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小舅舅去世,我协助妈妈处理他的保险理赔,看到他的全部档案,才对他的一生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小舅舅的档案只有不多的几张纸,记录着他逃学、盗窃、被辞退、坐牢、待业、被诊为初级残疾、领取社会补助等经历,48岁的人生竟满目不堪,理赔申诉书里,我很自然地用到这个词:家门不幸。
他被视为我们这个家族的疮疤。
小舅舅刚刚步入社会时,作为家中长女,我妈妈担负起管教他的责任,帮他找了房管所的工作,敦促他好好上班,打理他每个月的收入,替他把刨除正常开销之外的工资存入银行,把存折锁在我家。直到那一天,小舅舅趁妈妈不在家,从年幼的我手里拿去了存折。等妈妈发现,他已经把钱挥霍一空,连累我着实挨了顿臭骂。
他拿走了所有积蓄,不过是为了去做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请客洗桑拿。
一气之下妈妈不再管他。很快他被发现有偷窃行迹,屡次警告、处分之后,又被开除公职。之后十多年他不曾再上岸。
妈妈常说,还好这人胆子小,没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本质上说还是安分守己的。这是外公外婆寒心多年仍不肯放弃希望的原因,他们坚信小儿子总能浪子回头。
我小时候,小舅舅一直被当作反面教材,这话成为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你长大之后,可不能像你小舅舅。类似的话,我的大舅、阿姨也对表妹们说。经年累月,我这一辈的孩子一见着小舅舅就躲。
妈妈认为,做父母兄姐的并没有排斥他,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挽救他,直到最后还在为他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外婆过世后,年迈的外公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小舅舅收入不够独自生活,遂到处打听合适的保障手段。在亲友的推荐下,经过残疾鉴定,小舅舅每月可以领取一笔极其微薄的救助金。
反复验对他的残疾证明时,妈妈忽然哽咽起来。她说在小舅舅生前,她最后一次去探望他,告别时他给自己的姐姐送行,送出了很远,路上谈起他的苦恼。那时他已经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了,收入很低,但他很满足,甚至想到了结婚。他喜欢上了在不远处一家餐馆里打工的一个外地女人,只不过那个女人似乎不太看得上他。小舅舅认为是外公帮他办理了那个残疾证的原因——要是没有那个证明就好了,有没有社会补助倒无所谓,能被人看得起就行了——外公为他做的一点点微薄的长远打算,反而让他遭遇更大的被排斥感,活得更为艰难。
妈妈说,其实外公和她背着小舅舅与那个女人谈过一次话。那女人倒是很爽快,坦言自己在家乡有过丈夫孩子,出来到上海闯荡,也希望有个着落,结婚的条件就是外公的一套房子。
外公几乎应承了,前提是她要照顾好小舅舅。家里人也都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女人又态度明确地表示说,她决不会带小舅舅回乡下见她家人。最后,结束小舅舅的成家梦的,是他自己的意外溺水。
小舅舅落葬那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唏嘘。默哀时,大家都有“终于结束了”的庆幸和慨叹。外公拉着我,悄悄去墓园另一边外婆的墓前。他对着外婆的墓碑呢喃:老太婆,现在小儿子到你那儿去了,你要照顾好他。
外公没有老泪纵横,但白头送黑发,不肖子也是心头疼。
在外公眼里,小舅舅的劣迹都源于他幼年时那场突如其来的病。他睡觉时受了凉,没有被及时发现,延误了诊治,恶化成了慢性脑膜炎,人逐渐变得迟钝,也逐渐为父母所溺爱,为兄姐所怜悯。因处处受着呵护而又时时受到斥责,成年后的小舅舅常陷于敌对和不安的情绪中,这使他成为极度容易被教唆的人。
我以妈妈的口吻撰写理赔申诉时写道:……是为家门不幸,但无论父母还是兄姐,都未曾将他推向社会,令他成为社会问题……
回忆往事,妈妈伤心地自责:我们做得不够好,他的一生是被我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的爱毁掉了。他活得那么绝望——从染病之后,全家人就區别对待他,自始至终认为他不如别人。他做的所有事都是错的,永远等着别人以爱的名义指正他、改造他、挽救他。他犯了事,外公外婆去保他,每每低声下气地对别人说他得过的病,以求让他免于受苦。他愈加丧失判断力,招致的轻视则慢慢蚀毁了他的自信。
妈妈说,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才慢慢体会到小舅舅的痛苦和全家人当年的失误。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小舅舅见到我,想要塞100元钱给我做压岁钱。印象中,他当时的神情还有点羞怯,似乎那么多年后,才来努力地尽一下做舅舅的本分,很不适应。我坚辞,家人见状,七嘴八舌说,你自己收好吧,你那些钱赚得那么辛苦。
最终,小舅舅默默地收起了钱。
假如时间能倒回去,我希望收下那100块钱,再给他一个外甥女对舅舅的微笑。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韩牧
小舅舅的档案只有不多的几张纸,记录着他逃学、盗窃、被辞退、坐牢、待业、被诊为初级残疾、领取社会补助等经历,48岁的人生竟满目不堪,理赔申诉书里,我很自然地用到这个词:家门不幸。
他被视为我们这个家族的疮疤。
小舅舅刚刚步入社会时,作为家中长女,我妈妈担负起管教他的责任,帮他找了房管所的工作,敦促他好好上班,打理他每个月的收入,替他把刨除正常开销之外的工资存入银行,把存折锁在我家。直到那一天,小舅舅趁妈妈不在家,从年幼的我手里拿去了存折。等妈妈发现,他已经把钱挥霍一空,连累我着实挨了顿臭骂。
他拿走了所有积蓄,不过是为了去做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请客洗桑拿。
一气之下妈妈不再管他。很快他被发现有偷窃行迹,屡次警告、处分之后,又被开除公职。之后十多年他不曾再上岸。
妈妈常说,还好这人胆子小,没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本质上说还是安分守己的。这是外公外婆寒心多年仍不肯放弃希望的原因,他们坚信小儿子总能浪子回头。
我小时候,小舅舅一直被当作反面教材,这话成为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你长大之后,可不能像你小舅舅。类似的话,我的大舅、阿姨也对表妹们说。经年累月,我这一辈的孩子一见着小舅舅就躲。
妈妈认为,做父母兄姐的并没有排斥他,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挽救他,直到最后还在为他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外婆过世后,年迈的外公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小舅舅收入不够独自生活,遂到处打听合适的保障手段。在亲友的推荐下,经过残疾鉴定,小舅舅每月可以领取一笔极其微薄的救助金。
反复验对他的残疾证明时,妈妈忽然哽咽起来。她说在小舅舅生前,她最后一次去探望他,告别时他给自己的姐姐送行,送出了很远,路上谈起他的苦恼。那时他已经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了,收入很低,但他很满足,甚至想到了结婚。他喜欢上了在不远处一家餐馆里打工的一个外地女人,只不过那个女人似乎不太看得上他。小舅舅认为是外公帮他办理了那个残疾证的原因——要是没有那个证明就好了,有没有社会补助倒无所谓,能被人看得起就行了——外公为他做的一点点微薄的长远打算,反而让他遭遇更大的被排斥感,活得更为艰难。
妈妈说,其实外公和她背着小舅舅与那个女人谈过一次话。那女人倒是很爽快,坦言自己在家乡有过丈夫孩子,出来到上海闯荡,也希望有个着落,结婚的条件就是外公的一套房子。
外公几乎应承了,前提是她要照顾好小舅舅。家里人也都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女人又态度明确地表示说,她决不会带小舅舅回乡下见她家人。最后,结束小舅舅的成家梦的,是他自己的意外溺水。
小舅舅落葬那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唏嘘。默哀时,大家都有“终于结束了”的庆幸和慨叹。外公拉着我,悄悄去墓园另一边外婆的墓前。他对着外婆的墓碑呢喃:老太婆,现在小儿子到你那儿去了,你要照顾好他。
外公没有老泪纵横,但白头送黑发,不肖子也是心头疼。
在外公眼里,小舅舅的劣迹都源于他幼年时那场突如其来的病。他睡觉时受了凉,没有被及时发现,延误了诊治,恶化成了慢性脑膜炎,人逐渐变得迟钝,也逐渐为父母所溺爱,为兄姐所怜悯。因处处受着呵护而又时时受到斥责,成年后的小舅舅常陷于敌对和不安的情绪中,这使他成为极度容易被教唆的人。
我以妈妈的口吻撰写理赔申诉时写道:……是为家门不幸,但无论父母还是兄姐,都未曾将他推向社会,令他成为社会问题……
回忆往事,妈妈伤心地自责:我们做得不够好,他的一生是被我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的爱毁掉了。他活得那么绝望——从染病之后,全家人就區别对待他,自始至终认为他不如别人。他做的所有事都是错的,永远等着别人以爱的名义指正他、改造他、挽救他。他犯了事,外公外婆去保他,每每低声下气地对别人说他得过的病,以求让他免于受苦。他愈加丧失判断力,招致的轻视则慢慢蚀毁了他的自信。
妈妈说,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才慢慢体会到小舅舅的痛苦和全家人当年的失误。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小舅舅见到我,想要塞100元钱给我做压岁钱。印象中,他当时的神情还有点羞怯,似乎那么多年后,才来努力地尽一下做舅舅的本分,很不适应。我坚辞,家人见状,七嘴八舌说,你自己收好吧,你那些钱赚得那么辛苦。
最终,小舅舅默默地收起了钱。
假如时间能倒回去,我希望收下那100块钱,再给他一个外甥女对舅舅的微笑。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韩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