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对偷”与“骗对偷”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网看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黑白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影片讲述二战结束后的罗马,充斥着失业与贫困。安东在失业两年后,终于找到一份广告张贴所的工作,前提是要有一辆自行车。为了这份工作,妻子将床单、床罩等值钱东西当了,买了辆自行车。次日一早,儿子布鲁诺将自行车擦得锃亮,安东先骑车送儿子去学校,然后到广告张贴所领取海报、浆糊等,在老工人的带领下贴了第一张广告。孰料当他踩在梯子上独自张贴海报时,一名小偷偷走了他的自行车。他紧追未果,于是发动老朋友帮助寻找自行车。经过千难万难,终于发现小偷的住所,却被其邻居团团包围,幸亏机警的儿子找来警察解围,他与警察进到小偷屋子里搜查,房间里一贫如洗,哪有自行车的影子。沮丧之余,他在一家体育场外发现楼门口停着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趁比赛散场混乱之际,他毅然上前,谁料刚推自行车,就被主人发现,逃脱未果,被众人押往警察局。儿子冲进人群,拉着他大哭,直叫“爸爸、爸爸”,主人心软,放了他,让他“给孩子做個榜样”。影片的结尾,安东木然地走在大街上……看完影片,心情无比沉重,六十多年前罗马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仿佛如在眼前!
  由此影片,不由想到了自己。我们是自行车大国,丢自行车的事可谓家常便饭。我自己便被偷过两辆。1984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实习期月工资四十五元,一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要一百多元,还得托关系才能买到。爷爷用卖棉花的钱给我买了辆。物理系的张虎带学生春游,借去骑,发生车祸,被一辆大卡车将前轮撞成麻花状,所幸人无事。司机将车修好后,赔了一百元。此车我调回临汾后一直骑着,结果一天中午午休时,上锁后停在家属楼外,被人偷了。我当即赶到二手自行车市场寻找,毫无踪影。后来,妻子的那辆“飞鸽”二六自行车也在地下室被偷了。一辆自行车,相当于我近三个月的工资。好在我不像影片中的安东,全靠它谋生,否则真是惨了,只当是破财消灾。还有一事,师大保卫处一干事讲,某天,进行体育生面试,一考生见有人给考官送礼,可他身无分文,于是起了歹念,在学校办公楼前,瞄上了辆女式自行车,下手,正巧被这名干事看到,发现其所偷正为妻子的自行车,于是上前将其捉住。偷自行车在中国一度很普遍,当然与贫困难脱干系。可我们何曾拍过半部《偷自行车的人》?
  巧的是,前几日,一大学同学分享了个视频。一男司机开辆别克商务车,靠边停车,去另一边撒尿。这时,过来个小偷,透过车窗,发现车座上放着手机与一沓百元大钞,于是试图撬开车门,被主人发现。主人问:“伙计,打不开是不是?”小偷点头。主人亮出一把大钥匙,上面印有“开锁”字样,“专业开锁的,二百块给你搞定”。小偷拿出二百元来。主人用遥控器打开车门,坐了进去,锁上车门。小偷着急地说:“把车门打开,让我进去!”主人徐徐摇下车窗说:“开你娘的脚,这是我的车,瓜怂!”踩下油门绝尘而去。如果说在《偷自行车的人》中,清白之人安东是被逼偷车,以偷对偷,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思考;而此视频中,那名车主用骗的手法来对付偷车贼,带给观众的则是几声干笑。前者让人在同情弱者之余,也对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现状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改变它;而后者的滑稽结尾,除了赢得几声廉价的笑声外,还剩什么?
  说到别克商务车,再补充一事:女儿在美国南达科他州阿伯丁市留学时,其房东开一辆别克商务车,停车从来不锁车门。一次去购物,回来发现车里竟坐着名男子,正试图用钥匙发动车辆。他上前询问,该男子言“我怎么用钥匙发动不了我的车子了”。原来该人也驾驶一辆同样的别克商务车,也习惯了不锁车门,这是上错车子了。顺便补充一句:影片中,罗马人的自行车也都是不上锁的。
  【王 峰/图】
其他文献
如果以《世说新语》的眼光看,成都医生张文良怀妻一事可入《伤逝》之目。张先生与其妻相濡以沫四十载,伉俪情深。老妻亡故之后,张不忍其离开身边,置其骨灰于客厅之中。为解妻子逝去之后的孤单,年过七旬的他于网上购得一硅胶娃娃,穿上其妻子在世时的衣服,权当其妻在侧,与其聊天话旧,以慰孤寂。未曾料这一万六千元购得的“娃娃”,不足一年便关节不灵,另有破损,张先生无奈之中将售者告上法庭,以求公道(《澎湃》2016年
期刊
这条鱼到底该不该放掉?  日前读报,脑子里有些混乱。说的是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某个二胎家庭打官司的事。“单独二孩”,已为国家法规所允许,还需要和当地的计生机构打官司吗?巧就巧在,这个孩子生于2013年10月30日,在当时,还是实行“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国策。而孩子出生13天后,“单独二孩”政策才表决通过。因此,黄石港区卫计局认为属违法多生,并对其征收社会抚养费96,120元。但事主不服,将之告上法
期刊
说是由于一个书店和一次书展,便让我深深爱上了台北和香港这两个城市,可能会被人指为矫情。但一个书店和一次书展,却使得台北和香港,立马在我心中变得厚重而深沉,则是百分之百的实话实说。  先来说台北的书店。  2003年农历正月初六,我第一次造访台湾。抵达台北的第二天,便有了一次和龙应台相聚的机会,其时,她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的任期,还有3天。在了解到我们在台湾的行程安排以后,这位龙局长郑重建议:“你们应该
期刊
给他人取绰号是国人的一种习惯,比如某人老实本分,做事讲规则,有人会称他“张夫子”“赵原则”之类;某人赚了许多钱,有人会叫他“李百万”“杨千万”什么的;某人性格暴躁,喜欢发脾气,有人会喊他“王跳跳”“刘闹闹”等等。一个人有了绰号,也就有了区分度,大家谈起他来,更增三分形象性与喜剧味道。  喜欢给个人起绰号的风气往前一步,就变成了爱给某个区域起绰号。比如早些年,雙峰某地有人在外面做假证,于是有人称呼双
期刊
晚明张岱有名言曰: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性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我说:一个人面对小孩子若从无感到羞愧,亦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性情也。  几乎所有宗教都推崇小孩子,自然是不无缘由的。小的时候夜间乘凉,铺席子于乡场上,躺在上面仰望星空,幼小的灵魂便开始了与宇宙的对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是先体会到深邃与浩瀚,然后时隔多年之后,才知道“深邃”与“浩瀚”这两个人间词。面对深邃、浩瀚的星空,
期刊
与王羲之、陶渊明并称为“东晋三杰”的习凿齿,著有专记文人旧闻的笔记《襄阳记》,其中一则云:李衡于武陵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这位李衡真可谓虑事长远,身后的事也安排得周全,不为儿子增添负担,往生所需,皆由其生前所养之木奴供应。非但如此,“木奴”一词也由此而生。  明末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梦憶》一书中,便借用“木奴”赞其家乡一位果农种的
期刊
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小院”,是指县里的部、委、办、局等下属单位。大院里的“小院”林林总总,粗算起来近百个。临时机构更是不断变换着花样生出,有的变着变着就变成了常设的。表面看上去,“小院”里都风平浪静,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那几件事,大家“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然而细究起来,“名堂”还真不少。  越精简越膨胀。我在大院待了二十多年,当初的组织部不足20人,如今70人也打不住。那时的房管
期刊
我相信,這个话题永远是人类精神文化积淀中最深刻最沉重的话题。  人们常以为,庄子因家人死后“鼓盆而歌”,便是庄子深谙死亡真谛而无畏的一种坦然。笔者却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先贤鼓励我们在死亡面前应有些儿勇气,学会自慰,视死亡为某种自然的“回归”之类的意思。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其意义自不必说,而在这种“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的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面前,人类却是无能为力的——即便有一天我们能移居火
期刊
人之五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鼻嗅香兰,口吞美味,心接千载。人之四肢,腿能走路,手能捏拿。人之躯体,藏五脏六腑,犹人体发动机之罩壳。它们职责分明,各守岗位,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我看来,比之腿上胯后那两坨叫作屁股的肉坨坨,它们都不值一道。  坐着的时候,屁股犹如两个随身携带的托盘,把你稳稳当当地装在里面,使你全无摇晃倾翻之虞;睡觉的时候,犹如两块能自动调节平衡的垫子,把你垫得平稳而舒服。
期刊
自创书体  当今书坛时不时传出某人自创某某书体的新闻,且书体命名多冠以“发明者”姓氏,有的还向国家版权局申请该字体的著作权益,且不乏得到正式授权批复者。如某“燕书体”自称是篆、隶、行、草、楷五体之外的中国书法第六体。呵呵,且不说书法史上“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主流书体,就是小众的赵佶“瘦金体”、郑板桥“六分半书”等,面对所谓的“第六体”,情何以堪?如仅从书写工艺或新型实用外观设计的层面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