明晰语文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或许是语文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创刊时间较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语文研究专业期刊。因部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17日,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九月号第3期上[1],后收入1936年出版的《闲书》一书中[2]。作为散文名篇,被选入众多文选集和多版本语文教材中。但是,被编入文选和教材的《故都的秋》一文,与刊发于《当代文学》之作相对照,其中字词有多处改动,并非原貌。这些改动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刊《当代文学》之文到《闲书》之文的作者自改;二是《闲书》出版之后,文章进入文选系统时的编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修订版)”)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强调“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避免简单重复”[1]。因此,18个“学习
《学弈》选自部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这个小故事阐明了为学有道: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单从这个小故事看,似乎是在谈论学习之道。但孟老夫子仅仅在谈论教育问题吗?他在什么场合对何人所说?为了不断章取义,弄清楚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从孟子与告子谈论的问题来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何许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是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