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超市之旅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了解一座新城市,最快捷又直接的方法,莫过于逛逛当地超市。那儿就是一台放大版的冰箱,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一览无遗。
  每次我走在异国超市的过道里,就算只在这个城市停留片刻,但当把这些印着认识的不认识字体的产品放进篮子里时,我觉得自己暂时脱下游客的外衣,潜入了一个土著的日常生活里。
  我先生的家乡在瑞典,疫情爆发前,我们每年回去两次,每次必定到一家超市采购。正因为如此候鸟般的不定期迁徙,我既是居民亦是游客,熟悉瑞典文化的同时,亦时刻保持客观和好奇。我问来自东方国家的自己,超市货架上隐藏着哪些瑞典社会文化特性呢?
  好了,现在我们跨上篮子,一起和我走进这间瑞典北方小镇超市吧。
  进入食品区,首先看到的是脆面包, 其形状和味道都与饼干相似,但千万不能归到饼干类。此脆面包主要成分为黑麦,烘烤过程抽干水分,只保留不到10%,既制造干脆口感,又可方便长时间存放。脆面包看似普通,实则为可食用的“古董”。据历史记载,北欧人祖先一千多年前就将脆面包纳入日常饮食中。如今,脆面包成了每家每户瑞典人储物柜里的必需品,只需抹点黄油,加片奶酪,既可作正餐,又可当零食垫肚子,真是常伴左右。
  在瑞典,土豆亮相可谓气势磅礴,要买就得一整口袋拿下。瑞典人每年人均消费土豆52公斤,比世界平均值高出30%。正如我们与米饭、面条的关系,瑞典人顿顿离不开土豆。
  因为地处寒带种植困难,瑞典的新鲜蔬果大多进口于其他欧洲国家,且以根莖类为主,西蓝花、菜花、椰菜花,也有瓜类,如南瓜,但亚洲人喜欢的菜叶类极其少见。
  近些年来多亏了亚洲移民的到来,瑞典超市里总算能看到上海青或芹菜的影子,这些我们最熟知的青菜在这里被当做异国风味,与世无争悄悄占据货架一隅。
  站在奶制品货架前,你一定会为其种类繁多而惊叹。除了我们熟知的牛奶与酸奶,瑞典人还喜欢喝一种介乎牛奶和酸奶之间的奶制品,里面添加了某种益生菌,口感更酸,尤其适用于乳糖不耐人群。而每一种奶制品又以不同脂肪含量划分等级,即约等于脱脂的0.5%,中脂1.5%,以及脂肪含量最高的3%。尽管后者相当于全脂奶,其口感对于我偏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习惯。
  瑞典人也喜欢奶酪,但和法国人钟情的软奶酪不一样,他们更偏向硬奶酪,方方正正,味道不淡也不浓,中庸得如瑞典人性格。至于奶酪的包装,我们印象中的一公斤算家庭装了,放在瑞典这才是正常规格。一大块奶酪拿在手里像砖头一样沉。
  为了能把奶酪切成片状,瑞典人还专门发明了奶酪切片刀,放在奶酪上轻轻一拉,标准片状随手可得,家家户户必备一把以上。
  瑞典人也喜欢软奶酪,软得必须从牙膏管中挤出来——是真的牙膏管哦!此包装灵感来源于宇航员随身携带的太空食品,瑞典人把其耐存放、方便运输、真空等特点借鉴过来,广泛运用于食品或调味品包装上。
  无论瑞典大城市还是小村庄,你一定能在超市里找到这样的货架,专门“供奉”牙膏管产品。
  瑞典老牌乐队ABBA唱过一首歌《S.O.S.》,据说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瑞典式三明治上最重要的三样食物:黄油、奶酪、鲱鱼,由此可知鲱鱼在瑞典人心目中的位置。
  瑞典人食用鲱鱼的历史由来已久,只因几百年前瑞典临近海域盛产鲱鱼,数量多得惊人,伸手就能抓到一大把,瑞典西部城市也一度成为鲱鱼贸易中心。至于如何保存鲱鱼,现代人一直沿用古法,即用盐腌制,并加入胡椒、洋葱等配料,其味道较重,但不妨碍瑞典人把腌鲱鱼当早餐,和涂了黄油放了奶酪片的脆面包一起享用,那才叫完美。
  在瑞典,我从没见过切丝瘦肉,超市里卖的只有大块大块的肉。瑞典人对肉很自豪,因为全部本土生产,包装上高调打上蓝黄相间的瑞典国旗。不过近几年肉类消费连续下降,只因瑞典人越来越崇尚环保,超市里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仿肉产品。
  走到饮品区域,一定得说说咖啡。瑞典是全球咖啡消费第二大国,人均每日消费3.2杯,仅次于芬兰。只要瑞典人坐在桌子旁,肯定人手一杯。瑞典人习惯喝的咖啡味道比意式浓缩还浓,所以他们对质量要求很高,速溶是看不上的,一定得手冲。
  对了,猜猜瑞典那么大,一共能找到多少家星巴克?一家,仅在首都阿兰达尔机场。
  来到休闲食品区,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长排长排的散糖货架。可不要小瞧这种零食,瑞典人可是极其认真的,人均每年消耗35磅,是全球消耗糖果最多的国家。无论到哪一家超市,你总能看到男女老少站在货架前拿着小纸袋,孩子一样迷失在五彩缤纷的糖果中。
  这也难怪,瑞典孩子一般只有周六才允许买糖果,所以长大后他们仿佛找到纵容的理由,一到超市就把糖果袋塞得鼓鼓的。享用糖果后带来的兴奋感,起码短暂抵御漫长寒冬。
  超市之旅到达尾声,是时候聊聊酒类饮品。瑞典执行极其严格的酒精分类制度,想喝点小酒还得懂点法律。在瑞典,酒精含量3.6%以上的饮品只能到固定场所购买,且必须出示证件显示年龄在20岁以上。
  超市销售的酒类饮品则分为两大类,酒精含量小于2.25%的淡啤酒任何人均可购买;另一类酒精含量小于2.8%和3.6%的,顾客需证明自己年龄在18岁以上才能合法购买。
  瑞典政府如此用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酗酒问题。瑞典的酗酒死亡率为2.41,远远低于邻国芬兰的7.1和丹麦的7.22。所以,淡啤酒不好喝,但为了健康,还是将就将就吧。
其他文献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走过我们  它有急事  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軀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间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放
期刊
给5个月大的女儿喂母乳时,盯着春寒料峭的窗外,我想起10年前去埃及的事。当时,我是独自旅行的背包客,从印度飞到埃及,住在开罗解放广场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里。在开罗,我总是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身边的小贩卖力地榨着血红色的石榴汁,鱼铺的老板经常朝我吹口哨:“来呀,尝尝看。”  26岁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要结婚,要生小孩。而且我十分确定,自己压根儿不是当好妻子和好妈妈的料。我怎么会喜欢小孩子呢?婴儿什么都不
期刊
我原本打算写一篇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文学的随笔,却发现那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只好将“文学”换成了“推理小说”。仔细想想,出道十七年以来,我从来就没有在意过“文学性”,即便偶尔提及,也对何谓“文学性”感到一头雾水。  那么,科技进步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案是彻头彻尾的颠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机的普及。  比如,有人在荒郊野外发现一名男性死者。经检查,他的死因是后脑勺遭到重击后引发脑出血
期刊
2020年6月25日,梅茜的前腿有个小肿块,去医院检查,肿瘤,医生建议切除,再化验。3天后我接到通知,恶性,以后都要服用抗癌药。  梅茜腿上绑着绷带,深夜不肯回狗窝,赖在正在写稿的我脚边。  摸摸她的脑袋,她晃晃耳朵,静悄悄地趴着看我。我有些恍惚,突然真真切切意识到,梅茜10岁了,所以医生写医嘱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她老了。  她老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那只巴掌大的小狗,沙发上翻腾,撕咬我的书
期刊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它挂在新居客厅补壁。  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写书法了。  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意思是说我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就原谅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态度,朋
期刊
不知不觉,我的婚姻已经走过了7年。回首来路,茫茫人海,与妻相遇不易,相处不易,相守更不易。现在,我们一儿一女,婚姻幸福。算不算“人生赢家”不敢说,但我的确是一个幸运的男人,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  我与妻子的相遇纯属偶然,当时,她来我们公司做项目助理。一起出差的途中,我注意到她的眼睛清澈透明,突然心动了。爱情很奇怪,就在那一瞬间,你就会锁定一个人。我问她:“听说你还没有男朋友?”
期刊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形影神三首》,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几句作为收尾。  真奇怪,当别人汲汲于名利,拼命捞取高官厚禄的时候,陶渊明却退出江湖,拂袖而去。天天喝酒天天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老实实当个隐士也就算了,偏偏他不乐意。当别人大聊玄学,赶时髦饮酒的时候,陶渊明又开始认真思考生死的意义了。  偏要格格不入,偏要跟别人不一样。  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
期刊
一上班,同事小孙便大曝其完美的周末生活:举家“旅行”。听罢他幸福的侃侃而谈,原来竟是一次郊游。浏览他的空间,一幅幅山野风光美不胜收,一张张野餐画面趣味横生。不由打趣小孙:这也叫旅行?小孙略显不屑:看来你是out了,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微旅行!  微旅行,就是短小的旅行,隨时发生的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其实,旅行的真义是休闲放松,又何必在乎旅途远近?这种不用长期
期刊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我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
期刊
看看朋友圈,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人比你有钱?他们买着你买不起的衣服,在你觉得很贵的餐厅就餐。  不光你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感觉。来自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威廉·马修斯教授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个现象。研究者招募了190个年龄在18—67岁之间的人,让他们估计一下,在这次参与实验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比自己有钱,又有多少人比自己更穷。  结果,大多数人觉得比自己有钱的人更多。他们估计有59.1%的人
期刊