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神子”到“人子”浅析王小波李顺起义中的身份象征与认同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jia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小波李顺起义实际上是宋朝统一战争的延续,在这场起义之初,王小波利用灌江口神祠赛祭神表演的“神子”形象作为号召,而在李顺成为王小波的继任者之后,以曾经据蜀的“孟氏子”构造新的身份以成就新的认同。两种身份的交替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再解释,也是地域形象的塑造,并且通过仪式进行表演,强化了其中身份所具备的仪式象征作用与构建起的认同,从而试图发现王小波李顺起义中身份的象征与认同对于巴蜀的构建的作用。
  关键词:仪式与象征;王小波李顺起义;民间信仰;身份与认同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借灌口二郎神祠祀活动聚众发动起义。其中关于灌口二郎神的身份,宋初多有遮掩,但据多种史料文献可以证明,灌口二郎神信仰实际就是李冰父子信仰。借李冰父子信仰起事并不是王小波、李顺的首创,李冰父子信仰实际是巴蜀地区认同的象征,这种象征强大到即使是其他如前、后蜀等外来入蜀王朝也不得不加以承认,尤其是在这些王朝的末期,更是加以推崇以维系蜀人之心,借灌口二郎神祠祀活动,甚至诈称“神子”也是寻常现象,故王小波、李顺借此举事也无可厚非。
  而在李顺成为王小波的继承人后,如何挽回士气,并出于维系个人权威的需要,李顺需要一个新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也必须有所深意。而在994年攻占成都后,李顺改元“应运”,建大蜀后,李顺乃是后蜀“孟氏子”的故事逐渐流传,甚至在宋人笔记小说中也多有记录,可见流传之广。
  由“神子”到“人子”,王小波、李顺二人为何会产生不同的身份象征,其中的转换不仅仅是突出首领个人权威,虽然历史上其他人物也采用过相似的手段,但是王小波、李顺起义中“神子”到“人子”的转换,由历史到现实,但其核心还是对于巴蜀地区认同的维系。
  一、李冰父子信仰的流变
  李冰父子信仰的产生与流变是理解其成为巴蜀地区认同的关键,也可以解释王小波李顺起义中的“神子”形象被选择的理由。
  李冰被“神化”的过程离不开治水,对于农业生产区的蜀地而言,治水对于农业发展乃至安居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显然,历史上治水的功绩以及都江堰的治理不可能是由一人一代完成的,那为什么是李冰而不是其他人被“神化”呢?
  作为治水工程的指挥者和集大成者,个体的李冰的存在是可能的。而历史上真实的李冰在离任之后,作为人的一面,在巴蜀人民的历史认知中开始渐渐剥离,而神的一面渐渐被拔高。各种关于李冰的神话开始出现,对于巴蜀地区的早期历史,尤其是治水史开始神化,对于从事农业生活的蜀民而言,水利工程对于自身的影响显然巨大,逐渐地,古蜀文明流传下的巨石崇拜让位于水崇拜,古蜀人留下的巨石被演绎出了石犀镇水的故事,为最后与李冰的事迹相联系提供了最早的文本。
  而到了晋人常璩的笔下,东汉建宁元年所造的用于测水的三神石人被归结于李冰身上,并且刻意强调了其“江神”的属性,将原来流传于蜀地的治水神话与李冰父子信仰相联系的最早渊源。在此之后,“神化”的李冰家人也被创造出来,通过从蜀人“冰儿”的称呼与地方神灵信仰的结合中,李冰二子参与到治水过程的神话被创造出并形成了灌口二郎神的形象。由“蜀守冰”治水功绩被凸显,再到“父子成神”,李冰父子的“神化”过程被无数的蜀民及蜀地士人创造和再发现出来。
  李冰父子在巴蜀地区受到如此高的推崇,仅仅只提到李冰治水的功绩是不够的。刘沅在《李公父子治水记碑》提到“公 (李冰) 治蜀治水, 益州始为天府, 故世称为川主”1,因此不能简单地因为李冰治水使得以农业为主的蜀地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就认定这是李冰成为“川主”的唯一原因。提及治水,大禹作为古代圣王,在传说中也是出生于蜀地,似乎更有资格成为“川主”。不过对于蜀人而言,大禹作为一种全国性的神灵而非李冰作为巴蜀地区的地方性神灵而显得更为亲近,或许从某种意义而言,在巴蜀地区,大禹治水的形象已经融合进了李冰的形象之中。蜀人所构建起一个治蜀有惠政的圣王形象才是李冰的功绩神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是这样的功绩,李冰父子在以后的巴蜀历史叙述中扮演起地方守护神的角色,并迅速扩散到整个巴蜀地区。
  唐代范传正《广英惠王父子碑铭》里李冰就被官方以王号相称,可以想象,在巴蜀民间,李冰早已在官府承认之前就被称为圣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神灵信仰。经过五代“援神为用,以图自立”的“五代南方王国的封神运动”2后,李冰父子信仰更是达到一个高峰。
  作为外来王朝,前蜀与后蜀的统治者希望通过一种历史性的记忆来呼唤蜀民的认同,而最好的历史性记忆即是来自于对巴蜀地区原有的神灵体系,比如王建封赠了一系列蜀地神灵,其中“素有治水之名的秦蜀守李冰获封大安王(此后又被后蜀孟昶加封为应圣灵感王)”3,至于原因,陈希丰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受到推崇的历史人物,“身份上存在一共同点:他们虽与蜀地关系密切,但皆非土人,而是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到蜀地,建立功业,并最终受到后世蜀民的信奉与尊崇”4。所以前后蜀的统治者试图使蜀民将他们与前代的蜀地先贤相联系而产生认同,同时也试图通过一系列仪式表演获得蜀民的青睐,而最为蜀民喜爱的二郎形象,因此成为前后蜀统治者最热衷和推崇的表演人物。如前蜀王衍曾“戎装披金甲, 珠帽锦袖, 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5出巡,企图通过表演仪式将自己和李冰(川主)之子的形象相联结,从而营造出在蜀民心中的正统形象以期望获得蜀民的支持,这种借神自重的行为也展示出李冰父子信仰在巴蜀地区的巨大力量,为后来者提供了模板。
  二、王小波的“神子”形象的源流与象征
  宋初巴蜀地区的起义者如开宝六年“渠州妖贼李仙众万人劫掠军界”1就是以李冰父子信仰作为旗号。不然不足以解释宋太祖在乾德三年诏“增饰导江县李冰廟, 岁一祭祀”的行为在开宝七年却变成“命去王号”2。两者在时间上的相近,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对于宋王朝而言,李冰父子信仰在蜀人中具有的强大号召力会成为反对宋王朝的武器,因此宋王朝试图通过祭祀仪式的降级作为对蜀人心理的处罚,顺便打击李冰父子信仰在蜀地的威信。   既然李冰父子信仰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王小波李顺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上的相近,而且有大量文献的证明,如吴天墀先生在《灌口二郎神祠祀活动与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根据宋代文献认为“李顺曾领头主持过灌口二郎神的祠祀活动,并曾一度被捕成都府狱,几遭杀害。”4,而彭雪梅在《北宋初期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中也认为王小波、李顺等借灌口神祭赛大典之时以灌口二郎神的名义率众发起民变5。陈希丰在《“治蜀”视野下的北宋二郎神信仰》也有论述。宋天圣八年“蜀民岁为社,祠灌口神,有妖人自名为李冰神子,置官署吏卒,聚徒百余”被益州知州程琳捕斩的事件也可以看出端倪,姑且不管這个“妖人”是否真欲谋反,还是只是单纯的祭神表演,可以想见,如果当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没有借助李冰父子信仰推动,甚至也有诈称“神子”的行为。不然,在已经平定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三十余年后,这种现象却仍为地方官所警惕,并被视为是潜在的谋反的象征是不合理的,而且程琳很明确地在这次事件中说到“往时不诛李顺,故大乱”,而且认为“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5,因此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且宋太宗淳化六年正月的改元诏书里有“蜀主(土)暴兴于狂孽…妖氛渐弭6”的话语,且对王小波、李顺的余部也称为“巴蜀余妖”7,更展示出李冰父子信仰在其中的作用。
  正是李冰父子信仰的浓厚巴蜀色彩,使得宋王朝初期对于二郎形象进行了长期的遮掩。宋初张咏治蜀的过程中对待灌口神进行的仪式表演,借“平蜀,赖神相告戒,言于朝,改封清源妙道真君8”,曲折地承认了二郎形象的存在,但试
  图不使灌口神与李冰相连结,所以在他的表述里,灌口神就是赵昱,而非蜀地通常认为的二郎。直到嘉祐八年,以永康军民上言二郎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为由,所以宋王朝“差官祭告”,徽宗崇宁二年进封灵惠应感公的制词中提到“尔父守蜀,建二江之利,功施于后世。尔亦以神显于西土,父子庙食,相传至今。”9。虽加以承认,但只提水利之功,仍然试图淡化李冰父子信仰中的巴蜀地方象征的色彩。
  王小波起义之初运用“李冰神子”形象作为号召,借神灵崇拜的行为, 可以看作传统中衍化出的符号语言,以达到历史时空的文化认同。因此王小波的“神子”身份及其表演行为,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试图引起蜀民的历史记忆,从而构建起蜀地的认同。
  三、李顺的“人子”形象的构建与象征
  王小波、李顺在起义之初并没有使用为孟氏复国的口号。而在王小波阵亡之后,李顺称“大蜀”,建元“应运”,才开始以“孟氏后人”为号召,李顺的“人子”形象乃是结合在后蜀灭亡尤其是孟昶离奇暴逝与其母亲绝食而死之后,蜀地广泛流传孟氏后人遗留宫外的故事而编造出的新的身份象征。
  孟氏后人故事的最初版本只提到孟氏尚存的事:
  伪蜀孟昶以降王入朝,舟过眉州湖瀼渡,一宫嫔有孕,昶出之,祝曰:“若生子,盂氏尚存也。”后生子,今为孟氏不绝10。
  李顺等利用这个故事,宣称李顺是“孟大王之遗孤”以加强号召力,鼓舞人心,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版本:
  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锦箱锦衾覆一襁褓婴儿,有片纸在其中,书曰: “国中义士,为我养之。”人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故蜀人惑而从之。未几,小皤( 波) 战死,众推顺为主,下令复姓孟11。
  仔细思考发现,两则故事都是后来文人书写的带有传奇性质的故事,但是宋初平蜀的惨痛历史记忆确实有可能使得蜀民会不自觉地同更久远的事物产生联系,从而产生对后蜀的怀恋,因此李顺出于塑造个人形象,增强自己的威望等因素,也确实有理由选择以“孟大王之遗孤”的形象出现。
  后蜀的统治相对清明,孟昶爱民之心“在五季诸僣伪之君为可称”12,不过也是相较于宋初的统治措施而发散出的一种较之于现实不满而作的对比,对于现实的不满,很可能使得人更为怀旧,蜀民对于后蜀的怀念其实是因为对宋王朝的疏离而产生的另一种身份认同,因此李顺的“孟氏子”形象也也存在一定的基础。但为什么是孟氏呢?
  正如前文所述,五代据蜀的统治者多有试图通过形象表演尤其是与李冰父子信仰相联系的表演,使得自己与蜀地发生联系。用类仪式扮演的方式将自己和李冰(川主)之子的形象相联结,其目的在于突破自身的焦虑性,获得蜀民的认同,这一点尤其是前蜀王衍的表演更为奢华似乎更有资格成为李顺的表演参照物。然而根据后人的笔记小说,如刘元卿的《贤奕编》和曹学佺《蜀中广记》所引《灌口志》中都提到后蜀的孟昶与二郎神形象的相似,甚至是“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孟昶像也”7,的说法,其虽未必真实,但模模糊糊地看到前后蜀统治者的这种形象表演很大程度上都出现在末代之时,凸显出穷途末路的悲剧色彩。作为悲剧式的人物,孟昶的形象与二郎神信仰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来自于二者都受到了宋王朝的打压,作为被宋王朝毒杀的孟昶,和被宋王朝初期不肯接纳的二郎信仰一道,是宋初蜀人对自身现实的映射。
  李顺诈称为“孟氏子”,目的就是反抗现实的压迫,宋初在巴蜀地区实施的种种不利的治理措施,对于现实的不满使得蜀民在潜意识里构建起后蜀比宋的统治更优越的想法,甚至不自觉的将后蜀视为本地政权,从而产生所谓的“怀念”。李顺的年号“应运”,从后来的文献看,即“‘岁在甲午, 蜀且有变。’孟知祥之割据, 李顺之起而为盗, 皆此时也。”1早在宋初,就有人注意到后蜀建立与王小波李顺起义上的时间关联,很难说在当时李顺是否有这种受孟氏运的想法,但是宋人仍然相信二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也可见李顺“孟氏子”的形象营造的相当成功,并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同。
  结语
  由“神子”到“人子”,王小波与李顺在起义的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身份象征,但都构建起了同一种认同。初期,王小波、李顺通过仪式表演将自身与作为巴蜀地区象征的李冰父子信仰相连结,通过模拟戏剧化的场面,用历史的再回忆加强对于巴蜀地区的地方认同;而李顺宣称的“孟氏后人”则将这种认同拉近到更近的历史空间,对宋初现实的巴蜀地区空间秩序进行了新的表述与呼唤。   注释:
  1.龙显昭、黄海德《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2,第460页。
  2.陈希丰:《“治蜀”视野下的北宋二郎神信仰》,《人文宗教研究》第十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3.陈希丰:《“治蜀”视野下的北宋二郎神信仰》,《人文宗教研究》第十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4.陈希丰:《“治蜀”视野下的北宋二郎神信仰》,《人文宗教研究》第十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5.(宋)张唐英撰、冉旭点校:《蜀梼杌》,傅璇琮等编:《五代史书汇编·十》,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05,第6079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开宝六年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 308 页。
  7.(清)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礼20之1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6,第1062页。
  8. 吴天墀:《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3页。
  9.彭雪梅:《北宋初期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第25页。
  10.(宋)曾巩撰,王瑞来校证《隆平集校证》卷八《程琳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63—264页。“神”字据《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十月癸卯条补。
  11.《宋大诏令集》卷一三七《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第486页。
  12.(宋)邵伯温著:《邵氏闻见录》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08,第7页。
  13.(宋)陆游著:《老学庵笔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11,第112页。
  14.(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之《续笔卷一·戒石铭》,北京:中华书局,2005.11,第220页。
  15.(明)刘元卿《贤奕编》,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
  16.(元) 脱脱, 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7.
  16.司义祖整理:《宋大诏令集》卷第二《改至道元年在京降流罪以下德音》,北京:中华书局1962.10,第 5 页。陈振在《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5)第39页注释3里认为“蜀主”应为“蜀土”之误。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至道元年十二月癸酉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823页。
  18.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二百九十六册卷六七六零,周虎《清源妙道真君庙碑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08,第380页。
  参考文献
  [1]龙显昭, 黄海徳, 蔡东洲. 巴蜀道教碑文集成[M].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希丰.“治蜀”视野下的北宋二郎神信仰》,《人文宗教研究》第十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3]陈尚君.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12册)[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傅璇琮, 徐海荣. 《五代史书汇编》序[J]. 古籍研究, 2004, 000(001):1-9.
  [5][宋]张唐英撰.蜀梼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全20册)[M]. 中华书局, 2004.
  [7]刘琳等校. 宋会要辑稿[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8]吳天墀. 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3):31-43.
  [9]彭雪梅. 北宋初期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D].重庆师范大学,2018.
  [10]曾巩撰. 隆平集校证[M]. 中华书局, 2012.
  [11]司义祖. 宋大诏令集[M]. 中华书局, 1962.
  [12]曾枣庄, 刘琳. 全宋文[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13]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4][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M]. 中华书局, 1983.
  [15][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M]. 中华书局, 1979.
  [16][宋]洪迈.容斋随笔[M]. 中华书局, 2015.
  [17]王云五. 丛书集成初编.2940,贤奕编[M]. 中华书局出版, 1985.
  [18]脱脱. 宋史[M]. 中华书局, 1977.
其他文献
摘要:保理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在国内、国际贸易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般是指债权人将其对他人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保理人,保理人为债权人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账款的管理与催收、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等服务的商业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保理业务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商业领域逐渐形成规模。同时,大量的保理合同纠纷涌入人民法院,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保理合同纠纷案件连年增长,由于缺乏相应的司法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事是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的需求,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养老问题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养这一难题,首先是要了解我区养老问题的现状。  通过走访相关单位了解到:2019末2020年初北湖区常住人口43.86万人,比上年增加0.4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57万人,城镇人口36
期刊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独立学院一旦成规模气候之后,即将面临着脱离母体的转设,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独立学院的转设,这也让各类民办独立学院在新世纪有了不断的挑战和机遇,独立学院也将步入崭新的阶段。如何抓住机遇,在这过程中让独立学院脱颖而出,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将成为独立学院在转设中的聚焦点。而美国民办教育发展多年,具有代表性,通过中美独立学院
期刊
摘要:中国动画产业从传统文化的基础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从早期的传统动画到现代数字动画,中国原始动画通过其传统文化背景逐渐发展壮大。在未来,国产动画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更加贴切的与传统文化实现良好的融合,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国产动画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产动画;传统文化;源泉;文化元素  一、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文化是国产动画的创作来源  国产动画的诞生与我们的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思想基础,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利好用廉政文化激励引导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廉政文化;从严治党;制度机制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 
期刊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仓储的物资种类多样并且繁杂,很多物品都存在危险性,具有有毒、易燃、易爆等特性,而且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泄露,从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在实施了HSE管理体系后,能够有效的保障储存物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的促进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HSE体系对于石油企业物资仓储管理的意义以及在仓储管理中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仓储;管理工作;H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来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首“创新”被提及71次,被认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课程改革同样离不开创新,课程创新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源动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课程;源动力  一、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源动力  课程创新驱动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1.市场经济体制下,教
期刊
摘要:汉初,功臣集团占据中央要职,高祖崩后,吕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有意提升外戚地位来对抗功臣集团和宗室诸侯。吕后对功臣集团与诸侯王采取不同的手段加以抑制,对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刘姓诸侯多采取狠辣果敢的打压,对只想多捞取政治利益的功臣集团多施予采取制约优容。以往研究多从功臣集团、刘氏宗亲与吕氏外戚,三股势力角逐下的政治平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成果斐然。而对吕后在此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和精心布局则关注较少,本
期刊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与日俱增,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复杂多变,作为与艺术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的环境设计專业,设计教育也越发变得重要,设计理论的研究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实践的推进,不断引导环境设计实践贴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众生活需求,最大化发挥环境设计的现实功用。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设计;融合
期刊
摘要:供电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税收筹划的不成熟会增加企业的税负,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税务风险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研究宏观环境、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成立专门税务防范网络以及强化教育培训等管理措施,以期推动供电企业税务管理的规范性,促进内部资金良性运转。  关键词:供电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引言:税务风险管理是工业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具体方案的实施会对企业负税和利润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