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爱,毁掉了他的一生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小舅舅去世,我协助妈妈处理他的保险理赔,看到他的全部档案,才对他的一生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小舅舅的档案只有不多的几张纸,记录着他逃学、盗窃、被辞退、坐牢、待业、被诊为初级残疾、领取社会补助等经历,48岁的人生竟满目不堪,理赔申诉书里,我很自然地用到这个词:家门不幸。
  他被视为我们这个家族的疮疤。
  小舅舅刚刚步入社会时,作为家中长女,我妈妈担负起管教他的责任,帮他找了房管所的工作,敦促他好好上班,打理他每个月的收入,替他把刨除正常开销之外的工资存入银行,把存折锁在我家。直到那一天,小舅舅趁妈妈不在家,从年幼的我手里拿去了存折。等妈妈发现,他已经把钱挥霍一空,连累我着实挨了顿臭骂。
  他拿走了所有积蓄,不过是为了去做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请客洗桑拿。
  一气之下妈妈不再管他。很快他被发现有偷窃行迹,屡次警告、处分之后,又被开除公职。之后十多年他不曾再上岸。
  妈妈常说,还好这人胆子小,没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本质上说还是安分守己的。这是外公外婆寒心多年仍不肯放弃希望的原因,他们坚信小儿子总能浪子回头。
  我小时候,小舅舅一直被当作反面教材,这话成为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你长大之后,可不能像你小舅舅。类似的话,我的大舅、阿姨也对表妹们说。经年累月,我这一辈的孩子一见着小舅舅就躲。
  妈妈认为,做父母兄姐的并没有排斥他,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挽救他,直到最后还在为他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外婆过世后,年迈的外公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小舅舅收入不够独自生活,遂到处打听合适的保障手段。在亲友的推荐下,经过残疾鉴定,小舅舅每月可以领取一笔极其微薄的救助金。
  反复验对他的残疾证明时,妈妈忽然哽咽起来。她说在小舅舅生前,她最后一次去探望他,告别时他给自己的姐姐送行,送出了很远,路上谈起他的苦恼。那时他已经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了,收入很低,但他很满足,甚至想到了结婚。他喜欢上了在不远处一家餐馆里打工的一个外地女人,只不过那个女人似乎不太看得上他。小舅舅认为是外公帮他办理了那个残疾证的原因——要是没有那个证明就好了,有没有社会补助倒无所谓,能被人看得起就行了——外公为他做的一点点微薄的长远打算,反而让他遭遇更大的被排斥感,活得更为艰难。
  妈妈说,其实外公和她背着小舅舅与那个女人谈过一次话。那女人倒是很爽快,坦言自己在家乡有过丈夫孩子,出来到上海闯荡,也希望有个着落,结婚的条件就是外公的一套房子。
  外公几乎应承了,前提是她要照顾好小舅舅。家里人也都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女人又态度明确地表示说,她决不会带小舅舅回乡下见她家人。最后,结束小舅舅的成家梦的,是他自己的意外溺水。
  小舅舅落葬那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唏嘘。默哀时,大家都有“终于结束了”的庆幸和慨叹。外公拉着我,悄悄去墓园另一边外婆的墓前。他对着外婆的墓碑呢喃:老太婆,现在小儿子到你那儿去了,你要照顾好他。
  外公没有老泪纵横,但白头送黑发,不肖子也是心头疼。
  在外公眼里,小舅舅的劣迹都源于他幼年时那场突如其来的病。他睡觉时受了凉,没有被及时发现,延误了诊治,恶化成了慢性脑膜炎,人逐渐变得迟钝,也逐渐为父母所溺爱,为兄姐所怜悯。因处处受着呵护而又时时受到斥责,成年后的小舅舅常陷于敌对和不安的情绪中,这使他成为极度容易被教唆的人。
  我以妈妈的口吻撰写理赔申诉时写道:……是为家门不幸,但无论父母还是兄姐,都未曾将他推向社会,令他成为社会问题……
  回忆往事,妈妈伤心地自责:我们做得不够好,他的一生是被我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的爱毁掉了。他活得那么绝望——从染病之后,全家人就區别对待他,自始至终认为他不如别人。他做的所有事都是错的,永远等着别人以爱的名义指正他、改造他、挽救他。他犯了事,外公外婆去保他,每每低声下气地对别人说他得过的病,以求让他免于受苦。他愈加丧失判断力,招致的轻视则慢慢蚀毁了他的自信。
  妈妈说,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才慢慢体会到小舅舅的痛苦和全家人当年的失误。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小舅舅见到我,想要塞100元钱给我做压岁钱。印象中,他当时的神情还有点羞怯,似乎那么多年后,才来努力地尽一下做舅舅的本分,很不适应。我坚辞,家人见状,七嘴八舌说,你自己收好吧,你那些钱赚得那么辛苦。
  最终,小舅舅默默地收起了钱。
  假如时间能倒回去,我希望收下那100块钱,再给他一个外甥女对舅舅的微笑。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韩牧
其他文献
张晓楠,曾是北京新东方高级培训师和优秀教师,2005年至200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新浪财经频道主持人。  我长这么大,曾听到不少人说我:晓楠,你的心态很好,什么事儿好像都能想得开,也特别善解人意,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有两面性的。现实中有个我,心里还有一个我。心里的我往往优于现实中的我,两个人会经常对话。做得好的人,往往是内心的那
期刊
如果更精确地来表述的话,我们讨论的其实是“上大学是否有用”。在若干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招数里,“上大学当蓝领”成为一条很主流的出路。既然铁定了要做蓝领,还需要我们去上大学镀金吗?没上过大学也不见得没有传奇,比尔·盖茨半路退学,卡耐基没上过大学,不也都成了一代富豪?可如果卡耐基活在今天,他能获得当年那样的成功吗?教育这一关过不了,他根本进不了高层次的竞争,又如何出人头地?   讨论来讨论去,我们还是满
期刊
甲神神秘秘地对好朋友乙说:“有一件事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你可千万不要说出去啊!”乙赌咒发誓说自己嘴上有把门,一定一定会让它烂在肚子里,就是用铁棒撬,也决不会透一丝风,放心放心千万放心,要不然我也对不住你的信任啊。  没过多久,乙神神鬼鬼找到了丙,到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只有他们俩的时候,他迟疑再三,说:我本来是不该告诉你这件事的,但是,但是,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我只告诉你,你可不要和别人说去……  丙
期刊
手机铃声响起,你接到一条短信。内容如下:“我发誓,我一定会带给你HIV!”天哪,“HIV”不是艾滋病病毒吗?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辱骂短信,这条短信源自尼日利亚出版的一本名为《用惊人之语俘获她的心》的书。这本书教人怎样通过短信,向心仪的人表达爱意。至于刚才那条“可怕”的短信,可以解释为“H代表和我(I)在一起会永久幸福(Happiness),我们的爱情永不消失(Vanish)”。   尼日利亚人喜欢
期刊
我母亲是个非常坚强的人,14岁时一个人徒步去了新疆,后来成为医生,我一直特别敬重她。我的父亲去世前,我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完美的,父亲的离去让母亲的失落和孤独感非常强烈。为了转移抑郁的情绪,她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跟我说话,可那时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没有办法满足她,母亲就常常对我抱怨,当时我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终于有一天,我跟母亲有了一点小矛盾,而我的压力也到了临界点,我跑到洗手间,摔东西
期刊
大学毕业那年,我在一家公司当接线员。一天下午,我接到一个客户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近乎咆哮,我耐心地解释,可是對方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接着便是一连串不堪入耳的词汇钻进我的耳朵里。我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还是生气地挂了这个毫无教养的电话,忍不住哭了起来。  主管罗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上司,她闻声走过来,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又回拨了刚才那个电话号码。电话接通后,我仍然听得见电话那头不满的咆哮声。罗姐却
期刊
“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現在还没有。要资源,没什么资源。”   “所以对我们武平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考出去,离开这个地方。”王锦春这样教导他的高三毕业班上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七十多名学生埋头苦读一年,多数人如愿以偿地过了那座独木桥;剩下的少数,再复读一年,也会接着离开这个地方。可以说,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地方。  纪录片《高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20
期刊
谁都不会想到,他在毕业15年以后,竟然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初中同学聚会。  初中时的他,安静得就像一粒被磨圆的石子,瘦小,腼腆,独来独往,戴很厚的近视镜。似乎除了功课好些,他没有任何让别人注意他的理由。他是转学来的,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别人对他的情况自然知之甚少。他从不主动跟同学搭话,除了课本,似乎世界上其它所有事情,都与他无关。  有同学见过他的父亲,是一位和蔼的男人。还是他来学校的那一天,父亲和
期刊
张爱玲之所以被她的同学记住,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当时受教会学校教育的那一代女孩子更热衷于看英文原版小说——而是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她考了第一。  日前,《VOGUE》中文版记者采访我,要我谈谈张爱玲的时尚,我无言以对。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作家,但她在我心目中,远远不属时尚,且以她的个性、处世,她也根本不屑与时尚沾边。  虽出身贵族,但到少女时期已家道没落,父母离异,这样的生活阴影很影响张爱玲的性情。
期刊
◎编译\吴敏  现在,我总是希望能再听听父亲的声音和他讲的故事,以及他那蔚蓝闪烁的眼睛,但是我只能用回声来激励自己。   有一次,在我们去牧场的路上,他停住车,告诉一个正在山坡上的人说,他所采摘的蓝羽扇豆是受保护的植物。父亲非常礼貌地解释着,于是那个人抓着他的非法采摘物,马上从山坡上走了下来。父亲总是希望,无论何时何地,花草和野生动物都应有自己的归属之地。  我在5岁时,就能辨认出哪条是响尾蛇,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